今天(17日)上午,70岁的新冠肺炎患者黄某从南通大学附属医院重症医学中心治愈出院。她是南通市首例、江苏省为数不多的重型新冠肺炎患者。

呼吸衰竭重症监护室一般住几天(南通首例重症患者今天出院)(1)

呼吸衰竭重症监护室一般住几天(南通首例重症患者今天出院)(2)

救治:不惜一切代价!

一月下旬,黄某出国旅游,回到家后身体出现不适,开始发热、咳嗽,症状持续加重。

由于同行旅游的有武汉市民,根据黄某的症状及流行病学史,医院为其做了咽拭子检测、胸部CT等检查,最终被确诊为重症新型冠状病毒肺炎,2月3日入住通大附院重症医学科。

“当初接诊到该患者时,她的病情非常危重。”通大附院重症医学科赵宏胜主任介绍,入ICU时黄某呼吸窘迫、急促,呼吸频率达到每分钟35次左右,血氧饱和度只有82%,另一项重要指标氧合指数在100mmHg上下(氧合指数低于300 mmHg就意味着患者肺功能障碍)。此外,CT显示两肺严重的渗出性病变,加上患者有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疾病,病情更加复杂危重。

作为南通新冠肺炎重症患者的定点收治医院,通大附院成立了救治专家组,由院党委副书记、院长施炜教授,省级专家组成员、医院临床专家倪松石教授,副院长赵建美教授领衔,“高配置”专家团队为黄某制定治疗计划。

重症医学科组建了医护救治团队,由赵宏胜带领副主任医师王林华及护士长许惠芬等精兵强将,立即投入到救治中去。

“我们要不惜一切代价,集全院力量救治患者!”施炜表示。

呼吸衰竭重症监护室一般住几天(南通首例重症患者今天出院)(3)

细节:患者喝的每一口水都在测量数据里

针对患者新冠重症肺炎导致的急性呼吸衰竭,赵宏胜带领治疗组实施机械通气呼吸支持,同时根据患者严重低氧状态,给予俯卧位通气,以更好地改善氧合。

患者70岁高龄,起初不能耐受俯卧位通气治疗,ICU医护人员就在床旁宣教和鼓励,协助患者取得舒适的体位,保证她有足够长的有效俯卧位治疗。经过一段时间,患者也越来越适应俯卧位通气,低氧血症明显改善,呼吸窘迫逐渐好转。

呼吸衰竭重症监护室一般住几天(南通首例重症患者今天出院)(4)

依照国家卫健委发布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指南,治疗组根据患者的病情及时、动态调整治疗方案,细化救治措施,同时加强营养支持与心理疏导。考虑到患者还有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疾病,在治疗用药上把握细节,患者每日的入水量医护人员都进行严格的评估和控制,哪怕患者喝每一口水都在医护人员测量的数据里,做到精准的液体管理。

救治一周以后,黄某的病情明显好转,血氧饱和度达到95%,氧合指数200mmHg以上,床边胸片检查也显示两肺渗出性病变逐渐吸收,患者的精神状态也明显好转。

呼吸衰竭重症监护室一般住几天(南通首例重症患者今天出院)(5)

护理:不是不害怕,但是舍我其谁

早在疫情刚爆发后,重症医学科65名护士便全部递交了请战书,科室留言簿上,没有一条请假信息。

对于患者黄某的隔离和特级护理,护士长许惠芬挑选了12名护士组建“抗疫太阳队”,经过相关培训后,迅速投入战斗。

每人每班6个小时,防护服、隔离衣、手套、护目镜、防护面屏、N95口罩、外科口罩……从血氧监测、按医嘱给予氧气治疗,到观察每位患者的生命体征,到协助就餐、洗漱、大小便等生活护理,再到为患者进行心理疏导,她们的工作甚至细致到教患者如何吐痰。

呼吸衰竭重症监护室一般住几天(南通首例重症患者今天出院)(6)

在病程初期,黄某一直伴随着咳嗽咳痰,痰中病毒浓度最高,但是护士们还是会坚持一丝不苟做好口腔护理等操作,减少患者感染的可能性。“我们不是不害怕,但是舍我其谁?”

“如果有什么需要,您可以告诉我们,我们可以帮你解决!”这是护士最常对黄某说的话。戴着无创呼吸机、不能说话的黄某常常会竖起大拇指表达感激。

呼吸衰竭重症监护室一般住几天(南通首例重症患者今天出院)(7)

采写:南通报业全媒体记者 李波 通讯员 邵勇林

图片:南通报业全媒体记者 李波 通讯员 邵勇林

责编:郭姝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