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出品方/作者:华泰证券,申建国、边文姣)

Q2 为景气拐点,看好后续逐季改善

国内复工复产推进 爆款车型的旺盛需求,我们上修 22 年销量预期

国内 5 月份新能源车销量超预期。据中汽协数据,5 月国内汽车销量 186.2 万辆,环比增长 57.6%,同比下降 12.6%。其中,5 月新能源汽车销量 44.7 万辆,环比增长 49.6%,同比 增长105.2%。5月新能源车渗透率达 24.0%,21年 5月渗透率为 10.2%,同比增长 13.8pct。 5 月新能车销量超预期,一方面系疫情影响缓解,产业链复工复产稳步推进,另一方面有竞 争力的新能源车型下游需求旺盛。

动力电池行业发展规范(动力电池行业专题)(1)

5 月国内大部分自主品牌交付量同环比高增。根据各家官网数据,5 月理想汽车继 2 月后再 次夺得新势力冠军,共交付 11496 辆,同比 166%,环比 176%,公司将于 22Q3 交付“理 想 L9”。哪吒汽车 5 月交付同比 144%,高增长主要系其低端车型的高销量,其中哪吒 V 交付 7884 辆,同比 131%。零跑汽车 5 月交付同比 215%,环比 11%,实现连续 14 个 月同比增长超过 200%。比亚迪 5 月交付 114943 辆,同比 148%,环比 8%,目前比亚迪 已连续三个月交付量突破 100000 辆,主要系其芯片自供保证其生产能力。从 5 月交付量来 看,随着复工复产进度的加快及供应链和物流的加紧复工,各家车企也开始加速交付新车。

复工复产持续推进,刺激政策是重要推手。4 月以来国内疫情多发导致汽车行业产业链经历 了停工停产的严峻考验。展望新能源车市场,从供给端来看,6 月以来上海疫情缓解,1 号 起取消企业复工复产审批制度,多家车企陆续复工,且对于物流运输堵点的专项纾危解困 措施出台,国内汽车产能有望在半年得到逐步恢复;从消费端来看,伴随国务院印发《扎 实稳住经济的一揽子政策措施》,财政部、税务总局发布公告宣布对部分乘用车减半征收车 辆购置税,并且全国和各地促消费政策集中在 6 月开始发力,以刺激整体汽车市场销量, 同时新一轮的新能源汽车下乡活动也正式落地,共 70 款新能源车型参加本轮下乡活动;我 们认为,伴随复工复产逐步推进,利好政策叠加将提振终端新能源车销量。

爆款新车型是需求核心驱动因素,下半年仍有新车型期待。根据各公司官网和公告,今年 以来,造车新势力和自主品牌纷纷推出智能电动化新车型。22 年下半年,即将上市的新能 源车层出不穷。造车新势力中,较受关注的理想 L9 公司 8 月交付;小鹏 G9 同样是属于旗 舰车型,定位是纯电中大型 SUV,将于 Q3 开始交付;蔚来搭载 NT2.0 平台的 ES7 预计 8 月下旬实现量产交付,ET5 也将于 9 月交付; 5 月零跑推出了搭载首款可变架构油冷电驱 总成的全新零跑 C01,年内还将正式交付 C11 四驱性能版车型;哪吒于 6 月开启了新车型 哪吒 S 耀世版预售。其他自主品牌中,极氪计划在年内推出一款纯电动 MPV 车型;由长 安、华为、宁德时代共同打造的阿维塔 11 已经开启预订,将于年内量产;吉利旗下的高端 纯电品牌几何于 5 月开启 SUV 车型几何 E 的预售。这些新车型在快充体验、智能化体验上 有进一步提升,或将是刺激 22 年国内需求高增的核心驱动因素。

动力电池行业发展规范(动力电池行业专题)(2)

欧洲销量基本符合预期,美国市场高增长仍然可期

欧洲各国 5 月份新能源车渗透率除挪威因基数较高有所下降外均同比提升。欧洲主要 7 国 5 月销量合计 14.3 万辆(同比 19.2%,环比 0.3%)。意大利、挪威、德国和英国新能车 销量同比有所下降,其余国家同比增幅明显。其中瑞典同比上升超 30%,连续 5 个月单月 销量破万。综合来看,欧洲新能源车销量在高基数下维持景气度。

美国前 5 月销量同比 72.55%,《重建美好家园》法案若落地,将利好美国新能源车市场增 长。根据 Marklines 数据,5 月美国新能源车销量为 8.5 万辆,同比 47%,环比-1%,1-5 月累计销量为 38.6 万辆,同比增长 72.55%,增长态势明显。在 21 年 11 月 19 日通过众议 院后,《重建美好法案》在 12 月进行最后一轮参议院投票时遭遇民主党参议员领袖曼钦反 对,目前暂未通过。我们认为如该政策通过,将带动美国电动车市场增长提速。在白宫发 布的声明中,总统拜登表示会积极推进与曼钦的谈判,我们认为目前精简版的重建美好法 案仍有机会通过,所以美国市场的高增长仍然可期。

4 月全球装机量稳定增长,预计 22 年全球动力电池需求同比 48%

4 月全球动力电池装机量多数保持稳定增长,中国企业优势明显。据 SNE Research,4 月 全球电动车电池装机量达到 27.1GWh,同比 52.3%,连续第 22 个月保持稳定增长,1-4 月累计出货量 122.9 GWh,同比 83.4%。装机量排名前十的企业中,中国企业占到了 6 家, 市占率达到 54.6%,6 家同比增长全部超 49%,除宁德时代外远高于市场平均增速;而前 十名中的日韩企业增速明显相对缓慢,市占率有所下滑。比亚迪4月装机量反超LG新能源, 达到4.3GWh,同比 233.0%。宁德时代 4月装机量 8.0GWh,同比 49.5%,市占率达 29.6%, 继续领跑全行业。欣旺达 4 月装机量超过蜂巢能源跻身前十,达到 0.4GWh,同比 709.4%, 市占率达 1.7%。结合目前趋势和国内电池厂商扩产推进情况看,22 年中国企业的装机量和 市占率有望继续增长。

动力电池行业发展规范(动力电池行业专题)(3)

我们预计 22 年全球新能车销量 974 万辆,同比 54%,全球动力电池装机量 535GWh,同 比 48%。考虑 5 月国内亮眼销量,结合复工复产顺利进行 政策补贴利好 新车型刺激,我 们预计国内 6 月销量有望达到 50-55 万辆,全年合计销量 590 万辆,同比 68%,对应动 力电池需求量 337GWh,同比 118%。我们认为,碳排放考核倒逼车企加速电动化转型, 有竞争力的新车型刺激,以及市场从俄乌冲突和疫情打击后开始复苏,将继续驱动欧洲市 场销量增长,但是,考虑各国的补贴退坡 欧洲整体渗透率已经达到 20%以上,结合 22 年 以来各国月度销量同比增速都在高基数下明显放缓,以及欧洲消费市场的部分潜在危机, 我们预计 22 年欧洲的增速将有大幅放缓,同比增长约 16%,有望达到 248 万辆,对应动 力电池 124GWh。由于美国市场新能源车渗透率的低基数,在鼓励政策以及新车型双重刺 激下,我们预计 22 年美国市场将继续高增长,美国市场暂不考虑刺激政策《重建美好法案》 落地,预计销量 111 万辆,同比 70%,对应动力电池装机量 66.5GWh。

短期看好 Q2 业绩有望改善的电池、隔膜

动力电池 Q2 有望迎来盈利能力改善拐点

二季度动力电池厂普遍执行金属价格联动机制。21 年以来,受原材料价格波动,成本上涨, 动力电池厂盈利能力普遍承压。22Q1 原材料价格更是大幅提升,海外电池厂去年底盈利已 经跌至历史低点,所以 Q1 开始已经落地价格传导机制,一季度海外电池厂的利润率环比回 升,盈利能力整体优于没有落地涨价和成本联动机制的国内电池厂。从 22Q2 开始,以龙 头宁德时代为首的国内电池厂也纷纷开始落地材料价格联动机制,将上游材料成本增加的 压力传导至下游整车厂,此举有望改善国内电池厂的利润率,在二季度迎来盈利能力拐点。

Q2 部分原材料的价格有所回落,对盈利能力有提振。从原材料成本看,Q2 部分材料的价 格相对于 Q1 有所松动。虽然正极材料因碳酸锂价格高企维持涨势,但是其他大部分材料价 格都相对 Q1 下滑。四大材料中电解液成本降低最为显著,主要系六氟磷酸锂、VC 等上游 材料的价格下降带动,测算得 LFP 电池单位 kwh 电解液成本节省 22.86 元,三元 NCM523/NCM811 单位 kwh 电解液成本节省 17.44 元/18.33 元。PVDF、NMP 和碳纳米管 (导电浆料)的价格也有所下滑。综合来看,考虑成本联动传导机制的落地,以及逐渐趋 于理性的原材料价格,我们认为产业链 Q2 的盈利能力有望得到提振。

动力电池行业发展规范(动力电池行业专题)(4)

Q1 是动力电池企业盈利能力低点,Q2 有望迎来改善拐点。从 Q1 业绩来看,国内动力电 池厂的毛利率降至几乎历史低点,考虑动力电池议价机制 Q2 基本开始落地,并且部分原材 料价格松动,Q2 动力电池厂的盈利或将迎来拐点。以宁德时代为例,Q2 动力电池议价机 制开始执行,价格将有所上涨。成本端由于碳酸锂和负极价格上涨,相应继续提升。我们预 计 Q2 锂离子电池毛利率恢复至 15-17%左右,相较于 Q1 有所提升。(报告来源:未来智库)

材料环节盈利能力分化

正极:碳酸锂库存收益减弱,出口三元材料企业受益于钴国内外价格倒挂

22Q1 正极材料普遍受益于碳酸锂库存升值。根据 Wind,碳酸锂价格在 22Q1 持续提升, 由 21 年底的 27.5 万元/吨涨至 22 年 3 月底的 50.3 万元/吨,带动正极材料价格持续上涨。 由于正极材料能顺利传导原材料碳酸锂涨价压力,若正极企业 21 年底提前有备货低价碳酸 锂库存,则会有库存升值收益。横向比较多家三元正极企业,当升科技 21 年底原材料库存 相对较少,因此 22Q1 毛利率环比增幅较少;而振华新材则受益于库存收益,22Q1 毛利率 环比增厚较多。

22Q2 碳酸锂库存收益减弱,部分出口订单多的企业受益于钴国内外价格倒挂。4 月份以来, 碳酸锂价格冲高后高位企稳,根据 Wind,碳酸锂价格由 3 月底超 50 万元/吨,逐渐下降至 6 月上旬的 46.75 万元/吨,22Q2 均价 47.14 万元/吨,相较于 Q1 均价 42.20 万元/吨仍然 处于高位。但根据鑫椤锂电,正极材料价格 4 月末以来已环比小幅下降。我们预计由于低 价库存已在 Q1 逐渐消耗,Q2 正极环节库存收益环比减少。对于出口较多的当升科技,公 司采购原材料按照国内报价,销售商品按照海外 MB 钴报价,由于 Q2 国内钴价格和海外 MB 钴价格倒挂,根据 Wind,4 月下旬以来国内外钴价反转,两者价差最高达到 11.8 万元 /吨,因而公司有望受益于价差。

动力电池行业发展规范(动力电池行业专题)(5)

负极:焦涨价 石墨化自给比例提升,龙头企业盈利能力预计环比持平

我们预计石墨化供需紧张将持续至 22Q4,负极材料企业 21Q4 以来基本顺利传导石墨化涨 价。负极企业自去年 Q4 以来的涨价逐渐落地,传导石墨化成本压力。石墨化扩产周期一般 为 1 年左右,我们预计各龙头去年下半年及今年初新建产能将在今年下半年开始逐渐释放, 自给率提升将有效缓解行业石墨化紧缺情况,石墨化价格有望在 22Q4 后出现松动下降。 原材料焦涨价暂未传导,影响负极利润。根据鑫椤锂电,Q2 石墨化价格继续维持高位,而 且低硫石油焦与针状焦价格持续走高,根据 Wind,大庆石化低硫石油焦价格由 3 月底的 7500 元/吨,上涨至 6 月上旬的 9000 万元/吨,迫近 18 年 1 月以来的历史最高点,对负极 厂商带来较大成本压力。 负极龙头石墨化自给比例提升增厚盈利,部分对冲原材料涨价压力。龙头企业自有石墨化 产能逐渐释放,自给率提升有望缓解部分成本压力,部分备有较多焦库存的龙头企业 Q2 所受成本冲击也会较小。整体来看,Q2 石墨化自给率提升以及低价焦库存有望缓解成本压 力,我们预计负极环节企业盈利能力环比持平。

隔膜:供需仍然紧平衡,预计单平净利受益于结构改善

隔膜行业扩产周期较长,我们预计 22 年仍将维持供需紧平衡,有力支撑价格。同时,龙头 受益于涂覆膜比例提升,我们预计盈利能力环比有所提升。隔膜受制于设备产能瓶颈,扩 产周期较长,我们预计由于需求快速起量,22 年隔膜产能释放有限。需求端基于前文对动 力电池需求的预测以及考虑储能消费等市场需求持续增长,供给端结合隔膜企业未来新建 产能释放节奏,另外考虑到储能市场的较快增长,我们预计干法隔膜渗透率将小幅回升。 我们预计短期内行业仍将维持紧平衡状态,有效支撑隔膜价格。龙头企业结构改善,涂覆 隔膜比例提升,产品附加值更高,盈利能力有望提升。

动力电池行业发展规范(动力电池行业专题)(6)

电解液:预计盈利能力随原材料降价而下滑,目前六氟磷酸锂价格或阶段性见底

六氟磷酸锂价格受碳酸锂价格支撑阶段性见底,我们预计 Q2 电解液环节盈利能力环比有 所下行。六氟磷酸锂等原材料价格明显下降,根据鑫椤锂电,目前价格为近一年低点,电 解液价格环比下降,我们估计 Q2 电解液单位盈利将环比下滑。但我们认为六氟磷酸锂受主 要原材料碳酸锂成本支撑,目前价格已处于阶段性低位,后续进一步下降空间不大。6 月起, 碳酸锂价格回升,根据 Wind,截止 6 月中旬,碳酸锂价格为 46.8 万元/吨,我们预计碳酸 锂全年将维持紧平衡状态,价格仍将处于高位。碳酸锂为六氟磷酸锂的重要成本构成,按 每吨六氟磷酸锂消耗 0.25 吨碳酸锂以及碳酸锂现价估算,单吨六氟磷酸锂的碳酸锂成本为 11.7 万元。22 年以来,六氟磷酸锂扣除碳酸锂成本的价差不断收窄,考虑到碳酸锂价格后 续仍将处于高位,目前六氟磷酸锂价格已接近部分厂商成本线,因此我们估计六氟磷酸锂 当前价格或已阶段性见底,后续电解液环节盈利能力下降有望放缓。电解液龙头天赐材料 向上游延伸布局液态 6F,成本低于传统固态六氟磷酸锂路线,成本优势明显,受电解液价 格下降影响,我们预计 Q2 单吨盈利环比有所下降。

中长期看好格局稳定 新技术两条主线

看好电池盈利好转,以及盈利能力相对稳定的隔膜、结构件龙头

电池环节盈利明确改善,龙头和二线电池企业均有望迎来量利齐升。22 年上半年受原材料 成本影响,电池企业盈利仍将短暂承压,但目前碳酸锂价格已经见顶回落,电池企业上游 资源布局效果显现,且在继续完善稀缺资源碳酸锂的布局,电池企业顺价传导逐渐落地, 盈利能力有望在下半年进一步修复。长期看,产业链中电池环节具有较高竞争壁垒,国内 电池龙头企业具备全球竞争力,有望通过进军海外市场获得市占率提升,继续看好宁德时 代。二线电池公司在车企多元化供应商策略下,迎来向上突破的窗口期,二线电池原材料 降价 工艺改进 规模化效应带来的盈利能力改善空间更大。

隔膜环节今明年供需紧平衡,格局清晰,盈利能力稳定向好。隔膜设备要求高,进口设备 产能有限,扩产周期需要近 2 年,我们预计 22-23 年隔膜行业仍将维持紧平衡状态,隔膜 价格下降压力较小。我们预计随着隔膜龙头企业提升涂覆隔膜占比,以及外销增加,客户 结构优化,盈利能力将稳步提升,看好龙头恩捷股份。 结构件受益于大圆柱上量 铝降价,长期盈利能力跟产能利用率更相关,龙头有望保持高利 润率。大圆柱电池外壳采用预镀镍钢壳,单 GWh 结构件价值量比方形铝壳电池更高。铝价 从年初以来开始涨价,3 月初见顶后已开始下行,考虑结构件产品一般按上一个季度均价定 价,但是原料采购按月采购,毛利率有望修复。长期来看,结构件龙头盈利能力跟产能利 用率更相关,我们预计有望保持高利润率。

动力电池行业发展规范(动力电池行业专题)(7)

新技术:结构层面 CTC 大圆柱以及材料层面磷酸锰铁锂 硅基负极

结构新技术看好 CTP/CTC 和大圆柱

CTP 与 CTC 有助提升能量密度、降本。CTP 技术是将电芯直接成组为 Pack,相较于 MTP 省去了中间模组环节,省去组装为传统模组这一步骤,本质是为了提高能量密度和降本。 CTC 在 CTP 基础上进一步提升集成化程度,提高能量密度。CTP/CTC 一方面提升了空间 利用效率,提升带电量;另一方面,简化结构,减少零部件数量,有助于提升生产效率, 降低成本。

CTP 渐成主流技术,CTC 量产在即。CTP 方面,2019 年 9 月,宁德时代全球首款 CTP 电池包量产下线,搭载于北汽 EU5。比亚迪紧随其后,于 2020 年 3 月发布其创新技术刀 片电池。此后国内外整车厂、电池厂在 CTP 技术上推出了不同的代表作品。2022 年 6 月, 宁德时代正式发布麒麟电池,其为宁德时代的第三代 CTP(高效成组)技术,在同样的电 化学体系下,麒麟电池比大圆柱电池的能量密度高 13%。宁德时代 CTP 配套蔚来 ES6、小 鹏 G3、小鹏 P7,还将为蔚来 ET7、荣威 RES33 及哪吒多款今年上市或未来上市的新车型 提供相关技术。比亚迪爆款车型秦 Plus、汉 EV 和 DM-i 系列也陆续上市,2022 年计划推 出不少于 20 款新车,包括汉 DM-i、秦 Plus DM-i、宋 MAX DM-i 等爆款车型的 DMi 版本。 CTC 方面,国内方面,新势力零跑 C01 将领先特斯拉成为首款搭载 CTC 电池技术的量产 车型,C01 在今年 5 月 10 日首发并开启预售;5 月比亚迪推出首款搭载 CTB 技术的海豹 车型,将车身地板与电池上盖结合而 Telsa 今年也将推出由一体化冲压车身 CTC 结构的新 款 model Y,CTC 的量产蓄势待发。

上游零配件与中游电池厂受益于 CTP/CTC。CTP 和 CTC 的产业链上游主要零配件为结构 板、箱体、冷却系统、FPC、CCS、BMS,CTP/CTC 渗透率的提升将促进零配件需求。而 且 CTP 和 CTC 技术意味着传统上,整车厂和电池厂以电池包作为技术分割线的平衡被打 破,电池厂的话语权将重新占据上风,在产业链中占据的价值也将进一步上升。

动力电池行业发展规范(动力电池行业专题)(8)

大圆柱是未来高性能电池的重要技术路线。大圆柱电池具备以下优势:1)相较其他结构, 圆柱电池对高镍 硅基负极兼容性更佳,能量密度更高:圆柱电池应力均匀且使用钢壳可缓 解硅基负极膨胀问题,且电芯间空隙更大散热更快,可兼容高镍正极;2)相较其他结构, 圆柱电池生产工艺相对成熟,电芯一致性高,更适配高电压平台对于多电芯串联的要求;3) 相较传统圆柱电池,增大直径减少单体电芯数量,降低 BMS 管理难度;4)无极耳结构减 少内阻,降低发热,提升快充性能。 大圆柱电池应用提速,利好高镍正极、硅基负极与结构件环节。特斯拉今年 2 月 19 日宣布 自有工厂 1 月份已生产超过 100 万个 4680 电池,柏林工厂 22 年底可能转向 4680 电池,国 内亿纬锂能预计 23 年大圆柱产能达到 20GWh,24 年达到 40GWh。松下也表示 4680 产线 将于今年小规模试产,并与明年下半年量产。随着大圆柱电池逐渐量产,将有助于高镍正极、 硅基负极渗透率提升,其采取的钢壳结构,也有助于提升电池件结构单 GWh 价值量。(报告来源:未来智库)

材料新技术看好磷酸锰铁锂 硅基负极

磷酸锰铁锂能够在提高电压的同时保持低原料成本。磷酸锰铁锂(LiMnxFe1-xPO4,LMFP) 是在磷酸铁锂中加入锰元素以提高电压,其晶体具有橄榄石型结构,稳定性高。磷酸锰铁 锂不仅具有磷酸铁锂低成本、高安全、长寿命的特性,同时通过改变锰铁比能够改善磷酸 铁锂的能量密度缺陷,能量密度能够达到接近 5 系 NCM 的水平。但是,由于结构没有连续 的共棱八面体网络,锂离子在一维通道中的运动受限,材料充放电能力受限。

目前已有众多工艺路线攻克磷酸锰铁锂电导率较低的问题,未来其应用范围有望实现大幅 拓宽。由于磷酸锰铁锂材料电导率较低,阻碍了其进一步的大规模应用。目前已有许多新 的工艺合成路线,能够有效解决磷酸锰铁锂电导率较低的问题。通过采用减小颗粒尺寸、 导电物质包覆、体相离子掺杂、材料结构设计与形貌调控等单一措施或者利用多种措施的 协同作用能够对 LFMP 进行有效的性能改良。随着技术的持续发展,未来其应用范围有望 实现大幅拓宽。

动力电池行业发展规范(动力电池行业专题)(9)

硅基负极理论能量密度高,潜力较大。目前高端人造石墨材料克容量已接近石墨材料的理 论上限 372 mAh/g。长期看,纯品硅基负极理论克容量可达 4200 mAh/g,目前实际应用的 混品硅基负极克容量也超过 400 mAh/g,有望成为下一代负极材料。但硅基负极目前还存 在体积膨胀大影响电池循环寿命、首效较低、电导率较低等技术问题有待解决,而且目前 制造成本仍较高。

大圆柱电池助推硅基负极需求。根据高工锂电,2019 年特斯拉在 Model3 上搭载的 2170 电池 采用 NCA 硅基负极(硅基掺杂比例 10%,负极材料克容量达到 550mAh /g 以上,电池能量 密度可达 300wh/kg),并在 22 年实现自制 4680 大圆柱电池的量产,该电池同样使用掺硅负 极;宁德时代与上汽共同开发掺硅补锂电芯应用于智己汽车。根据 GGII 数据, 21 年国内硅基负极出货量 1.1 万吨,渗透率 1.5%。圆柱电池结构受力均匀,能有效缓解硅基 负极膨胀带来的循环寿命与安全性问题,我们预计未来随着大圆柱电池应用普及,硅基负极渗 透率有望提升。国内负极龙头企业贝特瑞、璞泰来、中科电气等均有布局。

(本文仅供参考,不代表我们的任何投资建议。如需使用相关信息,请参阅报告原文。)

精选报告来源:【未来智库】。未来智库 - 官方网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