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世承

字茂如,1892年生于嘉定,他是从“教化嘉定”走出去的享誉全国的教育家之一。

上海嘉定教育学院的官网(疁风嘉定走出的教育家)(1)

上海嘉定教育学院的官网(疁风嘉定走出的教育家)(2)

1912年,廖世承从南洋公学中学部考取北京清华学校,1915年,廖世承赴美留学,在4年内读完了6年的课程。他在布朗大学不仅获得了学士和硕士学位,还通过了博士考试,1919年回国。廖世承也是我国最早在国外获得哲学博士的留学生。

上海嘉定教育学院的官网(疁风嘉定走出的教育家)(3)

1919年8月,廖世承受聘于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后改为东南大学),任教育科教授,主讲教育心理学和中学教育等课程,后被任命为该校附中主任。在完成教学与科研的基础上,1924年廖世承出版了《教育心理学》、《中学教育》2本专著,这是我国最早的高师教科书

上海嘉定教育学院的官网(疁风嘉定走出的教育家)(4)

1938年11月,廖世承受命担任国立师范学院院长。这时的国立师范学院设在湖南安化县蓝田,交通不便,办学条件很差。他不畏艰难,不怕辛劳,“奔走率职,用承厥志”。他从学院选址、校舍基建,到草拟学院组织大纲;从申请学院经费,到采购教学仪器和图书资料;从学校招考学生,到聘请教师,甚至协调上下左右关系,无不件件过问并亲自动手。终于在“重冈复岭”之中办起了中国第一所国立师范学院。廖世承是首任国立师范学院院长。

上海嘉定教育学院的官网(疁风嘉定走出的教育家)(5)

此时,长沙常德被日寇包围,形势危急,但学院坚持办学。到1943年,学院办公楼、图书馆、大礼堂、联谊社、学生宿舍、教学楼、食堂、浴室、体育场、游泳池和教员新村一应俱全,廖世承为此耗尽了心血。1944年春天,长沙、衡阳相继沦陷,国立师范学院由蓝田西迁至溆浦,继续开学上课。

育的关键是有一支好的教师队伍,廖世承说:“没有良好的师资,各级教育都不能走上正规。”他千方百计邀集全国各地的知名学者、教授来校上课,其中有钱基博、钱钟书、孟宪承、郭一岑、朱有光、高觉敷、汪伯明、马宗霍、黄子通等。当年,钱钟书任英文系主任,他笔下的长篇小说《围城》中的三闾大学的原型,就是蓝田的国立师范学院。

上海嘉定教育学院的官网(疁风嘉定走出的教育家)(6)

虽然学校的办学条件差,但学院培养出来的毕业生都十分优秀,其中不少后来成为其它高校的领导骨干和专家、教授、艺术家,如朱有瓛、赵家璧、姚克广、董寅初、谢云晖、张芝联等都曾在国立师范学院就读。国立师范学院因而以“树立师范学院独立办理之先声”而被载入中国教育史册。

世承在国立师范学院任院长期间,还投入了大量精力研究中国的师范教育,并撰写了《师范教育与抗战建国》、《师范学院的使命》、《抗战十年来中国的师范教育》等一系列论文。他认为对师范生应严格要求、严格培训,使他们“不单是要知识好,方法好,而且要有专业道德——有责任性,忍耐性,仁爱心,真诚、坦白、乐观、谦虚,公正诸美德。”他认为学生智育、德育要全面发展,才能成为国家有用的人才。

上海嘉定教育学院的官网(疁风嘉定走出的教育家)(7)

廖世承从当时中国的历史和现状中深切地感到,“教育为百年大计,立国之根本,其重要政策,非万不得已,不轻易更张。”他还深入后方,行程三万多里路,他说:“最使我感到不安的就是知识阶级和民众的生活隔得太远。享受愈富厚,隔离愈疏远,几成了公例。我们所享受的,是他们的血汗,但他们享受到我们什么呢?”他指出以前学校的门关得太紧了,以致对民力的伟大,民生的疾苦,没有深切的了解。关了门办学,不能称为学校,只能称为“修道院”。我们要把“修道院”的门打开了,变成民众的学校。这副重担子,又非师范学校来挑不可。足见他对于民族、民众教育和办好师范学校的真切感情。

上海嘉定教育学院的官网(疁风嘉定走出的教育家)(8)

上海师范大学为纪念教育家廖世承,校园内建有一座“茂如亭”。

上海嘉定教育学院的官网(疁风嘉定走出的教育家)(9)

廖世承来自嘉定廖家

历史上,廖家先后出过6位进士,据《嘉定县志》载4位:廖文锦,嘉庆十六年进士。廖惟勋,道光十三年进士。廖寿恒,同治二年进士,累官至礼部尚书、太子少保、总理各国事务大臣、军机大臣。廖寿丰,同治十年进士,终任浙江巡抚。廖世承是著名教育家,《辞海》有载。

清光绪十一年(1885)浙江巡抚廖寿丰辞官回乡与其弟廖寿恒共同赎买“世忠堂”遗址(现嘉定人民街上)建廖家大院。1982年因城区建设需要,原大院房屋拆除,其大厅(诒安堂)和花厅(敬德堂)移建至汇龙潭公园。移建时,时任全国人大副委员长胡厥文书“诒安堂”匾额,将“诒”写为“怡”,时任上海市副市长宋日昌将“敬德堂”改为“缀华堂”。

原标题:廖世承—国立师范学院的首任院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