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外才是常态,总有一些事情出乎意料,国考题目也不例外。2023国家公务员行测判断推理部分,就出现了非常态化的题目,我们来看一下:

(以下例题均为考生回忆版)

1.真的要失去嗅觉了???!!!

人们感受气味通过嗅觉受体实现。研究发现:随着人类的演化,编码人类嗅觉受体的基因不断突变,许多在过去能强烈感觉气味的嗅觉受体已经突变为对气味不敏感的受体。与此同时,人类嗅觉受体的总体数目也随时间推移逐渐变少。由此可以认为,人类的嗅觉经历着不断削弱,逐渐退化的过程。

以下哪项如果为真,最能支持上述结论?

A.随着人类进化,嗅觉中枢在大脑皮层中所占面积逐渐减少

B.相对于视觉而言,嗅觉在人类感觉系统中的重要性较低

C.人类大约1000个嗅觉受体相关基因,其中只有390个可以编码嗅觉受体

D.不同人群之间嗅觉存在很大差异,老年人的嗅觉敏感性明显低于年轻人

【答案】A

【华图解析】

第一步,确定题型。

根据提问方式中的“最能支持”,确定为加强论证。

第二步,找论点和论据。

论点:人类的嗅觉经历着不断削弱,逐渐退化的过程。

论据:嗅觉受体已经突变为对气味不敏感的受体,人类嗅觉受体的总体数目也随时间推移逐渐变少。

第三步,辨析选项。

A项:加强选项。“随着人类进化,嗅觉中枢在大脑皮层中所占面积逐渐减少”,“为人类嗅觉逐渐退化”提供了新证据,属于补充正向论据;

B项:无关选项。“视觉与嗅觉在人类感觉系统中重要性的高低”,与论证的话题无关,属于无关选项;

C项:不明确项。“1000个嗅觉受体相关基因中存在390个可以编码嗅觉受体”,没有前后对比,也没有明确告知这数量是变多或变少,属于不明确项;

D项:无关选项。“老年人与年轻人之间的嗅觉差异”,与论证的话题无关,属于无关选项。

因此,选择A选项。

2. 从所给的四个选项中,选择最合适的一个填入问号处,使之呈现一定的规律性:

2023国家公务员行测奇葩题

意外才是常态,总有一些事情出乎意料,国考题目也不例外。2023国家公务员行测判断推理部分,就出现了非常态化的题目,我们来看一下:

(以下例题均为考生回忆版)

1.真的要失去嗅觉了???!!!

人们感受气味通过嗅觉受体实现。研究发现:随着人类的演化,编码人类嗅觉受体的基因不断突变,许多在过去能强烈感觉气味的嗅觉受体已经突变为对气味不敏感的受体。与此同时,人类嗅觉受体的总体数目也随时间推移逐渐变少。由此可以认为,人类的嗅觉经历着不断削弱,逐渐退化的过程。

以下哪项如果为真,最能支持上述结论?

A.随着人类进化,嗅觉中枢在大脑皮层中所占面积逐渐减少

B.相对于视觉而言,嗅觉在人类感觉系统中的重要性较低

C.人类大约1000个嗅觉受体相关基因,其中只有390个可以编码嗅觉受体

D.不同人群之间嗅觉存在很大差异,老年人的嗅觉敏感性明显低于年轻人

【答案】A

【华图解析】

第一步,确定题型。

根据提问方式中的“最能支持”,确定为加强论证。

第二步,找论点和论据。

论点:人类的嗅觉经历着不断削弱,逐渐退化的过程。

论据:嗅觉受体已经突变为对气味不敏感的受体,人类嗅觉受体的总体数目也随时间推移逐渐变少。

第三步,辨析选项。

A项:加强选项。“随着人类进化,嗅觉中枢在大脑皮层中所占面积逐渐减少”,“为人类嗅觉逐渐退化”提供了新证据,属于补充正向论据;

B项:无关选项。“视觉与嗅觉在人类感觉系统中重要性的高低”,与论证的话题无关,属于无关选项;

C项:不明确项。“1000个嗅觉受体相关基因中存在390个可以编码嗅觉受体”,没有前后对比,也没有明确告知这数量是变多或变少,属于不明确项;

D项:无关选项。“老年人与年轻人之间的嗅觉差异”,与论证的话题无关,属于无关选项。

因此,选择A选项。

2. 从所给的四个选项中,选择最合适的一个填入问号处,使之呈现一定的规律性:

国考判断推理的四种题型(23国考这些判断推理出乎意料)(1)

【答案】C

【华图解析】

第一步,观察特征。

结构相似,考虑静态位置。

第二步,一条式,从左到右找规律。

所给图形中均由1个黑色图形和4个白色图形构成,因此排除A选项。黑色图形均与3个白色图形的线直接连接,与1个白色图形相间隔;B选项中黑色图形与4个白色图形的线直接连接,排除B选项;C选项中黑色图形与3个白色图形的线直接连接,与1个白色图形间隔开,C选项符合;D选项中黑色图形与2个白色图形的线直接连接,排除D选项。

因此,选择C选项。

3. 对称推断法是辨析文言词义的一种方法,是指通过对运用了对偶修辞格或排比修辞格的句子内部已知词语词义的分析,推断其位置相对的文言词义的一种方法。

根据上述定义,下列使用了对称推断法的是:

A.归有光《项脊轩志》:“项脊轩,旧南阁子也。”其中的“也”,表判断的语气词,可不译

B.吴均《与朱元思书》:“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其中的“箭”为名词,可据此推断“奔”也为名词,为“奔马”的意思

C.《荀子·劝学》:“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其中的“砺”,形旁为“石”,说明“砺”与“石”有关,意思是磨刀石

D.《旧五代史·冯道传》:“臣所陈虽小,可以喻大。”成语“不言而喻”中的“喻”为“知晓”的意思,可据此推断此句中的“喻”为“知晓”的意思

【答案】B

【华图解析】

第一步,看提问方式,本题属于选是题。

第二步,找关键信息。

①通过对运用对偶修辞格或排比修辞格的句子内部已知词语语义的分析,推断其位置相对的文言词义的一种方法。

第三步,辨析选项。

A项:“项脊轩,旧南阁子也。”并没有运用对偶修辞格或排比修辞格手法,不符合定义,排除;

B项:“急湍甚箭,猛浪若奔。”运用了对偶修辞手法,用“箭”推断“奔”的含义,符合定义,当选;

C项:“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运用了对偶修辞手法,其中的“砺”,形旁为“石”,说明“砺”与“石”有关,意思是磨刀石,并没有进行推断其相对文言词义,不符合定义,排除;

D项:“臣所陈虽小,可以喻大。”并没有运用对偶修辞格或排比修辞格手法,不符合定义,排除。

因此,选择B选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