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否人物关系解析(为什么班长常把)(1)

为什么班长常把“一二一”喊成“噎而噎”或“鸭而鸭”

via 语言研究

知否人物关系解析(为什么班长常把)(2)

与许多“新兵蛋子”一样,当年我对能把队列口令“一二一”喊成“噎而噎”或“鸭而鸭”的班长,也是无限敬仰、无比崇拜!因为这种喊法的标配,往往是带补钉的旧军装和泛白的解放鞋,是一撸袖一捉襟就能不经意展示于众的执勤伤、训练疤……,那可是久经历练的“老兵油子”才能具有的资质和气派!

刚下连队时,我曾就“一二一”“噎而噎”“鸭而鸭”的问题向班长讨教。班长不屑地瞥了我一眼说,这都是老班长传下来的,没什么道理可讲。反正你们“新兵蛋子”就规规矩矩地喊“一二一”;第二年成了“老同志”,“噎而噎”就朗朗上口了;等你当上了班长,就自然而然地“鸭而鸭”了。我听得云里雾里,似懂非懂。

后来,我成了“老同志”,也当了班长,还是连队的队列标兵和队列教员。这时才发现,我喊的队列口令居然也开始“噎而噎”和“鸭而鸭”了。一切顺其自然,也就逐渐淡忘了曾有过的问号。

知否人物关系解析(为什么班长常把)(3)

几年后,在大学里学习现代汉语时,关于“一、七、八、不”语流变调理论尤其是“一”的音变规律,又激活了我那冷藏许久的问号。

“一”的本调是阴平。单用或在句末、序数和一连串数字中,都念本调。例如:“一、二、三”“说法不一”“第一”“一中”“一九九一年”等。“一”的变调有三种情况:在去声前变阳平,例如:“一件”“一样”;在非去声前变去声,例如:“一天”“一年”“一本”;在重叠动词中间变轻声,例如:“看一看”“试一试”。

但是,队列口令“一二一”中的“一”,当属一连串数字中的“一”,为什么也可以发生音变呢?我们还是从现代汉语语音知识中,去探寻军事领域这种独特的“队列音变现象”的成因。

“一”的音节结构是“yī”, 把“一”喊成“噎”(yē)或“鸭”(yā),声调和声母都没有发生变化,变化的是韵母。因此,书本上所述“一”的变调规律,与队列口令中“一”的音变现象并无关系,应当从韵母的变化中分析原因。

汉语单韵母的开口度大小不同,按照a、o、e、i、u、ü的顺序,开口度依次从大到小。实践告诉我们,开口度越大,发音时共鸣腔越大;在发音器官有较强气流作用的情况下,发出的声音也就越响亮

“一”的韵母是“i”,开口度较小,难以发出响亮的口令。如果把开口度放大一些,“i”就成了“e”,“一”(yī)也就成了“噎”(yē);如果把开口度再放大一些,“i”就成了“a”,“一”(yī)也就成了“鸭”(yā)。

原来如此,把队列口令“一二一”喊成“噎而噎”或“鸭而鸭”,主要是为了使队列口令更加响亮而改变了发音开口度,因此出现了由韵母变化而产生的所谓“队列音变现象

其实,开口度与单韵母发音的关系,列位看官在幼儿园里攻读学前理论时就已领教过了,有图有真相:

知否人物关系解析(为什么班长常把)(4)

至于“噎而噎”和“鸭而鸭”的区别,可归纳为三点:

其一,与队列规模有关。如果是指挥单兵或班排队列,口令无需太大动静,“噎而噎”就可以达到目的了;如果是指挥连以上队列行进,口令需要加大音量时,“鸭而鸭”就可能油然而生,不信你试试。

其二,与方言影响有关。如果把“一”的开口度分为三级,即“一级”“噎级”和“鸭级”,那么,较多南方兵只喊到“噎级”,而较多北方兵则能喊到“鸭级”。为什么?侬想啊,“炒点小菜次次”的南方兵平时讲话就不好虎啸狮吼滴好伐啦。

其三,与队列资历有关。“新兵蛋子”往往比较拘谨,喊口令时不好意思张开大口,于是就规规矩矩地“一二一”照字读音;“老兵油子”久经考验,口腔稍一放松,就“噎而噎”了;如果再把下巴一抬、大嘴一咧、腹腔一收,更响亮的“鸭而鸭”就随着丹田之气喷涌而出。

对了,只顾侃“一”忘了说“二”。为什么在“一二一”各种音变形式中,本来是去声的“二”,都变成了上声的“而”呢?这个道理很简单,喊“一”时落左脚,这是需要重点强调的“基准音”。而“二”只有垫衬节奏的作用,通常需要作近似轻声的处理,因此,喊起“一二一”时,其中的“二”就像是“而”了。

知否人物关系解析(为什么班长常把)(5)

周末了,轻松一下。列位看官可以先体验一下“一二一”“噎而噎”“鸭而鸭”不同的开口度,并记下“开口度”这个高大上的语音学名词,以备今后调教“新兵蛋子”。然后,再把yā的声母改成“h”,并连续而有节奏地“哈、哈、哈、哈、哈、哈……”

本文来源:军人家事公众号

知否人物关系解析(为什么班长常把)(6)

知否人物关系解析(为什么班长常把)(7)

责编|詹兴妹 编审|郑志忠

传播仙游声音·讲述仙游故事·展示仙游形象

@仙游报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