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时期,因宋版书的版本价值日益受到人们的青睐,出现了大量模仿其字体和版式的影宋刻本。影刻离不开手工摹写,效率低且质量没有保证。清末民初,西方的照相制版和印刷技术传入中国,解决了上述难题。《古逸丛书》是最早,大量利用照相技术影刻古籍的图书。

古籍简单拓底(漫话古籍影刻与影印)(1)

图1 《玉篇》1

古籍简单拓底(漫话古籍影刻与影印)(2)

图2 《玉篇》2

古籍简单拓底(漫话古籍影刻与影印)(3)

图3 《玉篇》3

古籍简单拓底(漫话古籍影刻与影印)(4)

图4 《庄子》1

古籍简单拓底(漫话古籍影刻与影印)(5)

图5 《庄子》2

古籍简单拓底(漫话古籍影刻与影印)(6)

图6 《庄子》3

古籍简单拓底(漫话古籍影刻与影印)(7)

图7 《广韵》1

古籍简单拓底(漫话古籍影刻与影印)(8)

图8 《广韵》2

古籍简单拓底(漫话古籍影刻与影印)(9)

图9 《广韵》3

《古逸丛书》前期的制作方式有影、覆、集字三种,都离不开照相,只不过介入的程度不同而已。例如《古逸丛书》之《影旧钞卷子原本玉篇零卷》,原本为日人柏木探古藏,相传为唐宋间物,柏木秘惜殊甚,承柏木提供照相本,始得刊入《古逸丛书》(图1-3)。“影”本自不必说,即使标明了“覆”本的书,也同样离不开照相。黎庶昌《古逸丛书序目》《覆宋本庄子注疏》(注:目录“覆”误作“影”)云:“此本为日本新见旗山所藏,字大如钱,作蝴蝶装,仅存十分之五。予见而悦之,以金币为请。新见氏重是先代手泽,不欲售,愿假以西法影照上木,而留其真(图4-6)。”《序目》《覆宋本重修广韵五卷》曰:“此即张氏士俊泽存堂所出之本。……日本町田久成所藏,亦假用西法影照付刻(图7-9)。”黎庶昌在悼念日本刻工木村嘉平的《重修广韵》识语中感叹道:“此宋本《重修广韵》,町田久成所藏。假用西洋印相法,影照寿梓。自来刻书仿宋者,但闻抚摹,不闻影照,今创新法为之,实自此书始矣”(《<古逸>丛书的刊刻及刻工木村嘉平史略》【日本】石田肇撰文,孔繁锡译,张新民校,载《贵州文史丛刊》)。黎氏这里明确指出, 照相技术开创了影宋刻本的新纪元。

黎庶昌、杨守静言及《古逸丛书》时,大多着眼于版本的选择、校勘,以及刻工方面,较少提到照相;但并不影响我们对该书制作中普遍采用照相技术的判断。那一时期的日本,在翻刻(印)旧籍或编制图录时,广泛运用照相技术,且受益匪浅。照相法的功用主要有两点:其一,通过照相将底本图像复制到相纸上,替代底本,消除了珍贵典籍覆纸影写时可能被损坏的风险,从而扩大了底本使用范围。其二,照相底片可翻印多份,供多人同时校改、修版、重新组版、刻字,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古逸丛书》能在短短的三年时间,完成选目、寻找底本、编辑、校勘、组版、刻字、印刷、装订工作,与采用照相技术是密不可分的。

《古逸丛书》之后,雕版影刻古籍之风经久未熄,但毕竟成本过高,周期太长,且雕版技师后继乏人,很快沦为仅具象征性的产业。化学感光制成石版直接印刷,省去雕版环节,成为翻印古籍的主流。中国最早采用石印印书的出版机构,为1879年创办于上海的点石斋石印书局,创办者为英国商人美查(1841—1908)。点石斋首先以照相缩印技术大量翻印木刻古籍,如《康熙字典》、《佩文韵府》、《渊鉴类函》等,盈利甚巨。书商见影印古籍获利之巨且易,两年之后(1881),粤商徐鸿复、徐润开设了同文书局,购备石印机12架,雇用职工500名,专事翻印古籍善本,《殿本二十四史》《古今图书集成》《康熙字典》《佩文斋书画谱》《通鉴辑览》《子史精华》《快雪堂法书》等书尤其著者。此后,各地以石印法影印销售古籍的中小型书商坊肆,更是纷至沓来,争相效尤。

民国以来,利用照相石印将古籍影印做大做强的,是成立于1897年的商务印书馆。商务印书馆目光长远,延揽人才,注重营造企业品牌,终成大器。负责商务古籍影印业务的张元济先生,不仅是饱学之士,还很有经营头脑,他在影印选题的策划方面,以系统性、包容性和可持续性强,附加值高的丛书为抓手,很快便打开了局面。1919年,《续古逸丛书》开始出版后,又陆续推出了大型影印古籍《四部丛刊》《百衲本二十四史》。无论选题还是印制的质量,商务印书馆的产品均远超点石斋至同文书局之辈。

然而,上述影印古籍本质上并未脱离影刻的窠臼,只是借助先进的照相石印技术,对传统影刻的某些环节作了改良而已。

清末民初乃至更长一段时期内,现代古籍影印的理念尚未成形,石印与雕版印刷和铅印的区别,仅仅是制版工艺不同而已,面对的读者群,以及读者对书的要求基本相同。例如《四部丛刊》,就是借助先进的照相石印技术,对传统的影刻工艺进行改良:照相取代了描摹,晒版取代了雕版。一台标准的石印制版照相机,一次可以拍照8个古籍筒子叶,经过修版,即可晒版印刷,将传统影刻成书的时间,缩短了何止十倍。

影印古籍不但出书周期短,而且可以随意缩小原书的尺寸,降低成本及定价,有利于商业盈利。这一点,《四部丛刊》尤为明显。先说出书之快捷。《四部丛刊刊成记》说:“《四部丛刊》(初编)始于己未(1919年),越今乃溃于成。为书三百二十三部(二十四史不在内),都八千五百四十八卷(四种无卷数),二千一百册。赖新法影印之便,如此巨帙,煞青之期,仅费四年,诚艺林之快事”。对比同一时期中华书局的铅印本《四部备要》,全书收古籍351种,11305卷,成书2500册,自1920年启动至1936年完工,历时16年,是《丛刊》初编的四倍。再看缩小尺寸的便利。《四部丛刊启》说:“雕版之书,卷帙浩繁,藏之充栋,载之专车,平时翻阅,亦屡烦乎转换。此则石印,但略小其匡而不并其叶,故册小而字大;册小则便庋藏,字大则能悦目”。《丛刊》将开本缩小至32开,很大程度上解决了线装书不便存放和阅览的问题,同时也降低了成本和定价。《丛刊》开工不久便对外预售,第一次印刷1000部,连史纸300部,分四次付款,每次150元;毛边纸700部,分四次付款,每次120元。不出一年,即告售罄,故加印了500部。如此大部头的影印古籍,四年竣工即售出1000部,并全额回款。影印古籍盈利之状况,可见一斑。

古籍简单拓底(漫话古籍影刻与影印)(10)

图10 《四部丛刊》《严氏家训》1 纸白字黑

古籍简单拓底(漫话古籍影刻与影印)(11)

图11 《四部丛刊》《严氏家训》2 纸白字黑

古籍简单拓底(漫话古籍影刻与影印)(12)

图12 宋本《南齐书》纸张纤维明显

古籍简单拓底(漫话古籍影刻与影印)(13)

图13 宋本《南齐书》书叶污渍

古籍简单拓底(漫话古籍影刻与影印)(14)

图14 宋本《史记》破损

古籍简单拓底(漫话古籍影刻与影印)(15)

图15 天一阁藏《明史稿》涂抹修改

古籍简单拓底(漫话古籍影刻与影印)(16)

图16 宋本《记纂渊海》残破后修复

古籍简单拓底(漫话古籍影刻与影印)(17)

图17 宋端平刻本《楚辞集注》残缺后托裱补写修复

古籍简单拓底(漫话古籍影刻与影印)(18)

图18 《老子道德经》彩图

古籍简单拓底(漫话古籍影刻与影印)(19)

图19 《老子道德经》灰度图,仍可显示原貌大部分特色

古籍简单拓底(漫话古籍影刻与影印)(20)

图20 宣统元年 神州国光社铜版印刷《黃石齋書王忠文祠記》

古籍简单拓底(漫话古籍影刻与影印)(21)

图21 民国二十四年商务印书馆珂罗版印《宋人画册》

古籍简单拓底(漫话古籍影刻与影印)(22)

图22 民国十四年文明书局珂罗版印《明拓漢史晨後碑》

说《四部丛刊》等影印书与影刻本质上一样,主要指二者在物理形态及制作方法上趋于一致:首先,二者都是白纸黑字,叶面干净疏朗,符合中国人的传统阅读习惯(图10-11)。其次,制作时二者都要对原书残缺文字进行修补,使其完整。总体上看,二者均为纸墨分离的产物,即新印之书仅保留原书文字、版框等墨迹;纸上的其他信息,如污渍、破损与修复的痕迹等,均予去除。要做到纸墨分离,影刻相对容易,描摹雕版只取文字、版框等,然后刷印到白纸上,干净利落。影印则需要在照相时去除原书的底色,再经过复杂的“描润”修版,才能达到纸白字黑的效果。

既然有“纸墨分离”,就有“纸墨一体”。所谓纸墨一体,是指影印古籍时,将叶面上所有可见信息完整的复制过来,包括原书纸张变黄、污损、残破、修复、剜改、描修等痕迹(图12-17)。一言以蔽之,就是保留古籍的现存面貌。显而易见,纸墨一体的影印古籍,保存了原书面世以后的历史变迁,对研究古代纸、墨在不同地区和庋藏条件下的状况,修复,以及版本鉴定诸方面,有着极高的参考价值。

纸墨一体图像是彩色模式,彩色印刷可以印制出仿真度很高的影印图书。为降低成本,也可采用灰度模式印刷,效果尚佳(图18-19)。清末、民国时期,彩色印刷造价极高,多用于高档绘画图册。铜版或珂罗版灰度模式印刷,在当时的条件下,影印大部头古籍也负担不起。所以那一时期,铜版、珂罗版一般用来印制书画、碑帖作品(图20-22)。

古籍简单拓底(漫话古籍影刻与影印)(23)

图23 《毛诗》彩色图像,文字可辨

古籍简单拓底(漫话古籍影刻与影印)(24)

图24 《毛诗》去除底色后, 墨色浅的文字笔划消失了

古籍简单拓底(漫话古籍影刻与影印)(25)

图25 宋本《东家杂记》彩图,字迹清晰可辨

古籍简单拓底(漫话古籍影刻与影印)(26)

图26 《东家杂记》去底色后,底色深的文字糊了

古籍简单拓底(漫话古籍影刻与影印)(27)

图27 宋端平刻本《楚辞集注》彩图,修复痕迹明显

古籍简单拓底(漫话古籍影刻与影印)(28)

图28 宋端平刻本《楚辞集注》去除底底色后,修复痕迹和版本特征均消失了

综上所述,早期的影印古籍有两种类型:第一种是去除底色的仿影刻图书,如《四部丛刊》等。第二种是保留原书叶面所有或大部分信息的图书,如近年来出版的彩色古籍图录及灰度印刷的古籍。第一种的图像模式是“位图”,没有层次,在去除底色的过程中会产生“虹吸”效应:笔画少,墨色浅的文字会更浅,甚至消失(图23-24);笔画多,墨色或底色深的,文字会糊成一团,不可辨认(图25-26)。为此,当年印制《四部丛刊》时,张元济先生严把底本关,品相太差的一律不用;还制定了详细的描润、修版规则,组织了大量专业人员参与其中,并将残缺文字补齐,附上校勘记。张元济先生的做法,最大限度的弥补了去除底色工艺的缺陷。然而,近几十年来不少此类图书,去除底色后并未采取任何补救措施,以致不少影印古籍的文字辨识率大幅降低,根本起不到“化身千百”,替代原书的作用;一些珍贵版本书叶上的版本特征不复存在,版本鉴定的功能也就消失了(图27-28)。因此,我们不要为了叶面“干净、漂亮”或其他原因,去除原书的底色,应该采用灰度模式印刷。对那些版本价值很高的珍贵古籍,要彩色印制,使其自身的价值能够充分发挥出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