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是战国中期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道家学派代表人物,与老子并称“老庄”;其作品收录于《庄子》一书,代表作有《逍遥游》,《齐物论》,《养生主》等。

据传庄子隐居南华山,唐玄宗天宝初年,被诏封为“南华真人”,《庄子》一书亦因之被奉为《南华真经》。

下面来看看其中的“缮性篇”:

庄子知其无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庄子缮性篇古之存身者)(1)

1.古之所谓隐士者,非伏其身而弗见也;非闭其言而不出也,非藏其知而不发也,时命大谬(miù)也;当时命而大行乎天下,则反一无迹;不当时命而大穷乎天下,则深根宁极而待;此存身之道也

古之所谓隐士者,非伏其身而弗见也:古时候的隐士,并非是躲藏起来,不去见人。

非闭其言而不出也:并非是闭口不言,不发表意见。

非藏其知而不发也,时命大谬也:也不是潜藏自己的智慧不发挥;只不过“时候未到”,就暂且归隐,暂且不出来。

当时命而大行乎天下,则反一无迹:只要时机到了,自然采取行动,为国家效力;就像诸葛亮,没有碰到明主之前,就在隆中隐居。

不当时命而大穷乎天下:时机不适合,世态炎凉,处处受困;这个时候出来干嘛呢?反正说话也没人听;孔子有一句:危邦不入,乱邦不居;时势混乱,明哲保身。

则深根宁极而待:深藏自然本性,保持宁静的心态,等待时机的到来。

此存身之道也:这就是保全自身的方法。

2.古之存身者,不以辩饰知;不以知穷天下,不以知穷德;危然处其所而反其性已,又何为哉(zāi);道固不小行,德固不小识;小识伤德,小行伤道;故曰:正己而已矣,乐全之谓得志

古之存身者,不以辩饰知:善于保全自身的人,不需要善辩,来显示自己的智慧。

不以知穷天下,不以知穷德:不需要使用智慧来迷惑天下人,不以智慧来显示自己的德性,自己的才华。

危然处其所而反其性已,又何为哉:独自安居在家里,安贫乐道,返回到自然本性;除此之外,还有什么要做的呢?

道固不小行:真正得道的人,不会走小道,走捷径,就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的。

德固不小识:真正有德的人,不会耍小智慧,搞阴谋诡计,始终追求大智慧。

小识伤德,小行伤道:小智慧必然破坏光明的德行;走小道,走捷径必然偏离大道,偏离正道。

正己而已矣,乐全之谓得志:所以说,只要端正自己言行就够了,并不在于向外所求;保持内心纯朴的心性就是得志。

庄子知其无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庄子缮性篇古之存身者)(2)

3.古之所谓得志者,非轩冕之谓也,谓其无以益其乐而已矣;今之所谓得志者,轩冕之谓也;轩冕在身,非性命也;物之傥(tǎng)来,寄者也;寄之,其来不可圉,其去不可止

古之所谓得志者,非轩冕之谓也:所谓的称心,并不是指高官厚禄。

谓其无以益其乐而已矣:只要现在做的事情是快乐的,觉得所做所为有价值,有意义,就足够了。

今之所谓得志者,轩冕之谓也:现在所谓的实现理想,指的却是高官厚禄。

轩冕在身,非性命也:“高官厚禄”对于个人来说,并不是性命;也就是老子三问: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 得与亡孰病?

物之傥来,寄者也:身外之物的偶然来临,都只不过是暂时的。

寄之,其来不可圉:暂时的寄放在你这里,原本就是无法阻挡的。

其去不可止:要离开的时候,根本是无法制止的。

4.故不为轩(xuān)冕(miǎn)肆(sì)志,不为穷约趋俗;其乐彼与此同,故无忧而已矣;今寄去则不乐;由是观之,虽乐,未尝不荒也;故曰:丧己于物,失性于俗者,谓之倒置之民

故不为轩冕肆志:不要因为“高官厚禄”,自以为了不起。

不为穷约趋俗:不要因为穷困贫乏,而随从大流。

其乐彼与此同,故无忧而已矣:其实内心的快乐都是一样的,得道的人总是无忧无虑。

今寄去则不乐:某一天,寄托之物没了,就不快乐。

由是观之,虽乐,未尝不荒也:这样看来,即使是曾经快乐过,也不过是空虚的,是虚无缥缈的,神马都是浮云。

丧己于物,失性于俗者,谓之倒置之民:因为外物而丧失掉自己,泯灭本性而随从大流,就是本末倒置的人。

庄子知其无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庄子缮性篇古之存身者)(3)

“缮性”是修治性情的意思;抨击那些为了追求荣华富贵而丧失自己的人;同时劝勉不得志的穷困者,应该始终坚守自己的情操。

庄子把“道和人”紧密结合在一起,使“道”成为人生所要达到的最高境界;他所关注的“道”是以人为核心,从人的生命,人的精神,人的心灵去阐释“道”。

《庄子》和《周易》《老子》并称为“三玄”,在哲学领域有较高研究价值,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常常翻阅,使得心灵安静下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