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胶东半岛的县市(不算区)当中,海阳算是设立相对较晚的一个。在明代和清代前期,海阳大部属登州府莱阳县管理,滨海一隅为大嵩卫辖区,一直到了清雍正年间,海阳才单独建县。

关于海阳建县的原因,《清实录》和《海阳县志》中都有记载,大致原因是当时奉命东巡的河东总督王士俊认为,承平时期,胶东沿海的威海、成山、靖海、大嵩等四卫已经失去了过去存在的意义,尤其是大嵩卫毗邻的莱阳县,地域广阔,管理不便,建议以大嵩卫城为县治,设立新县,以此为两便之举。

清朝时山东省登州府蓬莱县(登州府海阳县设立之后的首任知县)(1)

清廷准其奏,雍正皇帝取黄海之阳的寓意,为这个新设立的县赐名海阳,这就是海阳县建立的由来。值得一提的是,当时没有计算机查重系统,一时之间也没有人提醒雍正皇帝,其实在广东的南海边(属于潮州),已经有了一个海阳县,因此,从雍正到清末,山东的海阳县和广东的海阳县长期并存,一直到了民国初年,电报邮政逐渐发达,重名县之间容易混淆,这时,广东的海阳县更名为潮安县,而山东的海阳延续至今。

不过,本文叙述的年代为清代,为避免混淆,还是以登州府海阳县作为标题。

众所周知,成立一个新的区划,首先要解决的就是人事问题,即原来的人员怎么安排,新任的官员从哪里选派?登州府海阳县设立之初,谁是首任知县?这也是一个很引人关注的话题。

清朝时山东省登州府蓬莱县(登州府海阳县设立之后的首任知县)(2)

乾隆年间,登州府海阳县建立的时间还不长,那时修撰的《海阳县志》中,只记载了三位知县的名字,他们分别是费元衡、高晋、包桂。其中,费元衡实际上是雍正末年的莱阳知县,雍正十二年底,朝廷就已经决定设立海阳县,但一时还没有派出新知县,费元衡就以莱阳知县的身份,署理海阳县事,作为正式交接前的一个过渡。

费元衡署理海阳知县大概半年之后,朝廷新选派的海阳知县走马上任,他的名字叫做高晋,此前为山东泗水县知县。

清朝时山东省登州府蓬莱县(登州府海阳县设立之后的首任知县)(3)

根据《海阳县志》的记载,高晋到任的时间是雍正十三年十月十八日,此时已经是秋末冬初,并不是一个适合外出活动的季节。但建县之初百废待兴,尤其是与莱阳县勘界等工作需要马上推进。因此,高晋下车伊始,便亲力亲为,相当勤政,后世对他也评价相当高,从实际效果来看,清廷也的确给海阳物色了一个不错的人选。

从档案上来看,高晋为汉军镶黄旗人,籍贯为奉天。但在民间传言当中,他与海阳却有很深渊源。除了是海阳首任知县外,相传他与海阳有名的徽村高姓有同宗,也就是说,高晋的祖籍就在海阳。(《海阳县续志》称:“传闻晋与本处徽村高氏为同族”。)

清朝时山东省登州府蓬莱县(登州府海阳县设立之后的首任知县)(4)

按照清代制度,地方官实行原籍回避制度,即本地人不得在本地为官。高晋祖籍为海阳,为何会派到海阳为知县?

对此,通常有两种解释,一种是高晋先祖的确与徽村高姓同宗,但迁到关外时,尚无海阳县,原籍记载为莱阳县,而高晋沿用原籍莱阳,因此到海阳任职无需回避;还有一种解释是,高晋与徽村高姓同宗属于讹传,根本不存在回避问题。

根据《八旗满洲始祖通谱》记载,高晋的先祖名为高名选,镶黄旗人,世居辽阳,国初来归,原隶包衣。而在清初,汉人投旗的情况并不鲜见,但如果是胶东移民,大多会记载原籍信息。这段族谱中只提到高晋的先祖世居辽阳,为未提到海阳或莱阳为原籍。

且乾隆版的《海阳县志》并未提及高晋籍贯,《续志》为光绪年间修撰,年代已经久远,且原文也有“传闻”二字,不敢肯定,因此高晋原籍为海阳之事,只能暂且存疑。

不管原籍是否海阳,高晋出生时,其家族入旗已经历了四五代人,成为皇室比较信赖的群体。因此,这一家族的仕途也都比较通畅,高晋的父亲高述明曾任凉州总兵,伯父高斌官至大学士。而高晋自己,以恩荫监生的身份踏入仕途,任泗水县知县。登州府海阳县设立之后,他被选中,成为首任县令。

在清代实行的“冲繁疲难”地方评级制度当中,海阳县被定为“简”,相应的,当地知县也并非要缺,通常难有较大的仕途。但首任知县需要在草创之时操持局面,责任重大,显示出的是朝廷的信任。因此,高晋从泗水县调任海阳县,虽然表面看起来没有升迁,但也算是一种历练了。

在海阳知县的位置上,高晋兢兢业业干了三年时间,等到了提拔的机会。根据清史稿记载,乾隆四年,他离开海阳县之后,一路扶摇直上,历任陕西邠州府知府、安徽布政使兼江宁织造等职,等到乾隆二十年,他已经官居安徽巡抚,成为地方大员。

此后,他没有停止升迁的脚步,乾隆二十六年,他升任江南河道总督;二十七年,授内大臣;二十八年,加太子太傅;三十年,被任命为两江总督,进入封疆重臣的行列。乾隆三十六年,他以两江总督本官,兼署漕运总督,授文华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显赫一时。

清朝时山东省登州府蓬莱县(登州府海阳县设立之后的首任知县)(5)

官位虽然越来越高,但高晋的口碑一直保持不错,他在河道总督和两江总督任上,都颇有政绩,治理河道名声流传后世。乾隆四十三年,七十二岁的高晋去世,谥号“文端”。

按照这个年纪推算,雍正十三年就任海阳知县时,高晋只有二十八岁,也算是年轻有为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