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西宁8月25日消息(记者 汪晓青)8月25日,青海省政府新闻办举行“青海这十年”青海农牧业专场新闻发布会。据青海省农业农村厅党组书记、厅长李青川介绍,党的十八大以来,青海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总方针,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总抓手,以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聚力补齐全面小康“三农”短板,农业农村各项工作不断取得新进展。

青海农民种田(青海这十年农牧民收获实惠)(1)

新闻发布会现场(央广网记者 汪晓青 摄)

2021年,青海省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3604元,实现三个高于:全省GDP增长5.7%,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7.8%,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速高于GDP增速2.1个百分点;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0.2%,增速高于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速2.4个百分点;脱贫人口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3.2%,增速高于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3个百分点。

青海农民种田(青海这十年农牧民收获实惠)(2)

葡萄喜获丰收(央广网记者 张海东 摄)

“这十年,是农牧民得实惠最多,收入增长最快的十年。2021年,全省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2012年增长了143%,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达13300元,较2012年增长149%,农牧民生活实现相对富裕。”李青川说,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农牧民综合收入保持稳定增加,农牧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不断增强。

十年来,青海省农牧区生产能力显著增强。粮油菜生产稳固提升,全省粮食作物播种面积、经济作物播种面积分别从420.26万亩和278.48万亩增加到453.6万亩和408.41万亩,粮食产量从101.5万吨增长到109.09万吨,连续十四年保持在百万吨以上。畜牧业生产发展壮大,全省牦牛存栏608万头,占全国1400万头的43.4%,占全世界1500万头的40.5%,被称为“中国牦牛之都”;全省藏羊存栏1170万只,占全国3040万头的38.5%,被称为“中国藏羊之府”。特色产业快速发展,冷水鱼产量占到全国总产量的1/3,产值近4亿元,直接或间接带动周边2万多农牧民人均增收5000元。

青海农民种田(青海这十年农牧民收获实惠)(3)

西宁市湟中区田家寨镇下营二村村民在当归地里拔草(央广网记者 汪晓青 摄)

十年来,青海省农牧业生产着力打好“高原牌”“有机牌”“绿色牌”和“富硒牌”,绿色有机特色不断凸显。启动打造“净土青海·天然农牧”公共品牌专项建设,40万吨食用农产品实现带证上市,超400余万头(只)牦牛藏羊实现质量安全可追溯。认证绿色有机食品和地理标识产品925个,建成有机枸杞基地20万亩,有机枸杞认证面积和产量均居全国首位。认证绿色有机草场超1亿亩,成为全国取得草地认证面积最大的有机畜牧业生产基地。

十年来,青海省农牧区产业融合不断提档升级,累计培育龙头企业540家、合作社1.76万家(有效运行的有1.05万家)、家庭农牧场和种养大户1.97万家,成规模社会化服务组织528个。培育形成牦牛、藏羊、青稞等十大重点产业,着力打造冷水鱼、枸杞、藜麦等八大特色产业。建成1个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集群、33个省级以上现代农业产业园、40家产业联合体,牦牛藏羊产业集群一二三产业总产值达267亿元。创建湟中区柳树庄村、互助县磨尔沟村等32个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全省扶持休闲农业乡村(示范基地)160个,2021年,全省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营业收入超19亿元。

青海农民种田(青海这十年农牧民收获实惠)(4)

互助县磨尔沟村花海美景(央广网记者 汪晓青 摄)

十年来,青海农牧产业科技含量有效提升,建成国家级春油菜和马铃薯制繁种基地,农作物、水产良种化率分别达98%、95%。组织实施省级重大科技专项“青稞提质增效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牦牛、藏羊遗传资源挖掘与创新利用”等重点项目112项,牦牛藏羊高效养殖综合配套技术“两年三胎”“三增三适”得到全面推广,10年来累计高效养殖藏母羊950万只,增收2.8亿元。

十年来,青海省农牧区改革扎实推进,有效推动全省农牧业高质量发展,农牧民生产生活水平不断提升。深化农村土地制度和农牧区集体产权制度等改革,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改革、农村宅基地改革试点稳步推进。农牧区集体产权制度改革高质量完成,清查核实集体资产总额207.16亿元,村集体经济组织实现行政村全覆盖。农牧区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全面完成,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实现行政村全覆盖,农牧区面貌焕然一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