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端有朋友问,“戛然而止”,为何表声音突然中止?查《现代汉语词典》,“戛然”,第一个意思,“形容嘹亮的鸟鸣声“,这跟第二个表“声音突然中止”的意思完全不搭再看组词,“戛戛”:“戛戛乎难哉”,形容困难;“戛戛独造”,形容独创这是不看还自以为明白,越看越觉得这都是哪跟哪呀,别说本义、引申义正常谱系了,简直四六不靠,完全不搭调查各种大型词典,无一例外,“戛”的本义源头不清,组的词随文释训,各自为战,根本没有统一战线,我来为大家讲解一下关于赋得手植桧?跟着小编一起来看一看吧!

赋得手植桧(从柷起敔收谈)

赋得手植桧

王端

有朋友问,“戛然而止”,为何表声音突然中止?查《现代汉语词典》,“戛然”,第一个意思,“形容嘹亮的鸟鸣声“,这跟第二个表“声音突然中止”的意思完全不搭。再看组词,“戛戛”:“戛戛乎难哉”,形容困难;“戛戛独造”,形容独创。这是不看还自以为明白,越看越觉得这都是哪跟哪呀,别说本义、引申义正常谱系了,简直四六不靠,完全不搭调。查各种大型词典,无一例外,“戛”的本义源头不清,组的词随文释训,各自为战,根本没有统一战线。

清代章学诚《文史通义•古文十弊》:“夫文章变化,侔于鬼神,斗然而来,戛然而止,何尝无此景象?”“斗然而来”与“戛然而止”表起始与终结。“斗然”,一般说是“陡然”的通假,就是突然的意思。对,但没掌握精髓。“斗然而来”与“戛然而止”,对应着乐曲演奏的“柷起敔收”。

柷(zhu,四声),古代打击乐器,形状像方形的称量粮食的斗,用木棒击奏,发出信号,下边的乐手随后开始演奏。相传,夏启所做,至今有四千年的历史。但现代的多种乐器演奏、合奏,都被指挥家用手中的小木棍控制,这东西就退出历史舞台,消失于人们的视野之外。现在留存的“柷”,故宫博物院有收藏,中和韶乐,有兴趣的可在网上查看照片。章学诚说“斗然而来”,是说万种情思、物像,开始时混沌无序,这时突然被神灵点醒,灵感来了,各种死的材料突然活了,鬼斧神工,一下子创制出炫出天际的美文。“斗然”,就像敲响了方形斗状的“柷”,下边的各位乐手,各就各位,各擅其胜,开始一段美妙的音乐旅程。

集体音乐演奏结束,也必须有一个明确的信号。发出这个信号的乐器叫“敔”(yu,三声,故宫博物院有收藏,可上网查看),拨动“敔”的动作叫“戛”。

“敔”,主体像一个伏着的老虎,老虎背上,有二十七个若多米诺骨牌间隔排列的木片,大小高低差不多。音乐结束时,有人(也算是个指挥家吧)以劈成细茎的籈,逆着刮敔背上插列的木片,发出“戛戛”的声音。更通俗地说,就是“嘎嘎”“咯咯”声。与音乐普遍的和谐不同,材质坚实,响,脆,有穿透力,但声音若断若连,断续相接,声音奇特得甚至可说是噪音。唯其连续刺耳,在没有扩音器的古代,才能让处在边远处的乐手也能很清晰地听见,令行住手,停止演奏!这停止的过程就是“戛然而止”(结构类似于蓦然回首、荡然无存)。从严格意义讲,逆着拨这二十七片木片,有一个时间过程。下边的乐手也不会像现代乐手盯着指挥家的小木棒,瞬间“冻住”。古代的钟、磬等,你就是停手不敲了,声音还是绵长好久。后人,不了解这个音乐演奏过程,更不知道细节,故像《现代汉语词典》,也说是“声音突然中止”。“中止”就不如“终止”,因为不论是段落还是整体,演奏得已相对完整。后边的是“重打锣鼓另开张”了。而停止的紧急制动,过去也比现在长得多。

“戛”,从戈,本义指戟,类似于长矛,引申的名词义指常法、常理。这些含义,后代几乎不用。动词义,表刮、磨、敲击,《现代汉语词典》释作“轻轻地敲打”并不完整确切。汉高祖刘邦还是个小混混时,经常带着狐朋狗友到大嫂家蹭饭,一来二去,让大嫂越来越烦,没法当面难堪,就“佯为羹尽”,用铲子刮、敲锅底。客人们很识相,就知趣地离开。刘邦不信,一查,锅中尚有羹,于是十分怨恨大嫂。后代就用“戛羹”(刮锅底的锅巴)为嫂之代称。类似的词有“戛釜撞瓮”(刮磨锅子,碰撞陶器),“戛玉敲冰”“戛击”等。

明白了“戛”这个动作和“敔”的形制、功能,再来理解“戛戛”似乎矛盾的“困难”义与“独创”义就没有困难。《关尹子•一宇》:“天物怒流,人事错错然,若若乎回也,戛戛乎斗也。”这“戛戛”就是“龃龉貌”。牙齿不齐的样子,这不就是“敔”背上那些插列的木片的象形?(敔如伏虎,背上有二十七龃龉,刻以木,长尺栎之)韩愈《答李翊书》:“惟陈言之务去,戛戛乎难哉。”这表“困难”的“戛戛”,不就是逆着拨、刮敔背木片的情景?若不好理解,可试着拿木棍刮刮冰面,再逆着刮刮搓衣板,一步一顿,咯咯咯的,是不是“戛戛乎难哉?”纪晓岚《阅微草堂笔记•姑妄言之四》:“冠瀛为文,喜戛戛生造,硬语盘空。”这“戛戛”的独特义、独创义,不就是刮敔背木片发出的有别于一般乐音,具有“独特”声音的引申?“戛然长鸣”,并不只如《现代汉语词典》所说的“嘹亮的鸟鸣声”,是嘎、嘎、嘎地断断续续地大声鸣叫。曹禺《日出》第四幕:“我梦见这一楼满是鬼,戛戛地乱叫。”这“戛戛”就是拟声词“嘎嘎”。

语言是第二自然,来源于第一自然。第一自然有原发性、生成性。因社会演进,“柷起敔收”,连同刮敔的“戛”这个动作、形态、功能、特性,人们都不了解了,遂使许多由此创制的词,成了无源之词。没了亲妈,后代还互不相识,意义互相干架。现在把来龙去脉梳理一下,求证于方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