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剧,是江苏重要的地方剧种,是盛放于苏北平原的一株绚丽灿烂的鲜花。泰州是淮剧的重要孕育之地。
泰州淮剧的演唱、音乐创作、伴奏形成了本剧种独特的艺术风格。泰州淮剧是淮剧这棵艺术大树主干之一,泰州淮剧主要代表性剧团为泰州市淮剧团,拥有一批有建树有影响的演员和淮剧界的领军人物,如泰州淮剧团首任团长、著名淮剧表演艺术家、国家二级演员王少春(已故)。
王少春 (1932-1996)原名王有朋,盐城市人, 著名淮剧表演艺术家。泰州市淮剧团创始人,首任泰州市淮剧团团长,曾任泰州市艺术剧院副院长、江苏省剧协理事、江苏省淮剧艺术研究会戏剧学校副校长、江苏省剧协艺术咨询委员会委员、泰州市淮剧团名誉团长,泰州市第二至七届人大代表。
泰州市淮剧团的前身是上海合义淮剧团,1954年在无锡登记为无锡合义淮剧团,由淮剧界著名四大小生之一的王少春担任首任团长。
1956年调至泰州,1956年5月29日由泰州市人民委员会批准,成立(县级)泰州市淮剧团。由淮剧著名表演艺术家王少春担任首任团长。成立(县级)泰州市淮剧团。
王少春淮剧《小宴》饰王允 吕布由刘少峰饰演
1932年11月,王少春出生于盐城张庄的一个梨园世家。父亲王恒和,是当年苏北水乡有名的淮剧演员,王少春是其三子。王少春8岁的时候,开始跟随父亲的戏班子学艺。在水乡,戏班子多走水路,船一停下来,就在那里搭台子演戏,也有富人家点戏看,就送上门去唱,唱过之后再撑船到别的台口。多年来栉风沐雨、流水不居的演艺生活,促使王恒和产生了走出去打拼的念头,他带着一家唱着淮剧从苏北漂到了上海。
早期的淮剧不涉及武戏,当时的淮剧演员也缺乏武功,所以一台戏里,打武戏的时候唱京剧,演文戏的时候唱淮剧,常常就是“京夹淮”。后来在演出中,一些淮剧演员把其他剧种的特色揉和进来,慢慢充实、逐步改良,才有了如今淮剧的打念做打。到了上海的王少春,先在富连成等京剧老班子学戏,与后来成了著名京剧演员的石玉昆一起,做了京剧武生石常根的徒弟。一年时间下来,王少春便能文能武了,并很快成了沪上淮剧团体争抢的“红人儿”,他先后与淮剧“马派自由调”创编人马麟童等联袂同台,后经人介绍,他进了筱惠春的淮剧春光班。
当时的春光班,当家花旦名叫王砚秋,父母皆为梨园中人,尤其是母亲,唱须生演包公,扮相也相当出彩。王砚秋由京剧转而唱淮剧,民国时就红了,但团里缺少一个与其配戏的小生,王少春来了之后,二人便开始了搭档唱戏,后结为伉俪。
当年的戏班子有一个不成文的规矩,每年的3月28日、9月28日是换班期,如果演员不愿意在这家戏班子呆了,这时就可以跳班子,往往此时,各个班子也千方百计地网罗人才。1949年3月的换班期,四处招人的鸿生班,以优厚的工资将王少春、王砚秋两人从春光班子挖了过来,此时挂头牌的,依旧还是王砚秋。
淮剧演员王幼楼回忆说:那个时候不少戏迷天天去看他们的淮剧,有个裁缝就是这样的,说“我看不够啊”。像《梁山伯与祝英台》中,梁山伯想念祝英台的那一段,王少春唱的小悲调;祝英台相送梁山伯的时候,王少春唱的十送调,都唱得情深意切。纱厂的一些小姐妹还凑钱给他买戏装,那时候王少春和王砚秋都有各自追随的戏迷,很感人的。
1949年9月,合义淮剧团在上海昌平大戏院登记成立,搭的依旧是周鸿生的私家班子,王少春的父亲王恒和任团长。其时,上海剧团很多,单淮剧就有近20个剧团。1952年,上海人民淮剧团选人才,想把王少春挖过去,被他婉言谢绝了。为了让其他剧团不再打王少春的主意,王恒和决定退下来,让王少春担任团长一职。从这时开始,王少春正式挑起了团长的担子,在之后的几十年中不离不弃,与剧团同甘共苦,相守了整整一生。
王少春的淮剧演唱开始走红是在1952年,这一年他20岁。当时因为反对封建婚姻,王少春主演的《梁山伯与祝英台》正逢其时,他一下子就成了淮剧名角。这期间也是淮剧这一剧种在大上海最繁盛的一个时期,淮剧界“四少一芳”的说法也正缘于此时,在民间盛传的“四少一芳”——王少春、李少林、陆少林、程少楠、周筱芳,他们或唱功超群,或做派出众,或武功上乘,或着意革新,而王少春因扮相俊美、嗓音清亮、能文能武,不但唱小生,花脸、小丑、武丑样样出彩,因此被公认为“四少一芳”的“第一少”。
1954年,王少春率合义淮剧团协调无锡。到了无锡,全新的一片天地,尽管王少春在淮剧界声名显赫,但生活却极其艰难。
王幼楼回忆说:那年冬天似乎格外寒冷,撑船到无锡郊区演出,河一旦冻起来就没法走,只能等太阳出来慢慢解冻,常常一等就是一个星期。唱戏得要车马费,几十号人得要吃饭,团员们只好带上锣鼓家伙,上街演戏,3天戏演下来,运输费筹到了,方可撑船走往下一站。有一次回到无锡已经是大年三十的晚上,家家都在过年,而剧团里没米下锅,无奈,王少春只得下了一大锅面条,剧团老少一大家子吃面过年。即便如此,剧团这个集体始终还箍得紧紧的,照常演出。最困难的时候,王少春、王砚秋把自己从上海带到无锡的家具一样一样地卖掉了。王少春在极端操劳之下,患上了肺结核,常常累到吐血。王砚秋一边服侍丈夫,一边忙于剧团演出事务。合义淮剧团在无锡是首屈一指的,团员们文武兼备、功底扎实,所以当地的沪剧、锡剧、越剧演员都跟他们学练功。
新中国成立前后,在泰州演出的剧团,多为里下河地区的京剧班社。1956年5月,无锡市合义淮剧团协调泰州,改变了泰州没有剧团的局面。剧团到泰州的时候,演员的平均年龄只有40岁,王砚秋28岁,王少春才25岁。
到泰州以后,王少春率团在人民剧场上演的首场戏是《白蛇传》,王少春演许仙,王砚秋演白蛇,第二场戏是《十五贯》,王少春演况钟,王砚秋演苏戌娟。1956年底,王少春率团到扬州参加了江苏省第二届戏曲会演。泰州文化人肖仁在《忆少春》中写道: 我们曾一度为参加江苏省第二届戏曲会演而携手合作,走在一起。在新编古装戏《香罗带》的排练场上,结下了深深的友谊,《香罗带》的剧本,是著名文化人吴白匋先生整理的。那时,剧团刚从幕表制向剧本制过渡,演员们大多不识字。王少春,身为团长,坚决响应政府号召,带头走戏改之路,克服一切困难,按剧本记台词,搞定腔定谱,力争演出正规化,要把最好的戏奉献给观众,我受邀随团为《香罗带》设计唱腔,并编制全场的伴奏音乐和配器部谱,在那次的合作中,你高亢清亮的嗓音,潇洒练达的身段,质朴自然的表演,都曾给我留下过十分美好的印象……“俊美、潇洒”是你扮演小生的特色,且因此而名满大江南北,特别是盐阜地区和上海滩。在那里,有你无数的“戏迷”。尽管那时,你我都才只二十五岁,而你却早已是淮剧观众们心目中的一颗耀眼的明星了…… 《香罗带》果然获得了省戏曲会演的剧本、演出、音乐设计三项一等奖,你个人也得到了表演一等奖的殊荣。
1958年,泰州市合义淮剧团更名为泰州市艺术剧院淮剧团,后又改名泰州市淮剧团。1959年王少春率团到上海演出,并走红上海。戏剧名家周信芳、筱文艳、马秀英等都观看了演出。周信芳对王少春说,你们剧团的演出真不错,尤其你不简单啊,你身上京剧的东西很好,唱起小生来洒脱大方。
1959年,王少春、王砚秋夫妇双双出任新创办的泰州市艺术剧院戏剧学校副校长,如今的“淮剧皇帝”陈德林就是这个学校的首批学员。
1960年,王少春婉拒了江苏省淮剧团以高级待遇邀约加盟的请求。王少春说,从上海到无锡、再从无锡到泰州,那么多困难的情况下我都没离开他们,现在让我离开他们,哪怕你工资给得再多,我都不能去啊。
“文革”期间,王少春不可避免地受到冲击,在被批斗、检查的同时,他常常被指派演出一些小角色,哪怕跑龙套,他也跑成了剧中的亮点。1970年春,泰州所有剧团除淮剧团外全部解散了。当时一位市领导说,淮剧团不能解散,不行就整个团下去,东西一样不能动。因此,剧团所有的人全部到了当时的肉联厂参加劳动,始终未散。几个月后,因为要普及样板戏,他们又被全体调回,进入到样板戏的排练、演出中。
随着“文革”的结束,由泰州市文化局原创的“文革”题材的戏,如《新婚礼葬》、《妻子的心》等,很快被搬上了舞台,出演主角的王少春对人物个性把握细致、到位,再次征服了他的戏迷们。及至古装戏逐渐恢复上演,大家的激情再次被点燃,演戏的、看戏的一时间都 “疯了”——《十五贯》、《秦香莲》、《白蛇传》等一批经典剧目被重新排练、推出,演员们一天演三四场戏,剧场内几乎场场爆满。
王少春艺术生涯的又一次巅峰出现在1984年,由他主演的《买官传奇》大获成功,后该剧被拍摄成为我国第一部淮剧电视剧。
1985年,王少春主动离开舞台退居二线,他介绍说:“我之所以54岁就下来为青年演员搞后勤,主要还是从为青年演员让台子出发。一个剧团要永葆青春,必得靠不断出新演员,只有让他们及早地上台亮相,才能更好地发展。演员的水平是在与观众的不断接触和连续的舞台实践中提高的。老演员总是占台子,容易妨碍青年演员拳脚的施展。” (《泰州戏曲》)
1992年1月,王少春在家乡张庄举办了舞台艺术生涯50周年纪念活动。1993年9月,王少春退休。1996年11月3日,王少春因脑溢血在泰州人民医院去世。
艺术风格
王少春在继承传统戏曲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舞台表演风格,扮相英俊洒脱,唱腔洪亮敦厚,文武不挡,工小生,于须生、老生亦有建树。
代表作
主要剧目有 《棒打薄情郎》、 《孟姜女》、 《樊梨花》、《梁山伯与祝英台》、 《红楼梦》、 《白蛇传》、 《双玉蝉》、 《牛郎织女》、 《刘贵成私访》、 《孔雀东南飞》、 《吕布戏貂蝉》(图片里的《小宴》)、 《碧玉簪》、 《郭华卖胭脂》、《香罗带》、 《东进序曲》、 《焦裕禄》、 《红色娘子军》、 《红灯记》、 《十五贯》、 《秦香莲》、 《杨家将》、 《买官传奇》、 《唐知县审诰命》、 《审坛记》、《红鬃烈马》、 《牙痕记》等。
1957年获江苏省第二届戏曲会演演员一等奖。主演的电视剧 《买官传奇》获第二届全国戏曲电视剧 "长城奖"、江苏省第三届优秀戏曲电视剧奖。
淮剧王宝钏与薛平贵 王少春等演唱
泰州小叟申明:部分文字和配图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侵权即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