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战朝鲜》是湖北作家李峰的作品,读完后掩卷沉思,心潮难平。作品是纪实文学,看起来和小说一样过瘾,对人物的描写惟妙惟肖,对战争场面的刻画波澜壮阔而又细致生动,可以全景式了解这场战争的前前后后,写的是真好。不料作者是这样说的:“不是我写得好,是先辈们打得好!”

决战朝鲜李峰读后感20篇(决战朝鲜读后感)(1)

关于这场战争,小时侯主要是通过电影《上甘岭》《英雄儿女》知道的,后来也读了一些书籍,但都是泛泛的了解,前年是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金刚川》《长津湖》《水门桥》等一批优秀电影出炉了,但都反映的是其中的片段,读了《决战朝鲜》我比较完整的了解了这场战争。

决战朝鲜李峰读后感20篇(决战朝鲜读后感)(2)

作者从第二次世界大战即将结束的1944年写起,首先交待了美苏两国瓜分朝鲜的历史背景,美军上校半小时划出了三八血线,美苏两个超级大国就像饿极了的大汉看到面包一般,凶狠地扑向了朝鲜,南北朝鲜就这样被撕裂了。

决战朝鲜李峰读后感20篇(决战朝鲜读后感)(3)

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了,也不知道是谁开的第一枪,美国人操纵联合国做出了成立“联合国军”到朝鲜作战的决议。北朝鲜军势如破竹,两个多月发动五次战役,夺下汉城,包围釜山,解放了90%以上的土地和人口。9月15日,骄横不可一世的麦克阿瑟策划的仁川登陆成功,把朝鲜人民军拦腰截断,很快跨过三八线,占领平壤,兵锋直抵鸭绿江,从此人民军开始了艰苦卓绝的山林北撤突围,十万大军回到北方的不到三分之一。

决战朝鲜李峰读后感20篇(决战朝鲜读后感)(4)

战争爆发不久,美军第七舰队驶入台湾,公然入侵中国,8月27日,美军5批13架次飞机轰炸我国安东,炸死3人,炸伤20人。29日,四架美军战斗机两次入侵我国宽甸上空,杀死居民4人,杀伤7人。我国人民同仇敌忾,自愿全力投入支援战争的行动中。

决战朝鲜李峰读后感20篇(决战朝鲜读后感)(5)

关于出不出兵,应该不应该出兵,据说是毛主席一生中最艰难的抉择之一,但老一辈革命者的眼光是战略性和前瞻性的,老人家这样说:“唇亡齿寒,户破堂危,我们应当参战,必须参战,参战利益极大,不参战危害极大”“它有它的原子弹,我有我的手榴弹!手榴弹一定可以打败原子弹,归根到底不是原子弹消灭人民,而是人民消灭原子弹!我坚信原子弹无非是个纸者虎!”这胆量、这气魄,这革命的浪漫的英雄主义气概真的无人能及。

决战朝鲜李峰读后感20篇(决战朝鲜读后感)(6)

1950年10月19日夜,彭大将军率四个军一个炮师跨过鸭绿江,秘密人朝,10月25日第一次战役打响,我军利用敌人轻敌冒进的弱点,东顶西打,大胆穿插,13天后战役结束,消灭敌军15000人,大部分是南朝鲜人,我军伤亡1万。之后示弱般后撤,进一迷惑敌人,麦克阿瑟仍然不相信中国会大规模出兵。

决战朝鲜李峰读后感20篇(决战朝鲜读后感)(7)

11月25,第二次战役开始,也称清长之战,这一天也是毛岸英牺牲的日子,志愿军继续采用运动穿插、迂回包围战法,美军遭到重创,溃退300公里,第八集团军司令沃克中将在仓惶逃跑路上翻车身亡,12月6日,沦陷49天的平壤解放,朝鲜战局彻底扭转。东线的宋时轮九兵团15万人大战美十军,美海军陆战一师的战斗力非常强,但面对冰天雪地里冒出来的中国士兵,只得狼狈撤退,如果不是凭借强大国力修好了水门桥,其后果会更惨。二次战役为期一个月,清长大捷歼敌36000人,其中美军24000人,我军伤亡30700人,冻伤5万人,《长津湖》《水门桥》反映的就是东线战场战例。

决战朝鲜李峰读后感20篇(决战朝鲜读后感)(8)

1950年的最后一天,第三次战役打响,战士们的口号是“打过三八线,雪水拌炒面”,志愿军长驱直入,打到三七线,汉城光复,歼敌19000人,志愿军伤亡5800人,人民军伤亡2700人,三次战役胜利结束。但战线过长,补给困难,缺衣缺粮缺药,冻伤最为严重,而此时美军由李奇微代替第八集团军沃克职务,他窥探出了我军的秘密,补给不足,只能发动“礼拜攻势”,于是他采用“磁性”战木,有计划的撤退,彭总不由得担心起来,而金日成被胜利冲昏了头脑,竟然要求继续南进,把美军赶进大海。

决战朝鲜李峰读后感20篇(决战朝鲜读后感)(9)

1951年1月27日一4月21日,为期87天的第四次战役结束,敌方伤亡78000人,我方伤亡53000人,麦克阿瑟被撤职而黯然退场,李奇微走马上任,把战线又推到三八线。

决战朝鲜李峰读后感20篇(决战朝鲜读后感)(10)

第五次战役4月22日开始,我军一路南下,猛冲猛杀,一直打到汉城附近,最远的竟然打到三七线以南,但大难很快临头了。美军疯狂反卦,大胆穿插和反包围,至6月10日战役结束,我军共伤亡、失踪85000人,被俘17000人,仅180师就被俘5000多人。敌方伤亡82000人。第五次战役成了彭德怀一生四次军事失利之一。

决战朝鲜李峰读后感20篇(决战朝鲜读后感)(11)

五次战役后中美开始谈判,毛主席点将李克农出马,美国人是心有不甘啊,结果就是一边打一边谈。志愿军认真总结失败教训,在邓华的提议下,变运动战为长期阵地攻防战,大挖坑道工事,与此同时,我方的后勒保障有了大的改观,铁路公路全部修通,我国空军首次参战,高炮部队快速发展,接连打败联合国军的夏季攻势和秋季攻势,美军气急败坏,竟然使用细菌战,和日本军人一样恶劣,超越了希特勒。

决战朝鲜李峰读后感20篇(决战朝鲜读后感)(12)

1952年4月,彭将军启程回国,邓华接任,李奇微回国、克拉克接任。5月,我军在建成的坑道里开展“冷枪冷炮杀敌运动“,创造了世界军事史上最大的狙击战奇迹,神枪手张桃芳成为冠军,一个月时间用437发子弹毙敌211名,十一军全军三个月毙敌2506名。

决战朝鲜李峰读后感20篇(决战朝鲜读后感)(13)

交换战俘成了谈判最艰难的间题,美国人残酷对待中朝战俘,台湾特务也大显身手,一起犯下禽兽不如的罪行,将永远刻在人类历史的耻辱柱上。战俘们进行了不屈的反抗,生俘了战俘营长官杜德准将,将战俘真相告诉了世界。

决战朝鲜李峰读后感20篇(决战朝鲜读后感)(14)

1952年10月14日,上甘岭战役打响并持续43天,“特级英雄”黄继光就牺牲在这场战役中,这场战役一开始规模很小,阵地就是两个小山头,只能容纳两个连,但后来都杀红了眼,谁也不服气,最后打成了大战役。我方共投入兵力43000多人,“联合国军”投入60000多人。我军阵亡7100人,伤8500人,歼敌25000人,其中美军5200人。十五军、十二军打出了军威,军长秦基伟成了名将和后来的国防部长。

决战朝鲜李峰读后感20篇(决战朝鲜读后感)(15)

时间进人1953年,被打的顶不住了的美国人被迫加快谈判进度,不料李承晚执迷不悟,企图统一朝鲜的美梦不醒,7月,志愿军发起金城反击战,仅仅10多天,歼敌78000人,收复土地178平方公里,我方伤亡33000人。

决战朝鲜李峰读后感20篇(决战朝鲜读后感)(16)

7月27日《停战协定》签字,历时2年9个月的抗美援朝战争结束。366000中国将士伤亡,烈士197653名;南朝鲜军伤亡数字不准确,伤亡大约为100万,阵亡22万;美军伤亡17万,阵亡、失踪6.2万,其他十五国伤亡1.7万。以劣势装备取得如此战绩,是世界战争史上的奇迹。

决战朝鲜李峰读后感20篇(决战朝鲜读后感)(17)

作者还介绍了杨根思、邱少云等烈士的英勇事迹,对邓华、洪学智、韩先楚、解方、杜平等志愿军高级将领的运筹帷幄进行了描写,当然,全书从兵团司令到军长、师长直至普通士兵,作者都有或详细或简要的叙述。

决战朝鲜李峰读后感20篇(决战朝鲜读后感)(18)

在本书的附录里对苏联的具体支援情况、米格—15与F—86空战情祝、我国大后方的“炒面”故事进行了介绍。

决战朝鲜李峰读后感20篇(决战朝鲜读后感)(19)

黄继光用身体堵住机枪枪眼

这本书上下两册,由中国出版集团现代出版社出版,戴旭大校、军事评论家萨苏、抗战口述历史研究者方军作序。

决战朝鲜李峰读后感20篇(决战朝鲜读后感)(2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