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8年,徐志摩和张幼仪结婚的第三年,徐志摩心里极为苦闷,想逃出硖石那个地方,并且经常在妻子面前,聊起以前上学的美好时光。

内秀的张幼仪已经看出他的心思,便顺着他心意问:“既然那么好,为何不再去上学呢?”

不仅如此,善解人意的张幼仪还跟二哥张君劢讲了徐志摩的想法。在早年,张君励就结识了梁启超,关系不错,于是他将徐志摩引荐给梁启超,成为梁启超的入室弟子,行了拜师礼。

要知道梁启超在那时,可是赫赫有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多少人都想成为他的弟子。而徐志摩能拜他为师,也是受宠若惊。

徐志摩的表弟陈从周先生,与徐家关系十分亲密,据他所说,“当时由志摩父出贽金银元一千元,是一笔相当大的礼金”。

可以看出梁启超对徐志摩深深不满 徐志摩花1000大洋拜梁启超为师(1)

徐志摩倒还争气,在恩师的指引下,顺利拿到了美国克拉克大学的硕士学位,随后又转向哥伦毕业大学学经济,拿到了硕士学位,后来还学习了文学,同样拿到了学位。

知道徐志摩喜欢写诗,当印度大家泰戈尔访华期间,梁启超专门安排他作为翻译陪同

连胡适都承认:“徐志摩是梁任公先生最爱护的学生。”

如此看重徐志摩,换来的却是深深的失望。

可以看出梁启超对徐志摩深深不满 徐志摩花1000大洋拜梁启超为师(2)

1926年10月3日,陆小曼和徐志摩的婚礼在北平六国饭店举行了盛大的婚礼。当天宾客满座,徐志摩的老师梁启超担任证婚人。只不过,他是一万个不想来。

因为这桩婚事,不仅徐志摩父母极为反对,就连恩师梁启超本人也非常不齿。为了阻扰这桩婚事,徐志摩父母提议一定要让梁启超先生来主婚,梁启超为人正直,不一定肯这桩不光彩的婚事出面。

但是架不住徐志摩和胡适的软磨硬泡下,梁启超也只得无奈出席他与陆小曼的婚礼。

作为证婚人,梁启超史无前例的,没有给新人送去祝福。当着众多宾朋的面,梁启超毫不留情面,留下了一片史上最犀利的证婚词:

“我来是为了讲几句不中听的话,好让社会上知道这样的恶例不足取法,更不值得鼓励―――

徐志摩,你这个人性情浮躁,以至于学无所成,做学问不成,做人更是失败,你离婚再娶就是用情不专的证明!

陆小曼,你和徐志摩都是过来人,我希望从今以后你能恪遵妇道,检讨自己的个性和行为,离婚再婚都是你们性格的过失所造成的,希望你们不要一错再错自误误人。

不要以自私自利作为行事的准则,不要以荒唐和享乐作为人生追求的目的,不要再把婚姻当作是儿戏,以为高兴可以结婚,不高兴可以离婚,让父母汗颜,让朋友不齿,让社会看笑话!

总之,我希望这是你们两个人这一辈子最后一次结婚!这就是我对你们的祝贺!―――我说完了!”

次日,梁启超在一封名为《给孩子们的信》中写了下面这段话:

“孩子们:我昨天做了一件极不愿意做之事,去替徐志摩证婚。他的新妇是王受庆夫人,与志摩恋爱上,才和受庆离婚,实在是不道德之极。我屡次告诫志摩而无效。”

可以看出梁启超对徐志摩深深不满 徐志摩花1000大洋拜梁启超为师(3)

梁启超口中的“孩子们”是指梁思成和准儿媳妇林徽因。

梁启超不愿去给徐志摩证婚,最大原因是他认为徐志摩和陆小曼对婚姻太随意,两人都是二婚。而徐志摩和林徽因有过情感纠葛,甚至,为了追求林徽因,徐志摩曾为不惜逼迫有身孕的原配张幼仪堕胎,最终离婚。

当初两人的事闹得人尽皆知,梁启超还在给徐志摩的信中说

“其一,万不容以他人之苦痛,易自己之快乐”,“其二,恋爱神圣为今之少年所乐道”但是“兹事盖可遇而不可求”。又告诫他“天下岂有圆满之宇宙?”

对于老师的的苦口婆心,爱情至上的理想主义者徐志摩是不认同的。他如此回复梁启超:

“求良心之安顿,求人格之确立,求灵魂之救度耳。”

“我将于茫茫人海中访我唯一灵魂之伴侣,得之,我幸;不得,我命,如此而已。”

换句话说:不用你们担心,好与坏都是我的命,我自己负责。

后来追求林徽因失败,但阴差阳错,林徽因也将成为梁启超的儿媳妇。

在给孩子们的信件的结尾处,梁启超写道:

“……品性上不曾经过严格的训练,真是可怕,我因昨日的感触,专写这一封信给思成、徽因、思忠们看看。”

这封信明显有警告林徽因的意味。

不过,梁启超和徐志摩并未因此分道扬镳。梁启超去世后,徐志摩无比悲伤,全力将他的遗稿整理出版。

对于像梁启超这样直言不讳的大家,还肯为你砸资源,不遗余力为你背书、为你的品性跟前途操心的好老师,如果让你出1000大洋拜师,你愿意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