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东汉传入中国后,佛教逐渐在中国的土地上生根发芽,经过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进一步发展,到隋唐时期已趋于极盛。经过历代的发展,佛教早已融入到了中国社会的各个领域,更成为统治者维护统治的思想工具。

佛教宣扬因果轮回等理论,劝导人们逆来顺受、忍受现世苦、追求西方极乐世界。统治者利用佛教教化,给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的劳动人民以精神慰藉,以弱化其反抗意识,削弱社会矛盾,庇护统治秩序。北宋佛教发展如何?有何政策?东京寺庙经营状况如何?

北宋商人的地位(北宋全民皆商)(1)

宋统治者态度

经过唐末灭佛运动,加之五代各国普遍釆取的限佛政策,特别是后周世宗的灭佛运动,北方佛教几近殆尽。入宋以后,北宋统治者结合以往历史上出现的“三武一宗”灭佛运动,特别是看到经过周世宗灭佛运动之后,全国依然有寺院2694座,僧尼共计61200人。

宋人深知佛不可灭的道理,因此,为维护其封建统治秩序,北宋统治者改变五代时期的佛教政策,实行对佛教的保护政策,以利用佛教作为其思想统治的工具,从而“有禅政治”为其统治服务。

北宋建国之初,宋太祖一改周世宗显德二年开始实施的灭佛政策,入宋以来,佛教思想早已深入人心。

北宋商人的地位(北宋全民皆商)(2)

但五代之世,朝代更迭,社会动荡,为防止寺院经济与国争利,对佛教采取限制政策,加上周世宗灭佛,给北方佛教带来了空前打击,大量寺院、佛像被毁,僧民流离失所,使包括僧尼在内的饱受战乱之苦的广大基层民众,渴望得到佛教的慰藉。

因此,宋太祖赵匡凰停止废佛,以存其教的政策正是人心所向,有利于北方的安定和赵氏政权的稳定。其次,北宋建国之初,面对南方亟待收归的局面,实行保护佛教的政策,有利于取得奉佛的南方诸国的拥护,使统一大业顺利完成。这是由于从中唐开始,大批僧团南移,佛教开始在南方兴盛繁荣,并逐渐超过北方。

北宋商人的地位(北宋全民皆商)(3)

五代十国时期,与北方佛教发展缓慢不同,南方地区虽政权林立,但社会环境相对稳定、经济发达,加上各国统治者提倡和支持佛教,佛教势力得到迅猛发展。因此,为得到南方奉佛诸国的拥护和佛教势力的支持,宋太祖一改后周的废佛政策,积极保护和提倡佛教的发展。

北宋建国后,实行“右文”策略,崇文抑武,大兴文教。而佛教作为文化领域的一部分,在“三教合一”的思想下,与儒、道文化相互渗透,使佛教从此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因此保护佛教的政策也成为“右文”策略的一部分。而佛教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载体,它超越了宗教信仰的含义,在北宋对外文化交流中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北宋商人的地位(北宋全民皆商)(4)

佛教在北宋之前经历了唐末、后周两次灭佛运动,政教关系一度紧张,而北宋政权的建立,使僧侶们看到了重塑政教关系的机会。宋太祖赵匡亂通过“陈桥兵变”建立的赵氏政权,其本身的合法性存在疑问,缺乏正统地位。

佛教僧侣由此杜撰了太祖受禅的谶言和定光佛出世的谶言,赋予太祖以佛的神格,以“君权神授”的理论满足了赵氏政权合法性建设的需要,故太祖调整了后周以来的政教关系,实行对佛教的保护政策。此外,佛教宣扬因果报应,转世轮回,与中国的业报论相结合,宋太祖也深受影响,愿意相信佛教学说。

北宋商人的地位(北宋全民皆商)(5)

对东京寺院的优待

北宋东京的寺院位于皇城脚下,优占皇室权贵的特殊照顾,是统治者举行祈报、巡幸、恭谢、诞节赐宴、国忌行香、迎待使节等活动的主要场所。在这些活动中;祈报占有着重要地位。在以农为本的中国古代,遇到水旱灾害,人们往往寻求神灵的庇佑,而统治者为安抚社会、收揽人心,往往在宗教场所举行规模庞大的祈祷活动,北宋统治者也不例外。

东京寺院作为北宋统治者行祈报之礼的主要场所,受到全国人民的瞩目,成为人们心目中的神圣之所。而皇家赋予其的神圣色彩,使东京寺院独占地位优势。在这其中的相国寺更是倍受统治者崇奉,地位如日中天,是东京最大的寺院,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座“为国开堂”的“皇家寺院”,领袖全国寺院。

北宋商人的地位(北宋全民皆商)(6)

东京新建或重修的寺院基本上都得到了皇帝的赐额,甚至一些寺院的下院也得到了赐额。

皇帝赏赐

北宋东京寺院的经济来源主要有赏赐、布施和经营性收入(包括土地经营、房产经营、工商业经营及其他)。

除徽宗奉崇道教,实行“改佛为道”外,皆崇信佛教,并大力支持佛教事业。东京各寺院位于天子脚下,受皇恩福泽,往往能得到丰厚的赏赐。钱帛是北宋历代统治者对东京寺院的主要赏赐物。北宋统治者对东京寺院进行大量的钱帛赏赐,以此表达其对佛教的支持。宋仁宗在宝相院建大悲阁时,“赐禁钱四百万”。

北宋商人的地位(北宋全民皆商)(7)

除了钱财,还有茶叶。茶作为赏赐物,源于佛教对茶的依赖。早在晋朝佛僧就有了饮茶的习惯。唐代禅宗发展以来,更是将茶与禅结合起来,上升为一种茶禅文化,佛家颂茶有三德:一是提神,对于日夜参禅的佛僧,饮茶宜于其静思;二是助消化,佛僧打座修行,容易积食,而饮茶有助于消食;三是抑思淫,清心茶香,有助于消除邪念。

这些都有助于佛家的修行,而且将饮茶过程中的汲水、告香、点茶等形成茶礼,作为日常修行的一部分。因之佛教对茶的依赖和巨大需求,北宋统治者往往将茶作为重要赏赐物,同钱帛等一起赏赐给东京寺院。

北宋商人的地位(北宋全民皆商)(8)

他们的优待不止这些,随着唐天宝年后均田制的废除,土地私有化程度不断加深,北宋统治者占有的官田越来越少,赏赐给寺院的土地相对前朝来说也大大减少,但位于皇城加下的东京寺院,依然得到了土地赏赐,这在土地资源尤为稀缺的京都表现突出。

度牒本是官府发给出家为僧、道者的一种凭证,“旧法,降赐度牒凡二,有拨赐,有试经。”但由于财政困难,或为快速获得机动资金,不须本钱即可平地生财以解决燃眉之急,官府开始出卖度牒。出卖度牒的行为始于唐朝。北宋初期并无出卖度牒的记载,到宋仁宗后期,由于财政困难开始出卖度牒,到宋神宗时期逐渐制度化、经常化,岁有定额,价有定格,使得度牒成为一种有价证券,而政府也常将其作为一种价值手段赏赐给东京寺院。

北宋商人的地位(北宋全民皆商)(9)

寺院营收

在中国古代社会,遵循以农为本,土地就成了最基本,也是最具决定性的生产资料,开发、占有土地的多寡也成为衡量社会经济的重要指标。而寺院经济作为社会经济的一部分,土地经营也成了寺院经济的支柱产业。自南北朝以来,寺院就幵始占有大量的土地,到隋唐时期,一些大的寺院的田产动辄上千顷,而其田产的来源有国家授田令授田、统治者赐田、信众施田、寺院开垦和购买等,对田产的经营则采用大土地经营制和禅林经济的方式。

但是随着均田制的废除和两税法的实行,土地私有化不断加深,土地兼并严重,北宋寺院经济的土地来源和经营方式都发生了变化。就北宋东京寺院的土地田产,宋太宗于雍熙四年设置课利司,“掌京城诸寺邸店、庄园课利之物,听命于三司,以寺务司官兼掌”气可见东京寺院大都具有自己的庄园。例如,相国寺在建寺之初就拥有自己的寺庄。

北宋商人的地位(北宋全民皆商)(10)

对于北宋寺院的土地来源,国家授田和统治者赐田数量减少,主要依靠信众的施田,而由于土地私有化的加深,寺院购田明显多于前代,并出现了寺院租個土地,以获得收益。

入宋以来,商品经济得到了重大发展,中国封建社会长期以来以商业为“末业”的观念逐渐被打破。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社会各个阶层纷纷投入到商品经济中,上至皇亲贵族,下到平民百姓,呈现出一种“全民经商”的态势。在这场“商业潮”的冲击下,寺院、僧尼也纷纷加入到工商业经营的队伍中来,以各种方式获取了大量的经济利益。

北宋商人的地位(北宋全民皆商)(11)

而东京地区作为全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官私手工业发达,城内更是商铺林立,各种交易动辄千万,并出现了许多资产雄厚的商人,东京“资产百万者至多,十万而上,比比皆是”。东京的寺院、僧尼依托东京地区强大的工商业基础和市场,经营、发展多种工商业,从而赚取了大量的利润。例如借贷业、饮食业、书铺、刺绣业等。

结语

北宋统治者大力营建寺院建筑,重置译经院,设立印经院,支持佛教的刊印工作,甚至还亲自撰写佛经,并积极鼓励僧人西行取经,也欢迎外国僧迦来华进行佛法的交流。这些都极大地促进了北宋佛教的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