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你有没有休息好,2022年的第一个工作日还是来了。新的一年,你有什么新打算吗?
1月3日,内地股市还在休假的时候,港股迎来了2022年的第一个交易日。
在2021年倒数第二天冲刺上市的商汤科技继续如人们期待的飙升——跨年的3个交易日,这家“流血上市”的公司市值翻了一番。
“所有的颠覆式变化,一定是在源头发生的。”四年多以前,商汤科技刚刚声名鹊起,其联合创始人、首席执行官徐立博士在与嘉宾创办人吴婷对话时,就表达了坚持基础科研的决心。
硬科技,这是2022年开年,资本市场就打出的一张明牌。商汤科技的股价表现也证实,在国家各项鼓励政策的加持下,潜心于基础研发所需要的长期主义已经被各界所接受。
资本已经张开双臂,科技企业,只要是扎扎实实在做技术,都开始从默默无闻走向炙手可热。
与硬科技直接相关的另一个大趋势是碳中和。只要是用心注意过2021年中央和各级政府出台的各类文件,就不难发现“碳中和”“碳达峰”频繁被提及。
有人曾测算,截至2050年全球实现碳中和这个时间节点,中国所需的投资金额可能高达255万亿人民币。未来,围绕这个概念,将会产生相当庞大的投融资体系。
2022年,只是个开始。
道理很简单,过去数十年,全球的主基调之一是发展,体现为推动 GDP 的持续增长,而未来则会更多着眼于稳定, 诸如气候环境、医疗健康、社会就业等方面,这其中“绿色”和“创新”必然是两大抓手。在这两个长期因素之外,是疫情这只黑天鹅带来的人们生活与消费习惯变化。
基于以上,无论你是准备就业找工作的应届毕业生、想换一个工作环境的职场人士,还是想继续在逆境顺风下创业的创业者,以下这六个行业值得你的重点。
以下,enjoy~
半导体——长期缺“芯”,供不应求在诸多硬科技行业里,最炙手可热的当属半导体。
你也很难再找出另一个新兴的科技行业像半导体这样,经历了数十年的发展和产业链完善,却时常陷入全球供货紧张的局面。
2021年,全球缺“芯”已经影响到了诸多行业的发展,在游戏玩家苦等新显卡的时候,互联网企业受困于硬件的更新,传统企业放慢了转型的节奏,连元宇宙的故事讲得都不那么痛快了。
以巨大的供需缺口为背景,全球半导体投资在疫情之下持续增长。有统计显示,2021年与化合物半导体晶圆制造相关的投资增长了20%,达到70亿美元的历史高位,2022 年将进一步增至85亿美元。
在嘉宾派,第八季的学员、地平线的创始人余凯就充分感受到了这场全球投资盛宴带来的喜悦。2年前,他在《我有嘉宾》节目里还表达了国内芯片企业的困境,说出了一句非常经典的金句:挑战巨人,需要站在它的射程之外。
如今,巨人无暇他顾,挑战者攒足了兵马粮草。2021年以来,地平线的C轮融资已历经七轮,最新一轮融资发生在6月10日,15亿美元的C7轮融资完成,投后估值高达50 亿美元。即使是在整个科技圈,这样的融资激烈程度也是罕见的。
2022年,半导体行业的机会正在大规模重启,无论是就业、创业还是投资,这都是一个最稳的行业。
储能——新能源产业链上的关键节点如果按照热度和“躺赢”的几率来排名,能够排在半导体之后第二位的是一个对于大众来说相对生僻的行业——储能。2021年下半年的A股市场,储能的热度一直排在前列。
储能不是一个新兴行业,而是在大电力中始终存在的一环,是双碳的战略背景下,新能源大三角(光伏风能、特高压、储能)中必不可少的一环。
传统的电力系统中,电能输出曲线相对稳定。以火电机组为主体的发电系统,可以通过“了解需求侧、控制发电侧”的基本策略,在预先设置发电出力计划,实现供需基本匹配。如风能和太阳能的发电与用户使用需求完全无法匹配,发电效能无法受到人为控制。
如何把多发的电储存起来,成为了国家发展新能源需解决的重要问题。特别是在前几年风电和光电装机量不断提升的大背景下,问题显得日益紧迫。
去年下半年以来,国家发改委不断出台政策和指导意见,鼓励储能产业发展。未来四年,新增储能装机规模超过4GW,增速高达65%,到 2030 年,新型储能还将全面实现市场化发展。
这些政策到底有多大的诱惑?这只需要看一下电池行业的巨头宁德时代的动作就明白了。这家占据全国新能源车大部分电池份额的企业,如今已经开始布局参与储能建设。
CXO——中国企业随疫苗走向全球2020年初暴发的新冠疫情,让全球生物科技大国展开了一场赛跑——疫苗研发。在第一阶段的研发竞赛中,中国和美国几乎同时冲线,但由于疫情防控和产业链供应的差距,中国制药在全球收获了广泛的影响力。
近年来,全球人口老龄化和新兴技术涌现等长期因素影响之下,医药领域创新需求不断攀升,新药研发投入持续上升,全球医药外包服务(CXO,包括CRO、CMO、CDMO)蓬勃发展。
由于新药研发投入大、周期长、风险高,且近年来新药研发的投资回报比不断下降。为降低研发成本、缩短新药上市周期,药企会更多选择将药物研发、生产制造等环节外包。CXO产业链是为了开发新药而产生集创新属性、科技属性、高壁垒的高端服务业 、高行业景气度五大优势于一身的特殊产业集群。
如果将医药研发企业比作淘金者,那么CXO企业就是金矿旁边的餐馆和工具店,是一个“旱涝保收”的行业。
单个化学新药从早期研发到最终商业化推出的成功率不足万分之一,平均耗时10年以上,平均研发成本超过10亿美元。而医药外包CXO本身不承担药品研发失败的风险,不管创新药最终是否成功都能先赚取服务费,还可以分享新药上市后的增长红利。在嘉宾的校友中,同创伟业、华盖资本等多家企业,都是CXO领域的投资者。
疫情之下,全球医药研发不断加速,CXO也就成为了少有的几个保持着高增长的行业之一。从2021年前三季度公布的财报来看,国内CXO上市公司合计实现营收430.44亿元,同比增长38.15%,实现归母净利润97.19亿元,同比增长49.28%。国内CXO上市公司收入和利润均延续高增长态势,可以作为一个非常好的就业目标行业。
智能出行——补贴退坡,目标上坡在刚过去的2021年,新能源汽车可以说是资本市场中的顶流明星,不管是A股、港股还是美股市场,翻倍的标的比比皆是,大有复制当年手机行业神话的迹象。
2021年的最后一天,财政部等多部委联合发布了《关于2022年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财政补贴政策的通知》。这是一份受到广泛的文件,《通知》称,2022年,新能源汽车补贴标准在2021年基础上退坡30%。不少人担心,这是否意味着新能源车市场的回调。
单纯从资本市场来看,过去一年,新势力们的股价似乎推得有点高,但是从长期来看,这个行业的发展前景,正如嘉宾派在小鹏汽车访学时,何小鹏自己说的那样:还有97%的市场。
前不久,有关部门把新能源乘用车2022年销量的目标从480万台调整到550万台以上。从国家对于这个市场的期待来看,新能源车的增长肯定不会停止。无论是工作,还是在周边行业寻找创业机遇,2022年,智能出行仍然是最好的赛道之一。
成人教育——巨头转型,重装出发2021年,一众传统K12教育巨头们被政策的重锤砸的灰头土脸,开始收拾行囊准备转型。其中,成人教育是市场潜力巨大的一块。
新东方在宣布回归大学生业务,拓展计算机等级考试、司法考试等项目;好未来整合成人教育品牌“轻舟”覆盖考研、语言培训、留学三大业务;网易有道成立“成人教育事业部”……
如果说2021年整个在线教育行业都处于慌乱中,2022年,至少从业者可以找到全新的方向了。据德勤中国测算,到2023年学历职教市场规模将接近3000亿元,非学历职教市场规模或将超过6000亿元。摩根士丹利预计2030年前,中国非正规的职业教育和培训市场规模将扩展至8700亿元。
更有行业研究者认为,在成人教育领域,职业技能培训市场可达万亿规模。只不过这个市场前期的从业者参差不齐,目前尚未开发。不过,这也成为了留给互联网企业转型拓荒的场所。对于求职者来说,这个领域的工作机会更多,只是需要分清良莠。
线下消费——被疫情积攒的消费欲望2021年的商场和路边店,新物种不断涌现,剧本杀、新茶饮、小酒馆……这成为了一个反常的现象——疫情不但没有把人们的生活消费彻底搬到线上,反而让线下经济逐步蓬勃发展起来。
在嘉宾派的校友里,这样的例子也不胜枚举:做预制菜的味知香没有依赖线上商城,而是通过上千家线下门店走到了上交所;十点读书会,基于线上会员发展线下的花园式书店,构建线下社交场景;老乡鸡依靠产业链和IP化营销从合肥一路扩张至北京……
按照几年前的逻辑,一个品牌把线上做好,就可以做到一个店铺服务全国,店效和人效更高。但近年来,线上流量资源逐步集中化,流量成本越来越高,线上竞争也愈发激烈。对于实体经济而言,与其花大价钱拼抢流量,反倒不如3公里范围内的线下生意好做。
再加上消费者的活动空间在持续两年的疫情里不断被压缩,场景化的消费需求陡然增加。虽然短时间内线下经济仍然难以恢复到疫情前水平,但在2022,随着国内疫情防控水平不断提升,新冠病毒的影响正在逐步减弱,消费餐饮、沉浸式休闲娱乐等线下消费将迎来新机遇。
由工业革命到电气革命,再到数字革命,技术进步的车轮已转过了三个多世纪。此间,全球产业的格局由割裂走向融合,又由全球化转向属地化,尤其是疫情反复以来,供应链的作用逐步从幕后过渡到台前,无论是疫苗、芯片还是能源,都呈现着全新的变化。但太阳照常升起,日子还得继续,尽管面对着这么大的不确定性,我们仍然希望从中寻求一些确定性。
我们也相信,2022,一切都会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