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林湖旅游区拥有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区域内人文景观、自然景观近百处。
其中始建于东汉末年的洞林寺,依山傍水,风景秀丽,距今已有1800多年的历史。洞林寺内文物众多,以白玉佛、无缘禅公塔闻名遐迩。明代时期,洞林寺曾为皇家寺院,佛教文化源远流长,名气堪比少林寺。据史料记载,明太祖朱元璋曾在此修行,历史影响深远,更有不少诗人留下诗篇赞颂。
【第一篇】
过洞林
——赵弘
话醒浮生梦,能陶初上方。
海诗号古柏,鸦嗓送斜阳。
不见樊戾冢,尤寻郑寤堂。
归来蓬牖下,陡觉傲羲皇。
赵弘,宇鸣重,明荥阳城南里人,少孤贫,有大志,力学厉行,士多宗之。魁嘉靖乙酉(1525)乡试,登乙未(1535)进士。出令山西曲沃县。此地俗好争胜,有水利数年不决者,赵弘悉平之。婚礼论财,有女子大而未笈者嫁之。
【第二篇】
洞林晚钟
——赵弘
古柏烟浮怪壁丛,宋家香火梵王宫。
不知艳魂归何处,惟有钟声递晚风。
赵弘写有《荥阳八景》诗,其“八景”有“济桥烟柳、鸿沟晚照、古槐夜雨、南坛秋月、暖泉漱玉、索水澄波、洞林晚钟、万山叠翠”。这是目前见到的最早的“荥阳八景”。到了清代,又增加两条“仙宇灵源、亭皋揽胜
【第三篇】
游洞林寺
——朱同钹
宝刹经年久,乾坤第一奇。
法楼晴掩映,飞阁影参差。
松柚凌霄汉,山川紧护持。
古今多少客,乘兴赋新诗。
此诗刻于洞林寺《洞林寺历代序》碑阴,署名为沈丘王雪庵,时为嘉靖二十七年(1548)。这是目前所见到的明代藩王写洞林寺唯一的一首。
作者为朱同钹,为第一代沈丘王。据20世纪60年代初出土的《沈丘荥戾王夫人宋氏墓志铭》可知,薨于明正德壬申(1512),谥号荣戾,享年61,应生于1451年,其子世袭。明代许多藩王信佛,雪庵应是他的法号。
比如少林寺山门外的石坊,为明代徽王所建,徽王信道教,他在石坊上书法的落款就是“首阳道人”。沈丘王是周懿王的后裔,周懿王和周靖王都是周简王的庶出子。他去世后也葬在居洞林寺不远的地方,乾隆《荥阳县志》称其墓“坐落于路家岗”,其宋夫人墓在荥阳贾峪镇武庄村南。
【第四篇】
洞林晚钟
——孟登云
悠扬树色补流云,碧洞偏惊物候新。
僧共半床明月悟,鹤随三径草花春。
林端廓尔朝浮彩,洞里铿然晚出尘。
岂自击来刚有韵,气机先已握天真。
孟登云,直隶真定府(今河北保定)赵州人,官贡监,顺治十年(1653)任荥阳县知县,他颇能为诗,另有《纪公祠》一诗,称赞刘邦的大将纪信代刘邦赴死的壮举,“三军皆被困,一死复何辞”。
据雍正七年《重修洞林寺大佛殿》碑记载,明末洞林寺在战乱中少衰,清初重修,从孟登云的诗中可以看出,此时已是洞林寺重修之后。
【第五篇】
宿洞林寺
——张奇勋
逍遥散步入山深,两袖云烟归洞林。
飞阁风来清磬响,疎棂月逗老梅荫。
神闲自可忘名利,地僻无庸分古今。
借问真如何处是?孤灯照破祖禅心。
张奇勋,字松公,荥阳人。少年丧父,事母甚孝。顺治戊子(1648)选拔,任福建松溪县令。
【第六篇】
游洞林
——张正志
依山面水宝林藏,攀蹬扪萝到上方。
冷冷泉流清磐韵,盈盈池吐白斋莲。
光禅西寂余芳草,南麓碑残卧短墙。
每忆昔人游览处,留连踯躅晓钟旁。
张正志,字克式,荥阳人,顺治辛卯(1651)科举人,任商丘县教谕。
作者描述了他游览洞林寺的历程,洞林寺依山面水,是一-处宝藏之地。他拉着萝藤步步攀登,来到上方宝地,但见冷冷泉水流淌着清韵,殿前的池水中盛开白莲花。这是一个夏初的季节,禅房周围的青草郁郁葱葱,靠南边的矮墙处有几段残碑。作者分明感到,这清溪、白莲、芳草、残碑,都是过去人们盛游的嘉景啊!诗人笔下洞林寺的一草一木、一碑一后,都如一曲清韵。他在悠扬的钟声里留恋忘返。
【第七篇】
游洞林寺
——张正志
偶来萧寺里,层迥一径幽。
山空云半掩,树密雨轻浮。
箕踞坐岩石,盘旋枕曲流。
嗒然人世上,只此是沧洲。
【第八篇】
游洞林寺
——张诏
半壑樵风里,僧房开梵云。
碧深苔结簟,壁绣石成文。
泼墨晴烟霭,挥毫返日曛。
兴来何所依,湮滴漆纷纷。
张诏,字纶之,荥阳人,顺治科举人。作者在洞林寺找到了难得的兴致,推开僧房,云掩山门,半壑山风吹开衣襟。漫步寺院,一层深色的青苔铺在地上,犹如深绿的席子,石壁上苔藓犹如蝌蚪文字一样雅致。晴空的烟霭、落日的余晖,犹如文人挥毫泼墨,天然成趣,如人们说的“青山不墨千秋画,流水无弦万古琴”。兴致所来,在哪里能停下来呢?到处都是云烟滴翠、瀑泉流淌,令人目不暇接啊。
【第九篇】
洞林晚钟
——顾天挺
云封洞口掩禅靡,日暮钟声出翠微。
澹月初临山愈寂,轻风已度韵犹飞。
征夫勒马空搔首,旅客思家欲拂衣。
多少劳劳名利子,几人深省立余晖。
顾天挺,浙江嘉兴平湖人,康熙庚戌(1670)进士,康熙十五年(1676)六月任荥阳知县。他在荥阳多有著述。康熙十七年写有《荥阳县旧志叙》,表示一定要像对待自己的家一样,善待荥阳的疆域、山川、土田贡赋等人民物产,像手足耳目一样看待。他还重建了荥阳的济桥和魁星楼。登广武山他还写有《古战场赋》,批判那些为争夺江山而厮杀所谓英雄,怀念上古时代尧舜禹禅让的权力传递方式。
【第十篇】
夏日游洞林寺
——张子鉴
避暑到林丘,闲消物外愁。
忘机枝上鸟,得趣水中鸥。
雨过三山翠,风生六月秋。
朝来碧简饮,梵呗剧清幽。
张子鉴,字格心,康熙丙寅(1686)拔贡,历任永宁、确山教谕,南阳教授。为人和慎持躬,端方率士,有古君子之风。
在一个烈日炎炎的夏日,作者来到洞林寺,避暑于山间绿荫之中,一时消闲,把人世上劳碌名利之愁都抛到九霄云外了。他特别羡慕树上自由自在的鸟儿,毫无牵挂,无忧无虑。河里的水鸪,得天然之趣任意自由,人要像它们多好啊。一阵细雨,把周围的山峦洗的青翠,一阵风过,凉意顿生,这六月的暑天如秋天一样爽快。第二天早上,以碧绿的竹筒取水,忽然听到寺里传出唱经声,感到格外的清幽。作者在这里找到了天然的趣味、忘我的禅机。
【第十一篇】
洞林晚钟
——李煦
洞口云深仄径通,洞中鲸吼海天空。
韵兼水壑高低漆,响挟松涛断续风。
入定枯僧观自在,浮生逆旅太怔忡。
翠微渐暝下方静,飞上新蟾挂碧穹。
李煦,字扶东,四川富顺人,康熙丁酉举人,乾隆四年(1739)任河南开封府清军盐捕水利同知,后任荥阳知县,乾隆十一年(1746) 主持修《荥阳县志》。他在荥阳还写有《重修学宫记》,记述了乾隆十年(1745) 他负责重修荥阳县学宫的经过。写有《聚远亭记》,记述在荥阳迎晖门外,索水之滨的土丘之上,有亭翼然,可北望广武,东望古京郑,西看能遥想虎牢,向西南则是群峰迤逦,为当时一绝佳去处。
【第十二篇】
洞林晚钟
——李威
静夜摊书罢,钟声欲搅愁。
山林沉众籁,欹枕杂宵筹。
庄蝶谁能悟,槐驹世共游。
猛然深省处,风月一窗幽。
李威,乾隆年间荥阳县的一位名士,乾隆《荥阳县志》中有他写“荥阳十景”的诗。
古代的一位乡间名士,在洞林寺这样幽静的地方读书, 自然是别有一番兴致。一个寂静的夜晚,明月当空,这位书生正在读书,一阵深邃而悠扬的钟声响起,打乱了他的愁绪,就像“鸟鸣山更幽”的诗境一样,钟声使山林更显得寂静。他头枕胳臂,斜倚书桌,寤寐之间,驱散闲愁,好像进入了庄周梦蝶的境界。
【第十三篇】
洞林晚钟
——崔介石
高林明月印禅房,日暮钟声度石梁。
潭影闲云空去在,声闻香劫总微茫。
黄昏叠响兼清漏,午夜因风接晓霜。
樘褡噌姹最多警,劳人鞅掌笑奔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