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头条搞创作#

文:悠然阅读

《猫眼》是加拿大作家玛格丽特·阿特伍德于1988年创作的作品,相较于《使女的故事》,《猫眼》似乎有些籍籍无名。而其实,《猫眼》被誉为玛格丽特·阿特伍德“迄今为止最有艺术成就的小说”

为什么猫眼这么奇怪(猫眼真的像眼睛)(1)

故事开篇,伊莱恩回忆13岁的自己和科迪莉亚。伊莱恩说:我们无所畏惧,我们光芒四射。这两句话,充满了青春的肆意潇洒,一度让我以为《猫眼》是一个温暖的亲密友情故事。

然而,随着伊莱恩回忆的深入就会发现,伊莱恩和科迪莉亚的友情绝不能用单纯的亲密或不亲密来定义。

伊莱恩和科迪莉亚是童年玩伴,或者,说是青春期玩伴更恰当一些。

搬到多伦多之前,伊莱恩一家住过很多地方,因此伊莱恩除了哥哥斯蒂芬,几乎没有其他玩伴,更别提女性玩伴。但是,伊莱恩非常渴望能够能够拥有朋友——我想要几个朋友,女的,女朋友。

伊莱恩说自己从来没有女朋友,但她知道她们是存在的,她在书上看到过。伊莱恩知道自己应该和女孩子在一起,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种愿望越来越强烈。

玛格丽特·阿特伍德将伊莱恩对女朋友的渴望穿插在对伊莱恩的生活描述中,伊莱恩与哥哥身体上的不同、伊莱恩在书上看到的连衣裙等等,都充满了伊莱恩对拥有自己的女朋友的渴望。

伊莱恩一家来到多伦多之后,伊莱恩陆续和卡罗尔、格蕾丝成为朋友。后来,科迪莉亚也加入了进来。

科迪莉亚加入到这个小团体后,很快成为主导,这一方面是因为科迪莉亚年龄略大,另一方面是因为科迪莉亚家庭条件优渥。

朋友间这样的相处模式,相信许多人都有经历过。一起玩耍的小伙伴,几乎瞬间就能够形成指挥和被指挥两个阵营。更神奇的是,指挥者沉着笃定,被指挥者心悦诚服。而且,如此的相处模式,一般情况下会始终伴随着这段友情。

至于说伊莱恩和科迪莉亚之间的友情模式,作者玛格丽特·阿特伍德其实在故事一开篇就略有透露——我会和她说什么呢?真实的面目,还是经过美化的?大概是后者吧!

伊莱恩多年之后重返多伦多,她不知道自己是不是会重遇科迪莉亚,但她知道,如果能够重遇科迪莉亚,她一定不会将自己的状况如实相告。

其实,伊莱恩的想法很平常。旧友重逢,大多都是寒暄问候,寥寥数语将多年的境况匆匆带过,极力将自己圆满的一面留给对方。

不过,伊莱恩却处在矛盾中,她一面期盼着科迪莉亚能够看到自己在多伦多开画展的宣传海报,一面又极力躲避与科迪莉亚的正面相遇。

猫眼在故事中的第一次出现是猫眼弹珠,那是孩子们的弹珠游戏。猫眼弹珠是伊莱恩的至爱,尤其蓝色的那颗更是视若珍宝。

而这颗蓝色猫眼弹珠贯穿了故事始终。

《猫眼》是一个双线交织的故事,原本看简介以为的女性霸凌,其实只占了整个故事的一部分,而作者玛格丽特·阿特伍德平静细碎的讲述方式,让这部作品读起来比较舒服。即使是在灰暗,令人疼痛的情节中,情绪也会在玛格丽特·阿特伍德高妙的讲述方式下得到缓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