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0日,复旦大学资深教授、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历史学部委员、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葛剑雄先生莅临郑州,做客“天一文化讲坛”,带领大家“沿黄河探寻文明的历史”。值得注意的是,此次“天一文化讲坛”是2021年首讲,也是自创办以来的第六期公益讲座。此前,已邀请到李文儒、刘心武、陈嘉映、聂震宁等著名学者及作家来郑分享,在社会上产生了广泛影响。

“天一文化讲坛”的运作方,是河南天一文化传播股份有限公司(下称“天一文化”)。鲜为人知的是,天一文化的前身是一家个体书店,如今已发展成为在新三板上市的大型文化教育出版服务运营商,而它的掌舵者董献仓,则从一名辛勤耕耘的教师转型为知名出版人、文化人。

中信出版社的沈从文别集怎么样(出版人文化人董献仓)(1)

(董献仓)

在接受猛犸新闻·东方今报记者专访时,董献仓直言,天性爱折腾的他,从未想过有什么定势,只是应时而生,顺势而长,化复杂为透明,化繁琐为精炼,简单就好。

【一】

53岁的董献仓,中等个头,常穿夹克衫的他显得温润儒雅,挂在脸上的微笑亲切随和,飘然而立的发丝精神抖擞。

董献仓身后,是一个拥有近600名员工的天一文化,教育考试图书出版发行、数字出版、文化出版、出版服务、教育考试研究、考试信息咨询、教育培训……其业务之广泛,内容之丰富,目标之精准,领域之专业,令人叹服。

在出版行业,天一文化做到了业界瞩目。

然而,让所有人都没有料到的是,天一文化于2020年8月创办了天一文化讲坛,从此,天一文化大家庭多了一名新成员。李文儒、刘心武、陈嘉映、聂震宁等著名学者及作家受邀来郑,与广大读者和市民分享心得体会。这一公益性活动,在社会上产生了广泛影响,为省会郑州增添了一张气质与内涵俱佳的文化名片。

无论走得再远,都不会忘记为什么出发。

中信出版社的沈从文别集怎么样(出版人文化人董献仓)(2)

(天一文化办公区)

作为天一文化董事长,董献仓时常想起独自打拼的时代。这位农村少年,当初不服命运的安排,走上了一条“折腾”的道路,在一次又一次的考验中淬炼成钢,在一次又一次的奋斗中续写奇迹,他用青春激荡花样年华,唤醒一段峥嵘岁月。

董献仓的老家在平顶山叶县,兄弟姐妹九个人里,他排行老七。在父母靠挣工分养家的岁月里,对于他们的教育属于粗放式,典型的“散养”。董献仓深深明白,这辈子要想走出来,只能靠自己。

1987年,19岁的董献仓作为学校的首届保送生,进入河南大学政治系学习。

“我父亲在村里当干部,他很正直,很有公心,对我影响很深。因此,像我一样从农村出来的人,就想从政,所以就报考了政治系。”忆及当年,董献仓笑了。

【二】

中信出版社的沈从文别集怎么样(出版人文化人董献仓)(3)

1991年金秋,走出河南大学校门后,董献仓被分配到一所职业院校教书。站在三尺讲台上,董献仓给同学们讲授《政治经济学》等课程。

身为教师的董献仓,心心念念的是走进公务员队伍,期待梦想有朝一日能够照进现实。

教书期间,他的同事办了一个补习学校,从事会计证考试培训,董献仓受邀去夜校上课,每节课5元钱。在从事培训的两年时间里,他一直没有等来成为公务员的契机。

“可能天性爱折腾,不愿意一辈子在学校过安静的生活,想出来自己做点事。”1995年,看到郑州不少考试书店生意火爆,董献仓在郑州市大学路中原路交叉口东南角租了一间门面房,开了一个自己的书店,起名“郑州市二七区考生书店”。

“我不想当老师,结果成了老师。我不想经商,结果经商了。我不想做生意,结果去做生意了。纯粹是头脑一热的结果。”

没有经验,没有书源,没有员工,没有渠道……董献仓凭借着自己的一腔热情,从零开始。

“刚开书店,缺少资金。书店的房租是家里借的为弟弟安排工作的钱。七叔给工地上拉沙土,对方不结费用,我就帮我叔叔打官司。后来对方赔钱了,我叔叔就借给我3000块钱,去北京进图书,这是我的第一笔运营资金。”

有段时间,董献仓在河医大住院,他跟主治大夫说起开书店的事儿。大夫觉得他靠谱,借给他15000元,而他每月支付300元的利息。后来,这位大夫经常去书店观察,眼看生意日渐好转,共计又借给他75000元。

找老同事借钱、找大学老师借钱……董献仓凭三寸不烂之舌,陆续借了近40多万元用于发展和周转,直到2000年前后才逐渐还清借款。

“有一次,二姐夫来我店里用怀疑的口气问:你开个小书店能挣钱?我说不但能挣钱,而且一年要卖一千万。他觉得我瞎说。” 用董献仓的话说,敢借钱是因为看准了市场,他有这份自信。

心有所信,方能行远。

【三】

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

书店开业之初,董献仓订购的都是高考书籍,结果滞销。但一到自考报名时,前来书店咨询的人特别多。通过多方调查,他认准了自考类书籍。

原来,20世纪90年代是自学考试、成人高考发展的高峰期。大学统招招生少,许多人不能接受正规的大学教育,而社会经济发展又需要大量的人才,因此自考、成考成了年轻人求知的一个重要途径。河南省人口基数大,每年都有几十万人参加自考、成考,考生十分缺乏教材和辅导资料。

当时,郑州市的两个大型书店都在策划出版自考类辅导图书。“人家能出,我为什么不能出?”董献仓不甘落后,1997年,他开始策划出版自考辅导图书。

董献仓记得很清楚,他出版的第一套考试用书,是市场营销专业。为了确保图书质量,他找到了自己的母校河南大学,邀请学科老师编写。

“这套书是以内部资料的形式出版的,黄皮。后来,有个广西读者给编写老师打电话,说书中内容错误百出。这时候,我才知道,出版图书需要专业编辑。”

董献仓出版的第二套考试用书,是汉语言文学专业。当时,全国几十万人参加汉语言文学自学考试,而河南大学是河南省汉语言文学自考主考院校,他又去河南大学邀请老师出山。

“考试用书要做到内容优质,要么找教材主编,要么找出题老师,要么找主考院校,要无限接近考试。”董献仓说,他通过大学教材知道主编的名字,然后给所在高校打电话联系主编,就这样,他以一己之力,先后联系了北大、清华、人大、武大、厦大、西安交大、上海交大、复旦大学、南京大学、中山大学等高校的老师,邀请他们编写图书。

质量有了保障,他的自学考试用书热了、火了。

中信出版社的沈从文别集怎么样(出版人文化人董献仓)(4)

【四】

自考辅导图书在全国有了一定的市场之后,董献仓又开始尝试策划出版了计算机等级考试辅导图书、注册会计师考试用书等资格类图书。

值得一提的是,计算机等级考试辅导图书找的是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委员会的专家编写的,质量有保证,后来逐渐被市场接受。这之后又陆续策划出版了成考类、建筑类、金融类、医学类考试用书,这些图书品种直到现在还是公司的支柱产品。

时光清浅处,一步一安然。

在这个过程中,董献仓的小书店开始了规模化运作。2003年,他创立了河南天一文化传播股份有限公司,正式开始公司化运营。

如今,天一文化逐步增加了电子商务、文化出版、基础教育出版、合作出版、在线教育等多个版块,为公司的长远发展奠定了基础。

其实,天一文化的每一次改变,并非一帆风顺。让董献仓最难忘的,“天一大联考”应该是其中之一。

“2000年以后,随着高校的连续扩招,参加自考的学生越来越少,原来的路子越来越窄,我们有了扩宽经营范围的想法。到了2009年,我们决定进军基础教育领域,花了100多万收购了一家从事高考的公司。”当时,董献仓觉得,高考就九门功课没啥难度,于是,他们投入巨资出书,结果卖不出去,一下子赔了几百万。

董献仓自言,他是一个不到南墙不死心的人。

后来,他接触了周口几所高中的校长,他们内部有个小联考,但觉得自己出题不行,委托天一文化出题。这就有了最初的“豫东豫北十校联考”,效果不错。

“我们在全国有一批命题老师,每年都在更新。为了确保题目更好,适合考试,我们还找一线老师分析打磨试题,确保知识点齐全,没有硬伤。”董献仓说,慢慢完善,慢慢扩展,如今国内十多个省份的近千所学校参加“天一大联考”,应试者达700多万人次,成为河南第一大考试平台。

这段经历,印证了那句话: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

【五】

在董献仓的带领下,天一文化正朝着以内容生产为核心的大文化、大教育、大健康综合性文化公司前进。2018年,天一文化在新三板挂牌上市,迈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中信出版社的沈从文别集怎么样(出版人文化人董献仓)(5)

(2018年,天一文化在新三板挂牌上市)

千难万险,都是奋斗的盛景;千姿百态,都是梦想的花田。

中信出版社的沈从文别集怎么样(出版人文化人董献仓)(6)

(故宫博物院原副院长李文儒做客天一文化讲坛)

2020年8月23日下午,受天一文化邀请,故宫博物院原副院长李文儒莅临郑州,以独特的角度为市民深度解读“故宫”,从而揭开了“天一文化讲坛”的序幕,“天一文化”家族这位新成员正式和这座城市谋面。

“尽管我是教师出身,但我没有多少文化,而我们天一文化是一家文化公司,自然要做一些文化的事儿。”谈及创办天一文化讲坛的初衷,董献仓颇为谦虚。

“人不能和钱过一辈子,赚钱就要花钱,要做一些有意义的事儿。事实证明,天一文化讲坛受到了各方关注,社会反响非常好。”董献仓说,讲坛诞生之后,一批名家前来讲学,为省会增添一道丰富的文化盛宴,不少人都觉得他们干了一件崇高的事儿。

“首先,广大市民有机会和名家面对面,丰富了大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其次,也是我内心深处的文化情结;再次,对天一文化品牌的提升起到了促进作用。”董献仓认为,这是一个很好的平台,各方贤达通过平台汇聚在一起,互相交流切磋,思想碰撞资源共享,一举多得。因此,它不仅仅是文化讲坛,更是创新平台、智力基地。

另外,天一文化去年还成立了河南天一文化研究院专家智库委员会,致力于文化和出版产业深度融合,推动豫版图书走出去,将国内外知名作家、艺术家和学者新鲜的文化视角和艺术理念引到中原,给博大精深的中原文化带来启迪,注入新鲜活力。

长河悠远,天地长新。

【六】

今天的董献仓,到底是一名商人、企业家还是文化人?

“我认为,商人、企业家和文化人并不矛盾。”董献仓说,在中国的文化中,商人就是逐利的,实际上,商人和企业家之间应该画个约等号。做得好的商人就是企业家,但不是所有的商人都是企业家。

企业家应该有社会责任感和社会道德感,同等看待企业利益和员工利益。企业家应该按照规则运行,企业家不见得赚很多钱,但企业家一定要按照企业的规律来操作。

中信出版社的沈从文别集怎么样(出版人文化人董献仓)(7)

(陈嘉映做客天一文化讲坛)

董献仓说,企业家和文化人不冲突,不是所有企业家都是文化人,不是所有文化人都是企业家,一部分企业家可以是文化人。“我的第一目标是做好企业家,因为要养活几百名员工,这是我的第一责任。在此基础上,做好文化产业,文化普及,文化推广。因此,人家说我是文化人,我很高兴。”

作为文化领域内的一份子,董献仓注意到了两个词:文化事业、文化产业。

“以前叫文化事业,没有文化产业这一说。文化事业需要拨款,是赔钱的,而现在有了文化产业,说明能赚钱了。这是因为,满足了物质需求的大众,一定会有精神需求。”

董献仓说,由于发展所限,此前大家的认知也有局限。实际上,人们的物质需求是有限的,精神需求是无限的。因此,如果把文化产业做好了,是可以产生效益的。

“将来,我可能会更多的向文化延伸。”董献仓认为,作为一家文化公司,要永远立于不败之地,归根结底还是内容的竞争。时代在变,但不变的东西是内容,是优质的原创内容。今后,天一文化将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社会资源,做原创内容,毕竟,原创就是宝贝。

只要心中有光,必将如愿以偿。

【七】

从一个贫穷的农村少年到斗顶光环的大学生,从一名辛勤耕耘的园丁到下海经商的有志青年,从个体书店主到天一文化董事长,从知名出版人到一名文化人……在风栉雨沐的岁月里,董献仓实现了一次次转身,灵魂得到了一次次升华。用他自己的话说,经历过生死,如今多了一份淡定和从容。

风华正茂,何言生死?

其实,很多人不知道,董献仓曾经做过两次大手术,对生命有了更深的认知和感悟。

如今,无论客户还是员工,无论艺术大家还是亲朋故旧,但凡和他谋面,都觉得他精神抖擞,谁也看不出来他是接受了几次手术之人。

“人活在世上,关键是心态。”董献仓毫不避讳自己的心路历程,大学毕业想从政,结果进了学校当老师,最终又下了海,这种心态是扭曲的。

失之桑榆,收之东隅。

正是因为不想做生意,也没想着要挣多少钱的心态,倒让董献仓和他的天一文化一步步走到了今天。

“当年,在自考图书出版领域先行一步的人,一年挣几千万不是问题。那时,一批因此挣了钱的人,还想赚大钱、挣快钱,于是,有的人做盗版,结果进去了,有的人为了排挤竞争对手甚至谋财害命,反而把自己的命丢了。”

人间正道是沧桑。

“我还是太笨了,所以才走到了今天。”董献仓说,身体有恙那几年,自己忙着看病,退居幕后得以有更多时间来思考人生,回头再看天一文化、关照自己,更能看出不足,比如不懂管理、不善经营……

中信出版社的沈从文别集怎么样(出版人文化人董献仓)(8)

(作家刘心武做客天一文化讲坛)

【八】

“天一文化”26岁了,初绽芳华。

不少人都对“天一”的寓意产生好奇。采访中,董献仓揭开了谜底。

中国有个天一阁,是亚洲现存历史最悠久的私人藏书楼,书耀中华,名扬天下,取名天一与其投身图书文化教育事业,服务考生,回报社会的宗旨相契合。《易经》里讲“天一生水”,黄河之水天上来,博采众长,兼收并蓄,力求为社会文化教育事业的繁荣做出自己的贡献。

另外,中国古代文化讲求“天人合一”,追求人和自然的和谐,效法天的刚健日新与地的厚重博德。而老子在《道德经》中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天一追索世界本源、探索规律,不断创新致远。

当然,天道酬勤,一丝不苟。可以说,“天一”二字,蕴含了董献仓太多的希冀和厚望。

董献仓曾经写过一篇文章,剖析天一文化的现状。

中国民营企业的平均寿命是3年左右,天一公司能生存26年,靠的是什么?他的答案是:以市场为导向、尊重员工、讲究诚信、遵纪守法,担当社会责任。

天一文化始终致力于文化出版、教育的主业,虽然20多年来中国的高速发展中有很多机会,但他们不为所动。天一文化虽然没有做得很大,赚得很多,但生存下来了,并且得到了不断发展。

“反过来,尽管存在26年,但并没有发展得更好,”董献仓在总结原因时,其中重要一条就是“把公司当成做生意经营、赚钱养家的平台,而没有把它当成事业干。前20年,我们只是急功近利,心浮气躁,没有潜心打造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风雨多经人不老,关山初度路犹长。

这几年,董献仓将“基础管理”放在重要的位置,通过完善制度、流程、标准,希望有能力的人脱颖而出。去年,他们还搞了简政放权,扎好制度的笼子,相信员工,不限制过死,一切按规则办事。

董献仓一直倡导简单、透明、不复杂的生活,就连他办公室的陈设,都简单到极致。

从未想过有什么定势,只是应时而生,顺势而长,化复杂为透明,化繁琐为精炼,简简单单最好。

中信出版社的沈从文别集怎么样(出版人文化人董献仓)(9)

董献仓始终相信,未来某一个时刻,当年的那个少年在征途后回眸时,眼有星辰大海,胸有丘壑万千,心有繁花似锦。

来源:猛犸新闻·东方今报

首席记者 梁新慧/文 袁晓强/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