浩然天地,正气长存

陈崇刚

抗日战争山东的名将(大巴山一文一武两将才)(1)

一草一木一英魂,一山一石一丰碑。为了中国革命的胜利,无数革命先烈在四川省北部大巴山抛头颅,洒热血,许多可歌可泣的事迹感天动地。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我们怀着对革命先烈无比敬仰的心情,走进了四川省平昌县这块红色的土地,来到刘伯坚烈士纪念馆,缅怀这位革命先烈的丰功伟绩。

刘伯坚烈士纪念馆,坐落在平昌县城佛头山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内,游人络绎不绝。山环水绕、风景旖旎、浩浩荡荡的通河、巴河在前方交汇。这里地势高爽,视野开阔,苍松翠柏环绕,四周树木葱笼。

高高耸立的刘伯坚烈士纪念碑顶天立地,碑体正面是邓小平同志亲笔所写的“刘伯坚烈士纪念碑”八个镏金大字。走进纪念馆内,一座刘伯坚全身塑像出现在眼前,身后镶嵌着刘伯坚烈士《带镣行》手迹。纪念馆展陈烈士生前的珍贵照片、遗物、亲笔书简1000余件,史料丰富,资料详实,系统展示了刘伯坚烈士“生是为中国,死是为中国”的光辉的一生、战斗的一生。

群山巍巍,江河滔滔。在星汉灿烂的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女中,在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厚重的光辉史册里,刘伯坚烈士是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坚强的共产主义战士,我党我军最早的组织工作者和政治思想工作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

巴山蜀水,地灵人杰。在黑暗重重的旧中国,在摇摇欲坠的清朝末年,在大巴山深处的一间平房里,刘伯坚出生了。时间是1895年1月,地点是在距离四川省平昌县城90里地的龙岗乡。

刘伯坚的父亲刘贵显,读过《四书》《五经》,15岁时起到巴州应考,几次都是答卷优秀而不中,他对自己的前途感到悲观失望,对时局也越来越心灰意冷。母亲苟继显,虽没念过书,但生在乡秀才之家,也算是书香门第,曾受过良好的家庭教育,心地善良,勤劳朴实,邻里关系和谐。

贫穷落后的社会,造就了许多没有科学道理现在来看觉得可笑的事情。为让孩子好养活,知书达礼的刘贵显给长子刘伯坚取的小名非常士气,叫“孬(川北方言,音:撇)和尚”。3岁时曾害大病,3天3夜高烧不退,眉眼不睁。吓得手足无措,面如士色的父亲怕他出意外,便给他拜了10个干爷子(干爹),其中还有个是寺院里的黄和尚。意思是众多的“爹”来保一个孩子,孩子就会无病无灾。这也许是在科学技术几乎为零,医疗水平极度低下,一切听天由命的时代,没有办法的办法。

“孬和尚”一天天长大。年满7岁,父母送他到私塾读书。小小的刘伯坚学业优异,对一些事情的看法时常语出惊人。业余时间到私塾附近一场地习武,自号“铁侠”。

抗日战争山东的名将(大巴山一文一武两将才)(2)

有人说,人生的命运就是天才、勤奋加机遇。天才和勤奋是自身的,机遇却是外界的,也是万万不可缺少的。这个机遇时常是可遇而不可求,甚至还会稍纵即逝。面对擦肩而过的机遇,只有抓住了,人生的命运才会改变。聪慧勤奋的刘伯坚后来以优异的成绩考进了成都高师(今四川大学),结识了一批新思想新文化的传播者和青年运动的积极活跃分子,后又到北京学习。在李大钊、陈独秀等先驱的影响下,在教育家吴玉章的帮助下,刘伯坚抓住机遇,走上了革命的道路。

为“科学救国”“实业救国”“教育救国”,在乡亲学友的捐助下,1920年6月25日,刘伯坚满怀救国救民于水火的革命激情,和来自全国各地的97名学生一起,作为第14批旅欧人员,就直接从上海登船出发,开展留法勤工俭学运动。到巴黎不久,刘伯坚见到了先来法国的周恩来、徐特立、赵世炎、李立三、王若飞、蔡和森、陈毅、李富春、邓小平等。

刘伯坚赴欧洲后,在巴黎和比利时勤工俭学,如饥似渴地阅读了大量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著作,认真研究俄国十月革命的经验,他的思想豁然开朗,开始思考起拯救苦难深重中国的方案。1921年,他与周恩来、赵世炎、陈延年、李富春、李维汉、聂荣臻等人发起组织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1922年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并曾任中共旅比(利时)支部书记、中共旅欧总支部书记。1923年,刘伯坚进入莫斯科东方劳动者共产主义大学学习,为中共旅莫支部和旅莫共青团负责人。

1926年刘伯坚回国,遵照中共中央指示,应邀到冯玉祥部任国民军第二集团军(即原西北军)总政治部副部长,推动冯玉祥部接受第一次国共合作的纲领和“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并举行著名的“五原誓师”,配合南方国民革命军进行推翻北洋军阀统治的北伐战争。

大革命失败后,冯玉祥投向国民党蒋介石。刘伯坚被迫离开冯部后,先后从武汉到上海,做党的秘密工作,曾任中共湖北省委组织部长和江苏省委宣传部长等职务。1928年,再次被党派往苏联,先后在莫斯科军政大学和伏龙芝军事学院学习军事。同年,出席了在莫斯科召开的中共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

1930年下半年,刘伯坚结束了在苏联的学习,回国后从上海转道江西,到中央革命根据地工作,先后任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政治部主任、中革军委秘书长、中革军委总政治部宣传部副部长、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参加了中央革命根据地历次反“围剿”斗争。

1931年底,在中革军委领导下,刘伯坚参与国民党第二十六路军宁都起义的组织、策划和联络工作,为宁都起义成功举行做出了重要贡献。随后,他担任由起义部队改编的红五军团政治部主任。按照党中央和中革军委的要求,刘伯坚等在红五军团建立起党的组织,按照红军的建军原则,对部队实施革命的政治教育和多方面的政治工作,使这支起义部队很快成长为红军的一支劲旅。

1932年2月,第一次反围剿胜利后不久的一天,毛泽东、朱德和王稼祥、刘伯坚一起,在黄陂乡的田野上,一面散步,一面商量红军政治思想工作和第二次反“围剿”的宣传鼓动工作。

毛泽东说:“伯坚很有才干。不仅有口才,有气魄,而且很有思想见解。连冯玉祥将军、于右任将军都非常钦佩他嘛。朱总啊,你投军从戎,救国求索,伯坚留学欧洲,也是求索救国。看来你们大巴山脚下的一文一武,殊途同归了。”

朱德说:“我的家乡仪陇县马鞍场琳琅山西麓李家湾与伯坚的家乡边界毗邻,我们还是真正的同乡哩!”朱德说得大家都笑了。

抗日战争山东的名将(大巴山一文一武两将才)(3)

刘伯坚来到中央苏区,参加过五次反“围剿”战斗。他能文能武,不仅名扬苏区,同时也使敌人闻风丧胆,憎恨不已。咬牙切齿的敌军将刘伯坚的照片大量印发参与“围剿”的军队,并以五万银元进行悬赏。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主力出发长征,刘伯坚奉命留在中央苏区坚持革命斗争,任赣南军区政治部主任。

中央红军长征后,蒋介石调集十几万大军包围了中央革命根据地。1934年11月,宁都、瑞金、于都、会昌先后失守。1935年初,刘伯坚与赣南省委书记阮啸仙、省军区司令员蔡会文、少共书记陈丕显等,率领独六团以及机关、剧社、报社的工作人员2000余人,开始向油山突围。

3月5日,刘伯坚在突围时腿部负伤,不能行走,警卫员准备架着他走,可是他还没来得及把伯坚的手撂上肩膀,就中弹牺牲了。伯坚靠着一个小土包指挥战斗,带领少数战士掩护大部队撤退。

在刘伯坚的指挥下,红军战士愈战愈勇。敌军倒下了一排又一排,到处都是尸体。后来,红军战士的子弹打光了,大都壮烈牺牲。刘伯坚的子弹也打光了,敌军围了上来抓住了他。

国民党官兵对着照片,刘伯坚马上被认出。

国军找了个家在四川的头头立即审讯刘伯坚。这位老乡“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后,拍着胸脯说只要办个脱党手续,就立马放他出去,给他自由。

刘伯坚一听哈哈大笑,说:“国破如此,人民无自由,我有自由有何用?”并斩钉截铁地说:“我的世界观和共产主义信仰是不可动摇的!”

一招不一成,又来一招。这些审讯刘伯坚的众多的国军头子,经过多轮劝导,无果而终,都带着叹息和钦佩之感而退。

刘伯坚的一些亲属得知消息后,想找过去与他有交情的国民党西北系的要人冯玉祥、于右任、邓宝珊等营救。这也许就是一句话的事。刘伯坚听说后,给亲属去信坚决反对,说自己与他们感情虽好,却走的是不同的道路,如果去求他们说情,便是“丧失革命者的人格”。

解放时缴获的国民党档案中有当时的审讯记录,刘伯坚的铿锵壮语跃然纸上。

敌军故意问:“你们共产党有办法,为什么弄得现在一败涂地?”

刘伯坚的回答是:“胜败乃兵家常事。古人说,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只要革命火种不息,燎原之火必将漫天燃起。”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胸怀革命理想的刘伯坚,他的革命意志是多么的坚定,他的革命信仰是多么的坚强,他的革命必定会胜利的信心是多么的坚韧!

军阀为了炫耀所谓胜利,大扫刘伯坚的威风,同时,吓唬老百姓别跟共产党走,就故意押着负重伤并带脚镣的刘伯坚,在大庾县(现大余县)最繁华的青菜街(如今改称建国路)走过示众。

国军出动了一个营的兵力,四处驱赶老百姓来看刘伯坚的“下场”。

在众多国军荷枪实弹下,刘伯坚昂首挺胸、坚定自信、以大无畏的革命精神走了过来。身材魁梧、气宇轩昂、相貌端庄、精神豪爽、正义凛然的刘伯坚虽然仇视着敌人,可对人民群众面带微笑点头示意。由于脚戴着镣铐,腿部受伤鲜血直流,能看出来他行走很艰难,可他每步走的都特别有力,给人信心十足的感觉,人们对这个共产党的干部敬佩不已,感到他真是用特殊材料制成的。

抗日战争山东的名将(大巴山一文一武两将才)(4)

刘伯坚看人民群众越来越多,就边走边唱《国际歌》,高呼“中国共产党万岁”,还喊:“老乡们,共产党才是我们穷苦老百姓的救星,你们一定要紧紧跟着共产党,打倒国民党反动统治!”“红军是解放我们的军队,红军是真正为老百姓的军队,他们很快就会回来的!”“乡亲们,红军是暂时撤退,毛主席带领红军正北上抗日,黑暗马上就要过去,光明立刻就会到来!”“打土豪,分田地,打倒国民党的反动派!”

刘伯坚不顾反动军警的喝斥,看到一个高台,非常坚定走过去站在上面,以“生当为人杰,死亦为鬼雄”的气魄,炯炯有神的双眼环视了全场后,才华横溢、才思敏捷,向来以写追求光明诗歌为主的他,把那有力的大手一挥,随即触景生情,出口成章地吟颂了感天动地的诗歌——《带镣行》:

带镣长街行,

蹒跚复蹒跚,

市人争瞩目,

我心无愧怍。

带镣长街行,

镣声何铿锵,

市人皆惊讶,

我心自安详。

带镣长街行,

志气愈轩昂,

拼作阶下囚,

工农齐解放。

那铿锵有力、斗志高昂的声音在上空久久回旅。稍停,刘伯坚又开始发表组织起来打倒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演讲,本意是场灭刘伯坚威风的游街示众,没想到成了刘伯坚的演讲会,反而大长他的志气。他的号召,引发了无数群众的积极响应。敌军见状惊恐不已,连忙把刘伯坚拖下来,押回大牢。

回到牢中,刘伯坚用对敌人无惧无畏的浩然正气,把游街时即兴朗诵的《带镣行》写到了纸上,同时写下了长诗《移狱》,并写了几封充满感情的家书。他在给家人的信中嘱咐妻子和家人:“最重要的诸儿要继续我的志向,为中国民族的解放努力流血,继续我未完成的光荣事业。”

一首首正义凛然的正气歌,那一封封对家人投身革命寄予无限希望的家书,充满的正气,让天地动情;在浩然天地间,革命者的高尚情怀,让天地动容。

刘伯坚在狱中写的那首《带镣行》诗歌,收入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15周年而创作的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中,刘伯坚崇高的革命气节,感染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民。

值着几声罪恶的枪响,1935年3月21日,刘伯坚壮烈牺牲在江西省大余县金莲山刑场,时年40岁。

刘伯坚是我党我军在第一、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重要领导人之一,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诗人。刘伯坚牺牲后,毛泽东曾给予高度评价,称其为“我党我军政治工作第一人”。

祖国不会忘记,人民永远铭记。在南昌、瑞金革命烈士纪念堂展出刘伯坚的事迹,大余县在金莲山为烈士修建了陵园。

平昌人民深深怀念着从家乡走出去的革命英烈。1950年遵照胡耀邦同志“川北人民应该为刘伯坚烈士树碑立传”的指示精神,报经党中央、国务院批准,在其故乡(平昌县城)修建了刘伯坚烈士纪念馆。邓小平同志题写碑名,黄镇同志撰写碑文,李鹏、陆定一、聂荣臻、叶剑英等中央领导同志分别题词。1986年10月,中央军委副主席杨尚昆乘专机来到平昌县城,参加落成揭幕典礼,李鹏总理亲笔发来贺电。整个纪念馆由纪念碑诗屏、碑廊和刘伯坚烈士生平事迹陈列馆组成一个和谐完美的整体。

“要抓好青少年学习教育,着力讲好党的故事、革命的故事、英雄的故事,厚植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情感,让红色基因、革命薪火代代传承。”每年都有数十万群众自发前来祭拜,其中青少年居多,他们重温刘伯坚的感人事迹,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系列活动。

刘伯坚烈士纪念馆,1991年被四川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95年被中共四川省委、省政府命名为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历史是最好的老师、历史是最好的清醒剂,中国革命历史对共产党人来说是最好的营养剂。” 近些年来,刘伯坚烈士纪念馆,先后接待了中央和省内外参观团体数万起,参观群众数百万人次,已成为进行精神文明建设的窗口和革命传统教育的重要阵地。

人民功臣永垂不朽!

抗日战争山东的名将(大巴山一文一武两将才)(5)

◎感谢平昌县公安局程朝华同学提供照片,本文根据一些地方史料和研究专著整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