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顾无

【引觞漫谈】

“大鹏飞兮振八裔,中天摧兮力不济。”

这是李白最让我感动的句子之一。

这已经不再是李白自己的悲哀了,而是超脱出来,变成了世人共有的,都能感受到的,悲哀。

一个天性浪漫到极致的人,一个豪气纵横,自视甚高的人,却不得不从自己的世界中走出来,来面对现实世界中巨大的悲剧,

人人都希望自己是盖世英雄,只是这世界很现实,绝大部分的人终其一生,只不过是洗洗去睡。

只是,当这样的悲剧发生在一个本就惊采绝艳的人身上,其悲剧性就更加的浓郁。

李白号称谪仙人,却在这万丈红尘之中处处受阻,寸步难行,心中的理想从来都没有实现过,只好借着酒,借着山水浇愁。

李白写过最狂妄的一首诗(李白很桀骜的一首诗)(1)

【临其诗境】

上文的那句诗,自然是李白晚年的作品,那时候的他已经隐隐地感觉到了,感觉到了,自己的理想,有实现不了的可能。

在此之前的李白,想必从来都没有考虑过这种可能,因为他是从天而来的谪仙,是任侠喜仙的骄子,没有理由在红尘中实现不了自己的愿望。

这样的轻狂与自信,我们可以从他青年时代的诗中一窥究竟。

李白刚刚从蜀地出来,碰到了当时的著名道士司马承祯,他夸赞李白“有仙风道骨焉,可与神游八极之表”,李白大喜,此后终生,即以大鹏鸟自比。

这时候的大鹏已然不是庄子口中的大鹏,而是一种渴望,建功立业的渴望,一飞冲天的渴望。

李白从大匡山出来,与前朝宰相的女儿成亲之后,基本就在附近各地从事干谒等活动,期待着一个进入仕途的机会。当时名士李邕在719-721年期间任渝州(今重庆市)刺史,李白就专门过去拜访过他。

当时的李白,太过年轻气盛,在谒见李邕的过程中,不拘礼节,言谈举止之间多是轻狂之言,高谈阔论,给李邕留下的印象并不好,最终也没有得到李邕的举荐。

李白临走之际,感受到了李邕对自己的不友善,于是冷笑一声,写下了这首《上李邕》回敬他。

其实现在回头看,当时的情境下,多半还是李白错了,李邕是当时名士,以豪放和乐于举荐而著名,不然李白也不会去拜见他。然而,李白若不是这样的任性,有脾气,我们可能也不会像现在这样喜欢他。

李白写过最狂妄的一首诗(李白很桀骜的一首诗)(2)

【经典原文】

上李邕

唐代:李白

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

假令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

世人见我恒殊调,闻余大言皆冷笑。

宣父犹能畏后生,丈夫未可轻年少。

李白写过最狂妄的一首诗(李白很桀骜的一首诗)(3)

【条分缕析】

诗的前两句写大鹏,第一句的描述基本与《逍遥游》中一致,到第二句,李白却别出心裁的加入了对大鹏从空中下来的描述。

即使没有风的帮助,大鹏垂翼,亦能震荡沧溟之水。

言下之意很明显,就是写给李邕看得,我李白不需要你的帮助,也能在政坛中大有作为。无名小卒对上当朝名士,这样的狂实在令人喜欢,因为这不是那种不知天高地厚的狂,而是对自己的自信,虽然有些没有礼貌,但这也正是李白的作风。

前边两句自比大鹏,后边两句则是直抒胸臆了。

世人见我总是些奇谈怪论,听到我的豪言壮语只是冷笑不已。

孔圣人都曾经说过后生可畏,可不要轻视我们年轻人啊。

这里搬出了孔子,就是在质问,你李邕难道比孔子还要高明吗?

换做是一般人,听完这首诗,脸上估计已经火辣辣的了。李白之桀骜,一览无余。

李白写过最狂妄的一首诗(李白很桀骜的一首诗)(4)

【顾无说】

因为这首诗的语意太浅,直率而不谦虚,故有人怀疑这不是李白的作品,但是也没有明确的证据。

但是这首诗,与少年李白的形象实在是吻合。

少年未经世事的锋芒,正该如此。

李白希望“不屈己、不干人”,能够平交王侯,面对傲慢之人,必会心中不平,写诗讽刺,也是很正常的事情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