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三角洲地区,简称:长三角;包括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安徽省,共41个城市;位于中国长江的下游地区,濒临黄海与东海,地处江海交汇之地,沿江沿海港口众多,是长江入海之前形成的冲积平原 ,我来为大家讲解一下关于长江三角洲的发展过程?跟着小编一起来看一看吧!

长江三角洲的发展过程(长江三角洲地区概况及历史沿革)

长江三角洲的发展过程

长江三角洲地区,简称:长三角;包括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安徽省,共41个城市;位于中国长江的下游地区,濒临黄海与东海,地处江海交汇之地,沿江沿海港口众多,是长江入海之前形成的冲积平原。

截至2019年底,长江三角洲地区人口2.27亿人,区域面积35.8万平方千米。2019年,长江三角洲地区生产总值23.72万亿元;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超过60%,以不到4%的国土面积,创造出中国近1/4的经济总量,1/3的进出口总额。2019年,长三角区域铁路网密度达到325千米/万平方千米,是全国平均水平的2.2倍。

长江三角洲地区是中国经济发展最活跃、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的区域之一,在国家现代化建设大局和全方位开放格局中具有举足轻重的战略地位。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增强长三角地区创新能力和竞争能力,提高经济集聚度、区域连接性和政策协同效率,对引领全国高质量发展、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意义重大。

长江三角洲地区有着悠久的文化历史,加之有着发达的水系、丰饶的土地优于中国的农业、手工业,使其在中国封建社会的中后期就已经初步形成了一个可观的城市群。

从明代到清代,长江三角洲出现了九座较大的商业与手工业城市纺织业及其交易中心南京、杭州、苏州、松江;粮食集散地扬州、无锡、常州,印刷及文具制作交易中心湖州。上海(元代始设县)此时已发展成为沿海南北贸易的重要商业中心。

鸦片战争后(1842-1949年),对外开放条件下商品经济初步大发展时期,长江三角洲地区新兴现代工商业城市群的形成和发展阶段。

计划经济体制年代(1949-1978年),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功能趋同阶段,在种种特殊的环境条件下,中国选择了苏联式高度集中计划经济体制和封闭型经济发展战略。各城市千篇一律大办工业,变消费城市为生产城市,使得城市功能趋同,城市化进程极其缓慢。

1983年1月,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姚依林在《关于建立长江三角洲经济区的初步设想》中指出,长三角经济区域规划范围可先以上海为中心,包括长江三角洲的苏州、无锡、常州、南通和杭州、嘉兴、湖州、宁波等城市,以后可根据需要逐步扩大。

1992年6月,“长江三角洲及长江沿江地区经济规划座谈会”建立了长江三角洲协作办(委)主任联席会议。

1996年,长江三角洲协作办(委)主任联席会议由长江三角洲城市经济协调会取代。

2006年11月,《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纲要》编制工作已基本结束。

2010年5月,国务院正式批准实施的《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将长三角的范围确定为江、浙。

2014年9月,《国务院关于依托黄金水道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指导意见》,促进长江三角洲一体化发展,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世界级城市群。

2015年12月3日,长江三角洲地区三省一市主要领导座谈会在合肥举行。

2016年5月11日,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规划》。

2018年7月,《长三角地区一体化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正式下发。同年11月5日,在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上宣布,支持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并上升为国家战略。

2019年12月,《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正式印发,规划范围为苏、浙、皖、沪四省市全部区域。

2020年8月20日,在合肥主持召开扎实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