糍粑,算是四川米制品里与汤圆、糖油果子、三大炮齐名的风味小吃。“糍粑——买糍粑喔……”每到秋冬时节,街市上、院坝里,不难见到挑着热噜噜的糍粑担子的小贩在人们眼前晃荡。一声吆喝,小巷院坝顿时就洋溢着丝丝年味。乡间的糍粑,朴实淳真,乡味浓郁,就像乡间的百姓,扎根山野之中,既不涂脂抹粉,也不穿红戴绿,以纯粹、本真,在男女老少心中激起层层涟漪般的食趣吃情。
乡里的糍粑看起来圆如满月,洁白柔软,吃起来不粘手,不粘牙,柔糯绵韧。在老家的山村里,尤其是快过大年了,大抵在除夕前半月,乡里的男人和女人们便忙碌起来了。那几天,“糠——咚!糠——咚……”的捣碓声终日不绝于耳,一家老小总是围着石臼转,舂打得高兴之时,兴高采烈的大人们竟舞蹈一般哼起了歌谣来:“糍粑香,糍粑甜,乡里的糍粑香又甜,吃了糍粑好团圆,吃了糍粑过好年!……”我在乡下的时候,每逢打糍粑便要蹲在石臼旁边,绕着石臼舂打糍粑的舅舅、舅娘,不时将沾着糯米饭团的木棒取出来,伸到我的嘴边,让我抓吃那喷香的米团,那舂茸的米团吃起来好香好甜哦,至今那香香甜甜,滋滋糯糯的味感好像还绕在唇边齿间。
油炸糍粑、黄豆粉、红糖汁,是最传统吃法
乡里吃糍粑时,有时还把糍粑切成小块放进烧热的油锅内煎片刻,或是切成方条,在油锅里炸一会儿,那糍粑就像魔术般地膨胀涨,外酥内软,夹一块丢进装满白糖黄豆粉的碗内,拌几拌放进嘴里,或是蘸上红糖汁和黄豆粉,细嚼慢咽,香甜美味,好吃极了,那心满意足的笑意在竹林院坝中 忽忽悠悠。
那时候,儿时在乡下还不时见到娶媳妇送亲的队伍,吹着唢呐浩浩荡荡地走过,那抬嫁妆的竹篮里常常装着一个硕大无比的大糍粑,至少有米筛般大小,晃晃悠悠地向新郎家走去,随后跟着的那20几台嫁奁更是惹人眼红不已。我们小娃儿这时显得特别兴奋,常常挤在田坎边调皮的朝过亲的队伍叫嚷:“新干娘,白胖胖,扯萝卜,脱衣裳,从中和扯到中兴场!”
擂好的糍粑又黏又糯
乡风乡味总关情
临近大年三十,乡里人家更是忙得一塌糊涂,女人们的脚步变得又碎又密,一溜儿赶到市场买回猪肉、香芹、蒜苗、慈菇、黑木耳……洗净切碎,放上香料和盐巴,加菜油炒熟,就做成了糍粑的馅。糍粑加适量水,揉搓成圆圆的长条,亮光光的菜刀下,把糍粑无声响地切成一块块,再擀压成圆圆的皮儿,然后包进馅料和喜悦的心情,放在一片片柚子或柑橘叶子上,包馅糍粑就做出来了。通常要在年二十九就把糍粑蒸出来,孩子们早就迫不及待地手里拿着,嘴里塞着,眼里的笑和嘴角的油几乎同时溢了出来,屁颠屁颠地跑到田坝或竹林盘里吃着跳着又唱又闹,一时间惹得是鸡飞又狗跳。
爆竹声中,家家户户就要开吃年夜饭了,桌上的菜肴照例很丰盛,腊肉、香肠、炸酥肉、花生米、酸菜粉丝汤、甜烧白、咸烧白,鸡鸭兔鱼……但丰盛归丰盛,蒸热或用油煎的糍粑却十分扯眼。男人们总是饭桌的主角,尤其在外地工作回来的,平时难得一见,这时会主动招呼家人上座,待桌上的酒杯哗哗地倒满欢乐,长辈大喊一声“喝起!吃起!”于是一家老小都把酒杯举了起来……众人夹菜、喝酒、说话,不久便脸色酡红、嘴唇油亮,七嘴八舌地说笑打趣,糍粑伴随着这酒肉笑语,成了一道可口可乐的下酒菜。
在乡里,娃娃们最爱吃的还是烤糍粑,烤糍粑的过程既考验人的耐性,也是一种美好体验。因为冷糍粑很硬,得放在微微明灭的炭火上慢慢烘烤,火气不能太大,要不外皮烤焦,里面却是冷硬的;烤时还要不停的翻边倒面,使它两面均匀受热。炽热的糍粑一不小心黏着你的手指,烫得人几乎断了想吃的念头。但一想到那入口绵软香甜,又不得不耐心忍受。糍粑在火气下渐渐鼓胀,表皮微微隆起,像一个大包子似的糍粑大包就大功告成了。此时将表皮弄破,一股白气呼地冲出,可见内里雪白泡松,拿在手里软乎乎绵柔柔的,心里升腾起一股满足的快感。
擂糍粑是个体力活,很累人
在城市里,像成都吧,过去春节家户人家置办年货,也都要打糍粑、做年糕,除了自家吃外,主要是用来作走人户(走亲访友)的礼品。以前城里人做糍粑,是将打烂雷茸的糯米饭团从石碓里抠出来,人们立即围着方桌,一人扯一坨糍粑捏起来。捏糍粑当然也有技术,熟练的但见两手翻动,右手指配合左手大拇指和食指,几捏几捏,然后右手一拧,一个又圆又白、冒着热气的糯米团摆在了桌上。如果不熟练,不但捏不圆,而且半天捏不成一个。捏糍粑时还要不时在手上搽些化猪油,这样就不会粘手。待糍粑捏好后,然后将另外一张四方桌翻过来压在上面,这个时候是小孩子们最快乐的时刻,纷纷爬到桌子上去踩压蹦跳。待大人将桌子抬开后,一个个薄薄的圆形糍粑呈现在面前。然后孩子们又争着用萝卜刻成的五角星或囍字印章,粘上红色汁水盖在糍粑上,这样糍粑就算做成了。
捏糍粑也是一个需要多人配合的工作,一般都是院坝里几家人凑在一起,男女老少,笑语喧哗更加衬托出过年的喜庆气氛。小孩子们尤喜欢这种场面,你追我赶,你叫我嚷,有吃有玩好不快活。吃糯米饭、上桌压糍粑、给糍粑盖红印戳,那浓浓的过年味,现今想来真是让人回味不尽啊!
做好的糍粑就像十五的圆月
过去,街市上也有专门的糍粑店。成都牛市口糍粑店就是很有名气。有的人家自己不做的,或做不了的,都会到糍粑店去买。糍粑店早晨卖有红糖糍粑、白糖糍粑、油糕、豆浆、粉子醪糟、醪糟汤圆等早点;晚上则卖有醪糟糍粑、挂面、醪糟蛋等夜宵。到夏天还会卖一种凉糍粑。凉糍粑与三大炮实际上是一回事,只是三大炮是热吃,凉糍粑是冷吃而已。夏日卖凉糍粑亦是每盘三坨,不裹芝麻和黄豆粉,只是淋上红糖汁水。凉糍粑入口有股淡淡的凉意和香甜,嚼起来松软滋糯,很是宜口。
四川各地乡镇都又糍粑卖,各式糍粑花样百出,能叫出名字的就有好多种,白糍粑、红糖糍粑、蜂蜜糍粑、凉糍粑,炸糍粑块,炸鸡蛋糍粑,黄豆面热糍粑,夹心凉糍粑、糖水凉糍粑、烤糍粑、酥炸糍粑、酒酿糍粑等,成都名小吃三大炮事实上也是糍粑。巴蜀地区秋冬时节还吃醪糟糍粑,夏天吃凉糍粑,都风味别样,糯软醇甜,入口凉爽,沁人心脾,是很有特色的风味小吃。
像在成崇州街子古镇,有家终年温馨热络的糍粑店,老板总是在门口现场打糍粑,即当表演有做招揽生意。他家柜台很低,左边是热糯米,右边是香喷喷的红豆粉、熟芝麻、红糖汁,中间放着铺着白色蒸帕的两个大簸箕。有人买糍粑了,笑眯眯的从左边的瓦缸里抓出一把糯米团,迅速的在簸箕里揉成圆团,再扔进另一个簸箕裹上黄豆粉,洒上熟芝麻,一个胖乎乎的糯米团瞬间穿上花衣裳,再加上白糖或红糖你就可以带走了。芝麻香酥,糍粑滋糯,咬一口,满嘴香甜,通常一口气吃下5个人也就软糯了。
糖水糍粑
洋芋糍粑别样情
在川西高原的汶川、茂县、九寨沟一带的藏族和羌族人家,还有一种独特的洋芋糍粑。逢年过节,打洋芋糍粑亦是件很隆重和热闹的大事情。“要得吃好饭,洋芋砸糍粑。”无论是生活在艰苦年代还是现在生活相对富裕,当地人都有这种说法。虽然无人考究洋芋糍粑系何人发明,也没有什么传奇故事,但生活在这里的藏、汉、回、羌各族人民却世代流传着吃洋芋糍粑的习俗,并一直延续到现今,成为名特美食。
洋芋糍粑的制作工艺既原始又独特,用像独木舟式的桦木水槽,把煮好晾冷的洋芋放入槽内用木锤砸制而成。砸洋芋糍粑既要有力气,又要有技术和耐心。把选好的洋芋淘洗干净放入锅内盖上盖煮(或蒸)1小时左右即熟,剥去皮晾冷,放入槽内开始砸。头三遍慢工出细活,提锤不高以砸烂砸细为准,然后依次将洋芋从槽的一头砸烂到另一头,再倒砸回来,重复三个回合洋芋已被砸烂成泥。第四次可稍加力气,每锤落槽干净利落,随后的第五个回合,可甩开膀子举锤过头落入槽里,依次推进砸洋芋,直到淀粉、糖等融合成团状。经过一个多小时的奋战,清新扑鼻的洋芋糍粑就制作好了。
传统的吃法是配制“浆水”,用菜油或猪油将农家人自己腌制的酸菜切成丝,在热油锅里炒几分钟,放上盐、花椒、蒜、葱、红油辣椒或青椒,加入糍粑在汤内煮数分钟,连汤带糍粑块盛在碗里食用。给人以麻辣酸香、细嫩滑腻的感觉。有的吃时还可以伴以蜂蜜、炒黄豆面等,吃来味道鲜美,香甜可口。
现今,糍粑已成了火锅店、餐馆酒楼的寻常小吃,糍粑的节令属性也几乎被淡化了。想来也是,“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此事古难全!”时至今朝,四季照常轮回,中秋、春节年年如期而至,可乡里老一辈的乡亲乡邻们也都相继离去,香香甜甜,滋糯绵软的糍粑也随之入土为安。儿女们对糍粑这类乡土吃食也变得很生疏。糍粑所伴随的诸多欢乐也渐渐被生活的雾霾笼罩得全然不见踪影了,往事也只留下了苦涩的回味。
黄豆白糖糍粑
节选自新作《天府味道——小吃龙门阵》
《四川省志•川菜志》编委会副主编 川菜文化人 川菜撰稿人
《百年川菜传奇》《路边的川菜史》《辣麻诱惑三百年》作者
图文原创 江湖饕客·向东 2018.12.18 成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