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超神探”姚巧兰心中的家训就是“严于律己、宽以待人”,也用此教育孩子

姚巧兰 57岁

奉贤区南桥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b超医生,上海市劳模

家训:严于律己、宽以待人

百姓家训故事(家训在20余年言传身教中)(1)

姚巧兰正在整理收藏多年的b超影像资料。

“我做过的b超,只要感觉异常的,都会打印出来,写上姓名和联系方式,并建议他们到市里大医院复查。等到他们的复查结果出来,再比照自己的,看是不是诊断正确,有没有漏诊。”奉贤区南桥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b超医生姚巧兰打印的照片已经有三个抽屉。她说,这个习惯已经保持了20多年。而在她手上,不但基本没有漏诊,甚至不少市三甲医院照不出的小异样,都逃不出她的“照妖镜”。

姚巧兰说,从小,父母就教育自己,做事要么不做,要做就做好。对自己严格一点,对别人随和一点。现在,她是这样要求自己的,也是这样要求儿子的。“老百姓的家训应该都是言传身教的。”姚巧兰说,她心中的家训就是:严于律己,宽以待人。

从偷师学艺到意外转正

1977年,19岁的姚巧兰于奉贤医专内科毕业,进入庄行镇一家社区医院,先后辗转临床科、内科、儿保等科室。1990年,为照顾儿子,调至当时的南桥卫生所,负责在中药房配药。1991-1992年,社区医院考虑建b超室,姚巧兰由单位推荐至长宁区短期培训。1993年,社区医院请老师到医院带教,一周带教一天,姚巧兰再自己到金山石化学习一天。“当时真的什么都不懂,急死了。但是我到现在还非常感谢这位带教老师,她教会了我细心、规范,可以说,b超的基础功,都是她交给我的。”

1993年下半年,姚巧兰的带教老师获得机会到上海医科大学肿瘤医院进修学习。姚巧兰也想去,但按照规定,姚的进修只能到其上级医院,也就是奉贤区中心医院,远没有资格进肿瘤医院进修。好在姚巧兰的启蒙老师人好,每次都“顺便”带上她,偷师。

不过,没过多久,这个什么都要问、上课极其认真的学生,获得b超专家朱世亮教授的认可,竟然帮她争取到1994年肿瘤医院名正言顺进修的机会。

那时的交通远没现在这么发达。每天天不亮,姚巧兰就登上第一辆开往市区的车。6时20分,准时出现在客运总站站台。一般情况下,姚巧兰会在7时30分左右出现在肿瘤医院b超室,打开机器,整理房间,收单子,一切准备好,等到快8时,办公室其他学生才陆续赶到。她的老师朱世亮每每开玩笑说:“姚巧兰在奉贤那么远都到了,你们怎么到得比她还晚?”每到这时候,姚巧兰会很不好意思地埋下头,她说,父母是非常守时守信的人。所以她也要求自己:路再远,也不能迟到。

有一次,上海大雾,她乘坐的公交车在轮渡上等待了几个小时,赶到肿瘤医院时,已经是上午10点。自那以后,大家都知道了,如果今天姚巧兰迟到,那一定是大雾了。

3抽屉的b超图像

早年,因为觉得自己不懂b超,姚巧兰曾无比担忧地向朱世亮教授请教。当年老师的一句话,成了姚巧兰之后二十余年工作的风向标。

朱世亮告诉她:“懂不懂是一回事,但一定不能漏诊。”因为如果你看不懂报告,会有专门的团队可以研究。即使在顶级医院,同样会有特殊图像,专家也未必看得懂。这都没关系,事后可以团队分析,还可以建议做ct、做穿刺。但大多数病,越早发现越有利于治疗。如果你做b超漏掉了,没有照到,等到病人三五个月之后查出来,就已经来不及挽救了。

所以,至今,姚巧兰做b超都特别认真仔细。为了多做几个b超,来不及喝水上厕所吃饭也是常有的事。常常别人三五分钟可以做完的b超,在她手上要做十几二十分钟。有了这份仔细,很多姚巧兰与病人的故事就通过官方或者民间各种渠道广为流传。

比如,姚巧兰曾经照过一位病人,怀疑是肝癌,就主动提议可以带他到肿瘤医院复查。对方觉得过于突兀,对姚巧兰说,自己没觉得有什么地方不舒服,不欢而散。后来病人的同事知道这件事,当场就跳起来:“你傻啊,姚医生很有名的,人家不会乱说话的。她都说了可以带你去肿瘤医院,你干吗不去,我帮你打电话,赶紧去。”之后,说这话的人真的电话打给姚巧兰。“我记得很清楚,那一年刚实施国庆节七天长假。一过完节,我就带他去肿瘤医院检查,最后确诊真的是肝癌。后来立即到中山医院开刀。”

这样的事情碰到多了之后,现在,仁济医院、中山医院、瑞金医院、肿瘤医院等,都对姚巧兰的诊断实行免检政策。不少市里大医院,一听说是姚巧兰转过来的病人,就知道要格外小心了,而从1993年开始做b超以来,20多年姚巧兰确诊各种肿瘤病人1300多例,其中早期癌症病例300多粒,无一漏诊误诊。

不过,尽管如此,姚巧兰一碰到异样图像,必自己打印下来,写下对方电话,建议其到市里复诊,得出结果再和自己检查的核对。“这些事都是自愿的,我要对那些相信我的人负责。”姚巧兰说。在其办公室,打印的b超图像,已满满3个抽屉。

每周四必“回炉”学习

1994年培训期间,姚巧兰发现朱教授每周四都会与研究生一起研究病例,就请求参与旁听。从此,姚巧兰成了肿瘤医院b超室的一名“编外人员”,无论刮风下雨,严寒酷暑,每周四上午,她总会准时出现。这个习惯一直保持到今天——即使现在她已成立“姚巧兰b超工作室”。

每每有人问她,“你现在都已经这么专业了,干吗还这么折腾来回跑。”姚巧兰就会感慨:“要学的太多了,现在新技术发展也快,能去学习是我的福分”。

2013年,小区居委会找到姚巧兰,要征集“家训”。姚巧兰想了半天,那就“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吧。“老百姓的家训应该都是言传身教的。”姚巧兰说,父母和自己虽然一生平凡,但对自己要求高一点,对别人的需求,能满足就尽量满足。

姚巧兰笑称自己就是操心。平时自己的世界只有家和医院。虽说自己下午五六点钟下班,但每每看到外面排队的人,就咬咬牙加班到七八点。家附近的路都不认识。她和老公做过的浪漫事,就是老公骑着电瓶车带着她在周边兜风认路。有一次单位疗养,去广州,到的第一天,姚巧兰立即腰疼得直不起来,各种不舒服,赶紧致电让老公接回去。第二天一上班,居然立即精神抖擞没一点毛病。

当然,耳濡目染了妈妈的品格,姚巧兰的儿子朱瑶俊从小也勤奋好学,他从奉贤的中学考入上海外国语大学后又在国外取得硕士学位,回国后在上海金融行业担任管理干部的职务,如今这位80后的儿子也已成家并有了孩子。同在医务界工作的儿媳金晓璐说,巧兰妈妈对待工作严谨敬业,对待医学技术刻苦钻研,对待病人满腔热忱,她是我们小辈学习的榜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