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陈国弟子,《淮阳县志》载为5人,即子张、巫马施、公良孺、陈亢、世硕。而淮阳弦歌台敬奉的只有前4位。查阅有关文献资料,陈国孔子弟子实有5位,世硕之名少见提及,这是由于宋代帝王加封时遗漏所致。故此把世硕之名附于本篇四子文后,略作介绍。

孔子弟子的故事20字(陈国的孔子弟子)(1)

孔子像漆木屏风复原图

2015年江西南昌海昏侯出土,迄今发现最早的有确切文字所载的孔子画像。

一、积极进取的子张

(一)子张的生平

子张,姓颛孙,名师,字子张,陈人(一说鲁人),祖籍为陈国阳城(今河南商水),其生于春秋末周敬王十七年、鲁定公七年、陈怀公三年(前503年),卒年不详。《淮阳县志》载:“子张是孔子弟子‘七十七贤’之一,少孔子48岁。”子张是孔子晚年的得意弟子,在孔子弟子中是很年轻的一位。子张相貌端庄,仪表堂堂,谈吐举止大度真挚,待人接物直率从容。关于子张的出身,《尸子》云:“颛孙师驵也。”是说子张出身微贱,曾为马市经纪人。他虽在孔子晚年入门,但从学后勤学好思好问,学业出众,成为当时天下知名的学士,与子夏、子游齐名,王公大人从而礼之。孔子卒后,子张居陈收徒讲学,以教育为业,兼著说(子张当为《论语》编写参与者之一)。子张终身未仕,死后葬于今安徽萧县堀坊村。

孔子弟子的故事20字(陈国的孔子弟子)(2)

儒家八派之首子张画像(《十二哲真影》)

关于子张临终时的情况,《礼记•檀公上》有两处记载,一处为:子张病重、把儿子申祥叫至跟前,对他说:“德行高尚的君子去世称为‘终’,而普通的人只能作‘死’,我现在可以说是‘终’了吧?”子张显然将自己看作德行高尚的君子。意思是要儿子以君子应得的礼制安葬自己。另处为:子张的丧事是由弟子公明仪主办,公明仪出于对老师的尊敬,特仿孔子丧事中夏、商、周三礼之一的殷代士礼操办,即用红布做棺柩上的帷幔,在四角画上像妈蚁往来交错的纹样。看来子张的丧事办得颇具礼制规格,所以能被载入《礼记》之中。

《礼记•檀公下》还记载:曾子(孔子另一高足)正在为母亲服丧,闻讯子张去世,顾不得礼规,身着丧服去奔丧,可见子张与曾子间的深厚情谊。

曾子是鲁国南武城(今山东平邑)人,子张当时居地一说在今安徽淮北市社集区石台镇学田地村,子张卒后葬在今安徽萧县堀坊村。淮北、萧县两地临近,距平邑略远,三地当时均属鲁国所辖。由此看,子张临终前有可能离陈赴晋国讲学,死后就近葬之。

孔子弟子的故事20字(陈国的孔子弟子)(3)

(二)子张的性格及思想特点

1991年版《淮阳县志》载:“子张少时,勤于学,善于思,明其理,而存其异。"李启谦在《孔门弟子研究》书中,总结子张的性格及思想特点:性格激进、善于交友、勇武,并一一作了具体阐述,以下择其重点略作评说。

子张性格开朗,为人豁达,抱负远大。每每向孔子问到政治及出仕问题,毫不饰自己的观点与好恶。《论语•子张》载:孔子评价他“师也过”、“师也辟”。意思是说,子张不拘小节,思想有些偏激。然他博发容众,广交朋友,提倡“君子尊贤而容众,嘉善而矜不能”的理想人格。他还认为“人将拒找,如之何其拒人也?”是说:“君子尊敬贤人,也接纳普通人;鼓励好人,可怜无能的人。如我是好人,人家接纳我,如我是坏人,我就被拒绝。因此我怎能拒绝别人呢?”看来子张并不偏激。子张的这一言论是针对他的同窗好友子夏所主张的“可者与之,其不可者拒之”而言的。子夏的主张是:“可交的接纳他,不可交的拒绝他。”显然与子张主张不同,不免狭隘。

子张勤学好问。喜欢与孔子讨论问题,加之说话比较直率,无形中孔子对子张的指教就特别多。《论语》中记载他向孔子问学竟达20次之多,居于第三,仅次于子路、子贡。内容涉及仁、政、行、达、明、干禄等多方面。

孔子弟子的故事20字(陈国的孔子弟子)(4)

以下为子张请教孔子的几次重要对话:

1.如何为人处世

《论语•卫灵公》载:孔子在陈、蔡间被困时,“子张问行,子日:‘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子张书诸绅。”是说:子张问为人处世应奉行怎样的准则,孔子说:“言语要忠实,行为要谨慎,这样即使到了落后的部落或国家,也可畅通无阻。”子张把孔子这段忠信之言写在衣带上,随时提醒自己身体力行。孔子主张言(论)行(为)并重、一致,行重于言;《论语•宪问》中孔子说:“君子耻其言过于行”;《论语•公冶长》中把“听其言而观其行”,作为考察鉴别一个人的准则。

2.如何做到明智

“明”,孔子伦理思想观念之一。“明”指智慧,具有洞察一切的智慧。意指待人接物的一种明智态度。对“明”,孔子回答说:有两种表现:第一种谓之“浸润之细水长流,漫漫之功夫。第二种“肤受之愬”(《论语•颜渊》)。第一种如滴水穿石,每天如此细水长流,漫漫之功天。弟二种如针猛刺,突如其来。如果这两种都无效,就说明这人头脑很清醒,不受干扰,不致受骗,别人不能左右。孔子认为君子对暗中谗言或直接诽谤都能正确看待,妥善处理,这样的人才算做到明智。

孔子弟子的故事20字(陈国的孔子弟子)(5)

3.如何做到通达

子张针对个人需要向老师孔子提问道:“士何如斯谓之达?”是说“读书人怎样做,才称得上通达?”孔子说必须做到三件事:一是知直而好义;二是察言而观色;三是虑以下人。大意是说:第一,品行端正而好行仁义,要保持一颗真诚、正直的心,该做的事要尽快去做;第二,认真听人讲话,看人神色;第三,谦逊待人。如同《易经》中的谦卦,其卦象上是地,山在下,即一座山藏在地底下。山代表你的品学成就,令人仰望。但藏在地下,表面看起来是一望无际的平原,这叫谦虚。不可“自以为是”。孔子教导子张能做到这三点,即可通达。(《论语•颜渊》)

4.如何治理政务

《论语》尾篇“尧曰篇”第二章以特别长的篇幅讲了这个问题。子张请教老师:怎么把政务治理好?”孔子作了详细的讲解,提出了“尊五美,摒四恶”的原则。尊崇的“五美”:一美“惠而不费”,既要惠民,又没有耗费;二美“劳而不怨”让百姓做事,却不招来怨恨;三美“欲而不贫",就是有欲望并不贪心;四美“泰而不骄”,是持重并不骄傲;五美“威而不猛”,犹是既要威严,又要和蔼可亲。孔子认为这五点的核心思想就是要替百姓着想,顺应广大民众的愿望行事,这样就有了共同的目标,必然得到百姓的支持与合作。摒弃的“四恶”:一恶“不教而杀谓之虐”,即事先犯了错抓来就杀,就是苛政;二恶“不戒视成谓之暴”,即平时没有提出训诫,就要看到成效,这叫残暴;三恶“慢令致期谓之贼”,开始放松要求,又突然限令时间,这是害人,也就是贼;四恶“犹之与人也,出纳之吝谓之有司”,决完给人的财物,出手时却吝啬,这叫小家之气。

孔子弟子的故事20字(陈国的孔子弟子)(6)

总之,做到“尊五美,摒四恶”,就可以把政务治理好。

关于怎样从政,孔子还讲了八个字:“居之无倦,行之以忠。"是说在职位上要懈怠,应尽心竭力,执行起来态度要忠诚,持之以恒。

5.如何求得俸禄

孔子回答:“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论语•为政》)孔子认为说话应谨慎,做事要认真,减少错误,避免懊悔,才是求取俸禄之道。孔子之言宣扬了君子“忧道不忧贫”的道德观念,似含有孔子对追求物质俸禄的贬低,强调儒家“重义轻利”、“谋道不谋食”的原则。

孔子弟子的故事20字(陈国的孔子弟子)(7)

6.人能预知吗

子张还问过老师孔子一些很特别的问题:“十世可知也?”一世,通常是以三十年计,十世即三百年,是说三百年之后的(礼仪制度)可以预先知道吗?孔子答,“殷朝沿袭夏朝的礼仪制度,所废除所增加的,是可以知道的;周朝沿袭殷朝的礼仪制度,所废除所增加的,也是可以知道的。那么假定有继承周朝而当政的人,就是以后一百代,也是可以预知的。”(《论语•为政第二》)在孔子看来,社会历史的发展变化是可知的。

正如《向孔子弟子借智慧》作者傅佩荣所说:“我们正好可以借子张的提问全面了解他。同时我们也得到孔子更多的教益。”

孔子弟子的故事20字(陈国的孔子弟子)(8)

(三)子张对后世的影响

子张,同孔子的其他弟子一样尊崇老师,对儒家学说的形成与完善作出了自己的贡献。孔门弟子在大的思想观念方面基本上是一致的,但在一些具体问题上各有自己的观点和倾向。子张的思想特点,主要表现在对忠、信的深刻认识上。孔子是非常注重忠、信品德的,子张的言行忠实地贯彻着孔子的这一精神。子张在道德伦理方面明确反对“执德不弘,信道不笃”。

在孔门弟子中,子张是“忠信”思想的楷模。子张是儒家学派的重要成员,他的忠信主张对后世影响至深。子张的特长鲜明,学业成就突出。《孟子·公孙丑上云:“昔者窃闻之:子夏、子游、子张皆有圣人之一体。"孔子卒后,儒家分为八派,“子张之儒”列于首位(《韩非子,显学》)。可见其思想对后世影响沭深远。

孔子弟子的故事20字(陈国的孔子弟子)(9)

子张“君子尊贤而容众”的主张,是说与人交往应宽宏大度,既尊敬贤能之人,也要广交朋友。这一观点成为后世人们为人处世之道,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后议书•朱乐何列传》将孔子、晏子、子张在交友方面相提并论,誉为“古之善交者”,其评价甚为中肯,郭沫若根据“子张之儒”具有博爱容众,严己宽人的思想等特点,认为墨家与他有些相似,推侧“墨翟受有子张的影响。”(郭沫若《十批判书•儒家八派的批判》)

“杀身成仁”的精神,是扎子对士的要求,子张完整地继承了孔子的衣钵。《论语•子张》中载有他的主张:“士见危致命,见得思义。”是说一个知书达礼的人,遇到危险时不惧,肯献出生命,看到有利可得时,考思是否该得。子张的这一主张丰富了儒家伦理道德观念。

邹牧仑《伴孔子周游》说:可以推测,以子张狂放不羁的性情,他(的处世态度)必然是积极进取的。中国文人学士历来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传统,这与子张(精神)有密切关系。子张因好政治、交往广泛、多言语、喜行动,其思想时有变化与偏激,不免遭到曾子等友人的批评。其实弟子们之间的观点不完全一致属正常现象,如子张在对待“仁”的方面,就不大被同门朋辈认同。子游说:“吾友张也,为难能也!然而未仁。”曾子说:“堂堂乎张也!难与并为仁矣。”都说他是难得的人才,是堂堂正正的男子汉,但在“仁”这点上,难与他同道。清著名学者康有为则有不同看法,其《论语注》说:“后人误尊曾子,遂抑子张,是非白黑,颠倒高下,此孔道所以不明也。”又说:“孔子(赞)许子张,几比于颜子,可为定论。”批评朱熹误尊曾子过甚,于事不考,而轻子张,则大误也。

孔子弟子的故事20字(陈国的孔子弟子)(10)

历代帝王推崇子张,给子张以很高的荣誉。自东汉起,孔门弟子包括子张就一直受到历代官府的祭祀,历代帝王也不断对他们追加封号。唐玄宗开元二十七年(739年),追封子张为“陈伯”,宋真宗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加封为“宛丘侯”,宋徽宗改为“颖川侯”,南宋度宗威淳三年(1267年),尊封为“陈国公”,并升子张为“十哲”之列。

笔者在山东嘉祥武氏祠文物馆见到出土的东汉画像石中,有孔子见老子图,图中随行的弟子多人,然只标明了颜回、子路、子贡、子张之名,这说明在东汉人的心目中,子张是孔子的重要弟子,影响深远。

孔子弟子的故事20字(陈国的孔子弟子)(11)

(四)子张的国籍

子张为何国人?说法不一。关于子张的姓氏与先祖,《尚友录》云:“陈公子颛孙仕晋,子孙氏焉。”意思是说,陈国有一名叫颛孙的公子,到晋国做了官,他的子孙以其为荣,将他的名“颛孙”作为姓。子张即是其氏族中的后人,印证了子张的祖籍是陈国人。再从《史记•弟子列传》看:“颛孙师,陈人,字子张。"其答案极为明确。自司马迁说子张是“陈”人后,由汉及今,一般都认为他是陈国阳城(今河南商水)人。

然而《吕氏春秋•尊师》的记载却与此有别:子张,鲁之鄙家也。"孟宪斌《孔子周游列国志》:“盖其祖先于鲁庄公二十二年,自陈奔普,而师为其后。”孟氏之言是依《左传》所载:鲁庄公二十二年(前672年)春,陈宣公欲立宠妃嬖姬生子款杀太子御寇。陈国的大夫完(敬仲)因与太子亲近,怕受株连,同其党羽颛孙逃往齐国,敬仲留了下来,颛孙又从齐国逃到鲁国。孟氏认为子张是其后人。如照孟氏之说,其先祖由陈奔鲁至子张生年已过去了169年。

孔子弟子的故事20字(陈国的孔子弟子)(12)

笔者又见刘向《新序•杂事》,其中有关于子张见鲁哀公的记载:“子张曰:‘臣闻君好士,故不远千里之外,犯霜露,冒尘垢,百舍重趼,不敢休息以见君,七日而君不礼,君之好士也,有似叶公子高之好龙也。……君非好士也。好夫似士而非士者也。……敢讬而去。’”此文是说,子张不远千里来见鲁哀公,可是等了七天还未得见,子张等急了,故陈言后离去。从这段资料看,子张并不像是鲁国人。因为他到鲁国,只有从另一国来才能说是“不远千里”而来。

《史记•儒林列传》说:“自孔子卒后,七十子之徒散游诸侯,子路居卫,子张居陈,澹台子羽(灭明)居楚,子夏居西河(魏地),子贡终于齐。”由此明见子张是在陈国定居下来,从事自己的教育事业。

孔子弟子的故事20字(陈国的孔子弟子)(13)

经查阅史料及实地考察,得知今商水西南舒庄乡北扶苏村即楚之阳城。子张祖籍为春秋陈国阳城(今河南商水),当是必然的。

令人费解的是,子张晚年居陈从教,是何原因卒后葬于远离陈国的鲁国之地,即今安徽萧县堀坊村?今据《跟孔子周游列国》作者钱钧华考察说,子张的出生地在今安徽淮北市杜集区石台镇学田地村,不知何据,恐怕属于传说吧!

再从上文提到的帝王对子张追加的封号“陈伯”、“宛丘侯”、“陈国公”看,也可印证子张是陈国人。

孔子弟子的故事20字(陈国的孔子弟子)(14)

(五)子张何时何地投入孔子门下

范希春《孔子本传》说:子张,可能不是在陈投入孔子门下,也没有跟随孔子往返陈蔡。其理由是,子张少孔子48岁,孔子在陈时,子张不过十二三岁,不可能随孔子颠沛流离。并据《左传》记载:鲁哀公八年(前487年,子张17岁),吴国伐鲁,子张参与商讨御吴之事。而孔子由卫归鲁的时间是在鲁哀公十一年(前484年),就是说子张在孔子回鲁国前三年就已到了鲁国并参与政事,因而得出子张拜孔子为师,当在孔子回国之后。我们认为,此说虽有据有理,但不全面。《史记•仲尼弟子列传》有关孔子在陈、蔡间被困时,子张向孔子“问行”的记载,说明孔子在陈时子张已随行,为孔子门下之一员。据《礼记•内则》说:十三岁,学习音乐、诵读《诗经》,练习称为“勺”的舞蹈(文舞);十五岁之后为“成童”,练习射箭和御车。孔子在陈四年,子张12岁至15岁,由此判断子张在陈随孔子学习与出游是可能的。只能说公元前489年,孔子由楚经陈返卫时,子张可能提前去了鲁。

据前所引的《新序•杂事》,说明孔子回鲁后,致力于将自己的思想学说传授给新一代弟子,此时在鲁的子张有可能再度投入孔子门下,成为孔子晚年的主要弟子之一。

有关子张的详情,见《颛孙子书》,该书为清人冯云鹓的资料汇编集,共七卷。该书收人《圣门十六子书》。

二、坚守信念的巫马施

巫马施(前521~?),姓巫马,名施,其字《史记•弟子列传》作子旗,《论语•述而》、《通志氏族略》作子期,另一说字子勤。春秋末年陈国人,而史学家郑玄说是鲁国人。巫马施为孔子弟子,少孔子30岁,“七十七贤”之一,曾任单父宰。

孔子弟子的故事20字(陈国的孔子弟子)(15)

巫马施画像

唐玄宗开元二十七年(739年),封巫马施为“甑伯”,宋大中样符二年(1009年),又加封为“东阿侯”。

(一)巫马施的思想特点

1.勤理政务,不稍懈怠

据《吕氏春秋.察贤》载:巫马施与孔子的另一弟子宓子贱,先后在单父任宰,两人都把单父治理得很好,然两人采取的方式不同。宓子贱是“以身不下堂而单父治”,巫马施则是“以星出,以星人,日夜不居,以身亲之,而单父亦治。”《淮阳县志》有类似记载:巫马施“谦虚好学。他问宓子贱:‘你鸣琴而单父亦治,是什么缘故呢?’子贱说:‘我任人,子任力,任人者逸,任力者劳。’子施说:‘施不如你’。”可见巫马施做事勤勉尽力而谦逊。

孔子弟子的故事20字(陈国的孔子弟子)(16)

2.忠于信念,不贪富贵

《韩诗外传》卷二记载:巫马施与子路随孔子在陈国时,两人一起去韫丘打柴见到陈国一家富人外出游乐,驾车百辆,大摆宴席于韫丘之上,豪华非常,子路问巫马施,“得此富,终身无复见夫子,子为之乎?”巫马施仰天而叹,投镰于地曰:“吾尝闻之夫子曰:‘勇士不忘丧其元,志士仁人不忘在沟壑。’子不知予与?试予与?章者其志与?”意思是说,子路问巫马施:若放弃在夫子那里学习品德和本领,就能得到这样的富贵,你干不干呢?巫马施听了子路的话后,感到受了污辱似的严正地说:志士仁人绝不会干见利忘义的事。巫马施反问于路:你为什么问我这样的问题呢?由此可见,巫马施刚毅的性格,以及忠于孔子的坚贞信念,表现出他见利思义的高尚品格。

另,《论语•述而》中记载有一则与巫马施有关之事:陈国大夫陈司败(司败,主刑之官,即司寇之职),向孔子问了一个冒失的问题:“夫子,鲁昭公知礼吗?”陈司败的问话,让孔子很感突然。虽然鲁昭公是个糊涂之人,并已经作古多年,但面对异国人,孔子当然不能说自己国君的不是,顺口答道:“他当然知礼了。”岂不知,陈司败是位精明的饱学之士,他明知鲁昭公娶吴国同姓女子为妻,属违礼之举,却明知故问,借此考察一下这位大师的人品。孔子不知司败的用意回答有点轻率。随后,陈司败见巫马施说:“听说君子是不结党营派的,难道像夫子这样的君子也会结党偏袒吗?鲁昭公娶同姓之女为妻,如果说这也叫知礼,那么还有什么样行为的人属不知礼呢?”巫马施无言以对,随后如实将司败的话转告给了老师。孔子对陈司败给予的指责不但不怒,反而为喜,承认自己确出言有误。他对巫马施说:“我孔丘真幸运,一旦有错,就会有人给指出来。”由此看出孔子勇于认错、欢迎批评的大家风度及豁达胸怀,同时也印证了巫马施为人忠厚,十分关爱老师。

孔子弟子的故事20字(陈国的孔子弟子)(17)

巫马施画像(宋•佚名《杏坛遗范》)

(二)巫马施的名字及国籍

1.关于巫马施的名字

“施”为名无疑,而字则有“旗”、“期”、“勤”等不同的称谓,笔者以为《论语》所载“期”为是。

2.关于巫马施的国籍

存有陈鲁不同之说,从封号“东阿侯”看,似乎把巫马施当作了鲁国人。然而从上述所引的巫马施与子路同去“韫丘”打柴的记载推想:打柴为孔子师徒炊事必需,当然应由熟悉当地情况的弟子前往,子路是外地人,从逆向思维推断,巫马施当是陈国人。此为推断,因巫马施的生平事迹史载很少,无法辨明,不能作为定论,故对其国籍仍有研究的必要。

三、儒士之风的公良孺

公良孺(生卒年不详),姓公良,名孺,学子正,一字子幼。春秋末年陈国人,出身贵族。其身材高大,贤能旷达,勇敢尤畏,是位儒土。唐开元二十七年(739年)追封其为“东牟伯”,宋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加封为“牟平侯”,明嘉靖九年(1530年)称为“先贤公子”,清代称为“先贤良子”,列为孔子弟子“七十七贤”之一。

孔子弟子的故事20字(陈国的孔子弟子)(18)

公良孺像

公良孺的个性特点,集中表现在孔子过蒲一事上。孔子曾来往于陈、卫两国之间。当孔子一行离开陈国行至卫境叫“蒲”的小城边,时遇公孙氏叛乱,蒲人将孔子师徒扣留。危急时刻,带着五辆家车随行的公良孺对老师孔子说:“我以前跟随先生在匡地遇险,今又在这里遇难,这是命中注定,我要同他们决一死战。”公良孺拔剑而上,与之搏斗,蒲人畏惧,遂放行,孔子师徒方脱险境。《史记.•孔子世家》、《孔子家语》及《通志•史传》对此均有记载。

孔子弟子的故事20字(陈国的孔子弟子)(19)

五乘从游

《淮阳县志》也有记载:“周敬王二十四年,陈湣公六年(公元前496年)九月,孔子至陈,讲学岁余。孔子自陈过蒲去卫,弟子公良孺以私车五乘从之。”具有孔子主张的“勇者无惧”的公良孺,是记录在案并无争议的孔门陈国弟子“七十七贤”之一,他以私车五辆随从孔子,世称“五乘从游”。此事被司马迁采人《史记》中,后人又形象地表现在《孔子圣迹图》中,对其给予赞扬。

另,《琅嬛记》引《贾子说林》云:孔子弟子公良孺是位力士,“仲尼为桓魅(宋国司马)伐木其所庇大木,仲尼将行,公良孺怒拔其根”。可见公良孺是一位大力士,负责保卫孔子的安全。

孔子弟子的故事20字(陈国的孔子弟子)(20)

至于《淮阳县志》所云,“五车从游”发生在陈湣公六年(公元前496年),吾以为不确,其时间当在其后,参见前文所述《孔子游列国行程辨析》。

四、勇革恶风的陈亢

陈亢,姓陈,名亢,字子禽,春秋末年陈国(今河南淮阳北陈楼)人。

孔子弟子的故事20字(陈国的孔子弟子)(21)

陈亢像

(一)陈亢生平

《中华陈氏》载:陈亢系陈胡公二十代孙,为庶支,生于周敬王九年即陈惠公十九年(前511年)辛卯,卒于周考王八年(公元前433年)戊申,享年78岁。

陈亢少年时,因陈国屡遭外慢,公族时受其害,为此而避难于卫国之河阳。其兄陈车早仕于齐,为齐之大夫。陈亢由卫游于鲁,受业于孔子门下,小孔子40岁。对此,不仅《淮阳县志》、《陈氏宗亲》有载,《孔子家语•弟子解》也有记载。陈亢卒后,其ニ子德、瑶率其弟子二十余人,护灵由卫返故里,治丧于陈城(今河南淮阳),ト葬于原属陈国的戈(今河南太康)地,今河南太康北20条庙乡子禽墓村,即来凤岗。

唐代开元二十七年(739年)追封陈亢为“颖伯”,宋直宗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加封为“南顿侯”,明嘉靖九年(1530年)改称为“先贤陈子”。

孔子弟子的故事20字(陈国的孔子弟子)(22)

大成至圣文宣王孔子像

然令人不解的是,《周口历史文化通览•人物卷》说,“陈亢,南顿人,前508年生,18岁入孔门,随孔子至卫,留卫做官。”并引《太康县志》:“公元前430年,亢在卫国病故,家人将他的灵柩南迁,准备安葬在他的老家南顿,南行至太康来凤岗时,不知何故,家人将他安葬在岗子之上。”《周口历史文化通览•人物卷》之说与上说多有不合,如生卒年等,更不同的是,陈亢是哪里人?我们认为陈亢是陈国人,而非南顿国人。其据有三:一是陈车、陈亢兄弟陈姓,而非姬姓。二是陈亢为陈国人为史料、学说、谱牒所载,而“通览说”无其他资料可证。三是陈地有具体的陈亢出生地,有陈亢次子陈瑶祖孙墓群,而不见南顿陈亢出生地址。所以说“陈亢南顿人说”难以成立。可能是由于宋真宗封其为“南顿侯”,从而误认为陈亢是“南顿人”,其实不确。即便陈亢是南顿人,也不影响他是陈国人,因当时南顿属陈国附庸国。

(二)陈亢的思想特点

陈亢聪敏好问。他与孔子之子孔鲤(字伯鱼)及子贡为师兄弟,伯鱼长陈亢21岁,子贡长陈亢9岁。陈亢很想多学一些知识,自然有时也要向伯鱼、子贡求教。《论语•季氏》载:陈亢曾怀疑孔子私下会多教一些东西给儿子,于是问伯鱼:“子亦有异闻乎?”是说,你父亲有没有特别教你一些什么?伯鱼如实答道:“有一回,父亲问我有没有温习《诗经》,他说:不把《诗经》温习熟,就不能通达事理,不会应对讲话。还有一回,父亲问我有没有温习《礼记》,他说不把《礼记》温习熟,就不能坚定德性,将来不能立身处事。”陈亢听后非常高兴地说:“我问一,却学到三,除了学诗和学礼的道理以外,更了解到夫子对待他的儿子和一般弟子一样,并未存有偏爱私心。”

孔子弟子的故事20字(陈国的孔子弟子)(23)

陈亢二化孔鲤

因史料中不见有陈亢直接和孔子对话的记载,故后世有的学者推测陈亢有可能是孔鲤的学生,然孔鲤比孔子死得早,陈亢和孔鲤谈话时孔子还健在,因此不能把陈亢看作是孔子的再传弟子。(《洙泗考信余录》)

《论语•子张》还记载有子禽(陈亢)问子贡的话:“子为恭也,仲尼岂贤于子乎?”是说,“你对老师那么恭敬,难逍他真的比你强吗?”子贡明确回答道:“夫子之不可及也,犹天之不可阶而升也。如之何其可及也?”是说:“老师的品德别人赶不上,就好像上天不能用梯子一级一级地爬上去一样。我怎能赶得上他老人家。”子贡素来被认为是维护孔子形象、捍卫孔子思想最坚定者。相反,陈亢却被看作是有诋毁孔子之嫌的门人。这可能是因为在孔子晚年,出现了以“三桓”之一的叔孙武孙为代表的一股反对孔子的势力,掀起诽谤攻击这位老人的思潮。在这股浪潮的波及下,子禽在思想上可能对孔子的人格与学说产生了某些疑惑,提出了问题。“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孔子一贯倡导的精神,按说爱提问题,请教于人,以清除思想上的障碍,本是无可非议的。可能是陈亢发问的口气过于直率,遭人误解,以至有的学者不把他看成是孔子的弟子。

孔子弟子的故事20字(陈国的孔子弟子)(24)

陈夫子子禽像

陈亢事事以礼作准则。《礼记•檀公下》详细记载了一件事:子亢的兄长齐国大夫子车,病死于卫,其嫂及其家臣说:“子车在阴间有病,没人伺候,要以人陪葬。”子亢到卫奔丧闻知,于是劝导说:“以人陪葬不合乎礼。兄有病,应当伺候他的有谁能比嫂夫人和家臣更合适呢?假如不能取消陪葬,我认为应该由你们去陪葬!”这样一来,使陪葬一事不了了之。

陈亢晚年,一说他推行儒道,课读教徒,终身未仕;一说他后来在卫国做官,遵循的是无为而治。据《周口历史文化通览.人物卷》引明代学者顾龙裳《公堂清燕》诗中云:“缅想鸣琴治邑时,雍容雅化坐无为”,就是写陈亢在卫国为官时,广施教化、禁止酷刑、公堂抚琴、无为而治的情景。

正是由于陈亢聪敏勤学,悟性高,又不耻下问,乃至身通六艺,所以荣入孔子“七十七贤”之列。

孔子弟子的故事20字(陈国的孔子弟子)(25)

陈亢墓(河南太康县杨庙乡子禽墓村)

陈亢长子名德,留在来风岗(今河南太康庙乡子禽墓村)守陵,后为河南太康陈氏一支;次子名瑶,在原籍陈地继父业从教,卒葬于陈,即今淮阳安岭北陈楼村。此村地势丰隆,村中高台之地即陈亢出生地,村南有陈氏墓群,瑶为宗祖。陈氏子孙今在陈瑶墓周建起陵园门墙,村口立有“陈氏宗族第一村”标牌。因陈瑶为陈氏留在故地之正宗,近年来,各地陈氏宗亲不远千里前往淮阳北陈楼村寻根朝祖,瞻仰祭奠。

五、著书立说的世硕

据《淮阳县志》载:“世硕,春秋时陈人。孔门弟子,者有《世子》二十一篇,又作《养书》一篇,提出人性有善有恶,强调‘善之俢养则善;反之则恶’,此说丰富了儒家思想。”

另见《论衡,本性》记载:“宓子贱、漆雕开、公孙尼子之徒,亦论情性,与世子(世硕)相出人,皆言性有善有恶。”印证了世硕有独自见说,为“儒家八派"一的“漆雕氏”派的主要成员。

孔子弟子的故事20字(陈国的孔子弟子)(26)

儒家先贤十二哲造像

六、关于儒分八派

战国时期儒家内部分化形成八个学派。八派之说始见于《韩非子•显学》:“自孔子之死也,有子张之儒,有子思之儒,有颜氏之儒,有孟氏之儒,有漆雕氏之儒,有仲良氏之儒,有孙氏之儒,有乐正氏之儒。”这说明孔子思想具有博大而多面性的特点,孔门弟子(含再传弟子)对孔子言论的理解难免各执一端。儒家八派正是儒家内、外论争发展的结果。

子张,孔子陈国弟子墨家学说受子张的影响。(详见上文,此略。)

子思,孔子之孙。子思主要继承、发挥孔子的“中庸”思想,被封建统治者尊为“述圣”,其思想得到孟子进一步发展,成为“思孟学派”。

颜氏,孔子弟子颜回。颜回为“七十二贤”之首,被尊为“复圣”。孔子赞其德行与学问,引为自己唯一的同道。颜回主要体现了孔子的“仁德”思想。

孔子弟子的故事20字(陈国的孔子弟子)(27)

万世师表孔子供奉拓片

孟氏,即孟子。孟子发展了孔子关于“仁”的德治思想,提出了“仁政”、“王道”的政治思想和“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以及“天人合一”论,从而把孔子思想发展成一个完整体系。他被后世尊封为“亚圣”。

漆雕氏,孔子弟子。漆雕开任侠好勇,主张人性“有善有恶”论。

仲良氏,无可考,一说北方学者陈良,一说仲良子。该派以仲良为代表。兼有曾子、子夏二家之说。曾子、子夏均为孔子高足,“七十二贤”之一。曾子以“孝道”著称,后世封为“宗圣”。子夏以文学著称,并具“法家精神”。

孙氏,即荀子。该派以荀子为代表。著有《荀子》,继承了孔子治学传统。首创“人之性恶”论和朴素唯物论,提倡“礼法兼治”、“文武并用”、“义利兼顾”之说。李斯、韩非是其门生。

乐正氏,无可考,一说孟子弟子乐正克,一说曾子弟子乐正子春。该派以乐正氏为代表,属“思孟”一系;乐正子春则属“曾子学”一系。

孔子弟子的故事20字(陈国的孔子弟子)(28)

万世师表儒教先贤供奉拓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