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曾经称赞粟裕:“指挥正确,既灵活又勇敢,故能取得伟大胜利。”刘伯承说,“粟裕同志智深勇沉,非常优秀,百战百胜,有古名将之风,是我军最优秀的将领,是中国的战略家。”
粟裕被人称为“指挥万花筒”,他的战斗履历辉煌程度让人望尘莫及。
在他的带领下,我军曾在苏中战役中七战七捷,仅用了3万兵力对抗敌军12万,最终歼灭敌军5.3万人。从此,粟裕将军走上封神之路,陈毅元帅也曾评价粟裕:“前程远大。”
如今新中国的建立,离不开这些革命烈士为我们前仆后继,粟裕将军也是其中十分有才能的一位。纵观他的一生,打了无数场漂亮的胜仗,但一直到最后,粟裕都没有当上元帅,而是降了一级成为开国大将的其中一位。
关于他为何没有当上元帅,坊间也流传着许多说法,其中的版本各有不同,但无一例外的表达了对粟裕将军的敬畏与惋惜。
本期视频,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军神”粟裕的战史,看一看这位开国元勋的传奇人生。
粟裕初露头角
1907年8月10日,粟裕出生在湖南省怀化市的一个小村庄,他从小勤奋刻苦,对待学习十分认真,不仅是老师喜爱的得意门生,同龄人也常被他积极努力的人生态度所折服。
粟裕读书时勤学好问,在学校里一直名列前茅,很快在1923年就被录取为保送生,保送至湖南省立第二师范学校。
这个名额来之不易,但他不幸错过考期,没能顺利入学,反而阴差阳错地进入了第二师范附小和平民中中学学习。
在坚持不懈的努力下,第二年的春天,粟裕又一次重新考入了省立二师。
不管遇到什么样的挫折,粟裕总是能很快地平衡好自己,严于律己,始终保持自己的节奏学习和生活。
但不幸的是,刚入学没多久,省立二师的校长就被迫害,大家不得不停学。
但以粟裕为首的一批进步学生,由于成绩优秀,被秘密转送到武昌继续学习。粟裕突出的组织能力为大家做出了表率,同时他也被任命为学员班长,带领着同学们开始了新的学习生活。
除了学习,粟裕也一直密切关注党的动向,紧跟着党的脚步,把党的思想当作宗旨。于是在1926年11月,粟裕加入了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这一年,也是他刚到武昌的第二年。
1927年6月,粟裕又顺利的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从此将为党奉献作为一生奋斗的目标,也开启了他的革命生涯。
这个时候,粟裕还是个意气风发的少年,只有20岁,谁也没想到他以后会成为万人崇敬的“军神”。
刚入党一年,粟裕就开始参与战斗,先是担任警卫队班长参加了南昌起义,后又跟随湘南起义到了井冈山,组织上的老将都对他在战场上的表现褒奖有加。
在1927年后,粟裕屡立战功,相继升任了营长、团长、师长、红四军参谋长、红十一军参谋长、红七军团参谋长等职位。
每一次战斗任务粟裕都不遗余力地完成,但这些仅仅是他战斗生涯的起点,在他人生道路上,还有数不清的荣誉。
“斗胆直陈”
解放战争中,粟裕起到了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
据统计,解放战争持续了将近四年,较为重要的战役共有134次,其中,歼敌数量超过3万的战役有38次,粟裕指挥了12次;歼敌数量超过5万的战役有23次,粟裕指挥了8次。
从这些数据也不难看出粟裕的军事成就,然而与他军事才能同样优秀的还有他的人格魅力。粟裕在作战遇到任何突发情况,都能冷静的分析,并且敢于直言自己的看法。
粟裕在解放战争中,曾三次以个人名义向中央军委发送电报,提出合理的建议,尽力扭转战局。
关于外线作战与内线作战的问题
1946年,蒋介石发动全面内战,国民党军向解放区发起进攻。中央军委制定的作战计划,是以山东、太行解放区主力作为外线,向南边进发;内线安排粟裕带领华中野战军主力前往淮南,和外线的野战军打配合。
陈毅军长也向粟裕下达命令,要他即刻率兵出发。
粟裕在接到指示后,对战局进行了实际的分析,他认为应该尽快在江苏内部先打一场仗,会更有利。
很快,他就以个人名义向中央军委和陈毅军长致电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华中分局也对他的战斗建议表示了认可。
粟裕在得到领导的支持后,随即又以张鼎丞、邓子恢、粟裕、谭震林四位军长的名义再次向中央军委发电,表示建议先解决内线的问题。
毛主席看了粟裕发来的电报之后,又仔细分析了战局,最终决定采纳粟裕的建议。
于是,1946年7月13日至8月31日,华中野战军在江苏中部迅速发起了“苏中战役”。在粟裕的指挥下,短短一个半月的时间,创下了“七战七捷”的战绩,消灭敌人5.3万人。解放军战士们通过这几场内线战争的胜利,也极大程度提高了自信心。
粟裕的目的就是想尽可能整顿好内线的兵力,先在内线打几场胜仗鼓舞士气,清除一些国民党军的分散兵力,也能更好的和外线打配合。
“苏中战役”几次大捷后,毛主席得到战报也很高兴,向各地区提出,“粟裕这一经验,是很好的经验,各区可以效仿办理,望转知后所属一体注意。”
在战役中,粟裕多次向中央军委发去建议请求合作,最终都获得同意。粟裕在电报的结尾写下“斗胆直陈,尚祈明示”,这才有了粟裕“斗胆直陈”的故事。
一、关于发展战略进攻问题
在“苏中战役”大获全胜后,粟裕也没有沾沾自喜,把功劳簿就此停在“七战七捷”这一页,很快他又在战略进攻时期再次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1948年初,解放战争进入战略进攻时期,为了把战争进一步引向蒋介石的管辖区域,中央军委决定派遣部队沿长江继续南下,把江南地区纳入战争范围中,以此来吸引国民党军的军力。粟裕则是这次部队主力的指挥官。
在反复斟酌战局之后,粟裕认为,解放军在长江以北地区继续歼敌,会比直接渡江在江南地区发起战争,更有利于我军的作战。
于是他再次向中央和邓小平、刘伯承致电提出自己的想法,也就是人们俗称的“子养电。”“子养”是按照电报命名的惯例,即1月22日发出。
在电报中,粟裕建议更改中原战局的战术,采取忽集忽分的战法,把兵力攒起来打大仗。电报的最后,粟裕再一次写上了“管见所及,斗胆直陈”。
粟裕每一次的电报,都措施严谨、语气恰当。这一次的战略建议又引起了中央军委的高度注意,毛主席甚至在收到的电报上圈圈划划,反复阅读,还指示将电报送去给在中央的陈毅将军,让他提出建议后再做决策。
虽然最终中央并没有像上一次一样采纳粟裕的建议,但是为之后的战略转变打下了基础。
中央继续坚持了原本的策略,要求粟裕继续带军渡江南进。但同时也向粟裕发去回电,让他就这次的渡江计划作出准确的分析,报告渡江时机、地点、方法。
电文的最后标注了“熟筹见复”,是让粟裕仔细衡量再做报告的意思,也委婉地告知了粟裕“中央已经仔细分析过你的建议,希望能继续遵从中央的指挥调令。”
粟裕也没有因为自己的建议没有得到采纳而灰心丧气,他一方面接受党的指挥,坚决执行的中央下发的任务;另一方面继续分析战局,研究战略进攻的最佳方案。
二、关于暂不过江的问题
“子养电”发出两个月后,粟裕一直反复思考,4月18日他又一次向中央致电,建议华野三个纵队暂时不要渡江。
粟裕的多次来电,也让中央动摇了决心,毛主席当即下令召回陈毅、粟裕当面汇报。于是四月底,中央临时召开了听取粟裕汇报的会议。
在场的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任弼时五大书记集体听取了粟裕的想法,在仔细衡量后,决定实行粟裕的战略:暂时不过江,在中原黄淮地区继续打歼灭战。
不过,采取粟裕建议的同时,毛主席也给他下了一个军令状:要他在8个月内歼敌10万。
10万兵力相当于起码要灭掉对方6个旅,这个军令状无形给了粟裕很大的压力,但是粟裕冷静接受了上级的指示,没有对此有任何不满。
为了能让粟裕大展身手,毛主席特意将陈毅将军调到中原作战。此时的华东野战军只有粟裕一人作为总司令带领,能有何战绩就看粟裕有多大的本领了。
没想到这一指示,居然真的印证了粟裕过人的军事才能。粟裕分别在6月和9月发动了豫东战役和济南战役,这两次战役不仅为中原战局开辟了新的出路,更是直接成了我军取得最终胜利的关键点,豫东战役还创下了歼敌9.4万人的绝佳战绩。
毛主席得知这个胜利的消息后,对这几场战役评价道,“解放战争好比爬山,现在我们已经过了山坳子了,最吃力的爬坡阶段已经过去了。”
可见,粟裕带领的这几场战役为解放战争做出的贡献之大。
这三次“斗胆直陈”,不仅表现出粟裕非凡的军事头脑,还体现出他不意气用事、敢直言、能反思的博大胸襟。
开国第一大将
尽管做出了如此多的重要贡献,粟裕还是没有得到元帅的头衔,对此,坊间也有很多争议。
但凡事必有因有果,粟裕没有当上元帅,主要有三个原因:
一、资历不够
粟裕的军事才能是有目共睹的,他创下了解放军史上歼敌数量最多的空前战绩,几次扭转战局大获全胜。
但他仅仅是在解放战争中大放光彩,与这些元帅相比,粟裕的功劳簿还是不够丰富。
二、组织上出现分歧
1955年评定军衔时,组织上曾产生过歧义,有人认为粟裕劳苦功高,元帅一衔当之无愧;有人认为粟裕还不够格,应该先授予其他人。
值得一提的是,当时的评定有一个要求:工作重心中央的的元勋可以暂时不参加授衔。
此时的陈毅将军,担任了国务院副总理,按理来说也不参加授衔,但是周总理再三坚持让这位老将军参与进来。这样一来,论官职、论资历、论才能,粟裕都只能排在陈毅之下。
自发让帅其实粟裕面对评定帅衔的态度是很淡然的,他淡泊名利,不争不抢,是一位对自己有着很高要求的智者。
粟裕是从战争中成长起来的,他一直认为自己的军事才能是磨炼出来的,而非天生的。所以没有像其他人一样受到追捧,他也不会心生怨气。
在党内对他元帅头衔一事产生争议时,他主动提出,“评我为大将就已经是很高的荣誉了,还要什么元帅,我怕高,并不嫌低。”
粟裕始终认为,自己并没有资格和元帅们比肩,这也是他谦逊、自省、明智的体现。
然而此事过后,还是有人建议粟裕应该评为元帅,也可看出他的威望和他的人格魅力也分不开。
虽然在评定元帅一事上,粟裕起了很多争议,但他为国做出的贡献是真真切切的,他的素养与品格也让很多人为之折服。
军衔只是一个称谓,这些伟人为我们做出的榜样才是真正值得人们去关注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