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秋,是二十四节气中第13个节气,秋季的第一个节气,于每年公历8月7-9日交节。此时,北斗七星的斗柄指向西南,太阳到达黄经135°。立秋是阳气渐收、阴气渐长,由阳盛逐渐转变为阴盛的节点。立秋,也意味着降水、湿度等,处于一年中的转折点,趋于下降或减少;在自然界,万物开始从繁茂成长趋向萧索成熟。

2021年立秋时间 ——

阳历时刻:2021年8月7日,14:53:48

阴历日期:六月(小)廿九,星期六

结束时刻:2021年8月23日,05:34

早上好今日立秋节气(今日立秋)(1)

立秋并不代表酷热天气就此结束,立秋还在暑热时段,尚未出暑,秋季第二个节气(处暑)才出暑,初秋期间天气仍然很热。所谓“热在三伏”,又有“秋后一伏”之说,立秋后还有至少“一伏”的酷热天气。按照“三伏”的推算方法,“立秋”这天往往还处在中伏期间,也就是说,酷暑并没有过完,真正有凉意一般要到白露节气之后。酷热与凉爽的分水岭并不是在立秋节气。

据《月令七十二候集解》:“秋,揪也,物于此而揪敛也”。立秋不仅预示着炎热的夏天即将过去,秋天即将来临。也表示草木开始结果孕子,收获季节到了,此时我国中部地区早稻收割,晚稻移栽,大秋作物进入重要生长发育时期。

古人把立秋当作夏秋之交的重要时刻,一直很重视这个节气。据记载,宋时立秋这天宫内要把栽在盆里的梧桐移入殿内,等到“立秋”时辰一到,太史官便高声奏道:“秋来了。”奏毕,梧桐应声落下一两片叶子,以寓报秋之意。

立秋之“三候”

一候,凉风至。西方凄冷之风曰凉风。温变而凉气始肃也。刮风时人们会感觉到凉爽,此时的风已不同于暑天的热风。

二候,白露降。大雨之后,清凉风来。而天气下降茫茫而白者,尚未凝露,故曰白露降,示秋金之白色也。

三候,寒蝉鸣。秋天感阴而鸣的寒蝉也“知了、知了”的叫个不停。有诗《立秋》曰:一叶梧桐一报秋,稻花田里话丰收。虽非盛夏还伏虎,更有寒蝉唱不休。

贴秋膘习俗。民间流行在立秋这天以悬秤称人,将体重与立夏时对比。因为人到夏天本就没有什么胃口,两三个月下来,体重大都要减少一点。秋风一起,胃口大开,想吃点好的,增加一点营养,补偿夏天的损失,补的办法就是“贴秋膘”,即在立秋吃炖肉、烤肉、红烧肉等“以肉贴膘”。

啃秋习俗。“啃秋”在有些地方也称为“咬秋”。城里人买个西瓜回家,全家围着啃,就是啃秋了;而农人的啃秋则豪放得多。他们在瓜棚里,在树荫下,三五成群,席地而坐,抱着红瓤西瓜啃,抱着金黄黄的玉米棒子啃……啃秋抒发的,实际上是一种丰收的喜悦。

秋社习俗。秋社原是秋季祭祀土地神的日子,始于汉代,后世将秋社定在立秋后第五个戊日。此时收获已毕,官府与民间皆于此日祭神答谢。宋时秋社有食糕、饮酒、妇女归宁之俗。在一些地方,至今仍流传有“做社”、“敬社神”、“煮社粥”的说法。

秋忙会习俗。秋忙会是为了迎接秋忙而做准备的经营贸易大会。其目的是为了交流生产工具,变卖牲口,交换粮食以及生活用品等。其规模和夏忙会一样,设有骡马市、粮食市、农具生产市、布匹、京广杂货市等。过会期间还有戏剧演出、跑马、耍猴等文艺节目助兴。

立秋时节养生(冬病夏治)

在秋季养生中,《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指出:“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逆其根则伐其本,坏其真矣。”此乃古人对四时调摄之宗旨,告诫人们,顺应四时养生要知道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自然规律。俗话说:“一夏无病三分虚”。立秋之后,虽然早晚会较凉爽些,但“秋老虎”肆虐,往往使人极易产生倦怠、乏力之感。根据中医“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原则,可根据需要适当进补。

立秋之后,在饮食方面应该特别注意定时定量、润燥强体,应吃些生津养阴、滋润多汁的食品,少吃辛辣、煎炸食品。同时,中医认为,肺与秋气的关系十分密切,因此应多吃有润肺作用的食品,例如百合、莲子、山药、藕、平菇、西红柿等。( 四川传统文化网 )

来源: 人民日报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