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孩子进入到“Trouble Two”,俗称麻烦的2岁,意味着孩子已经有了自主意识,有了自我的概念,开始尝试分离我和外界的初步界限,开始有了想要表达自我意见的需求,开始尝试不断扩大自我掌控的范围,并从尝试中获得power。
这是孩子成长过程的必经过程,也就是我们大家说的“第一个叛逆期”。
这个时期其实是孩子自我掌控力发展的初步阶段,也是社交能力建立的初步阶段,也是从单纯吃饱、坐着看世界的角度过渡到可自主探索、可“把握”事物的阶段。
家长不要只看到这个阶段孩子外显表现出的不配合,其实把握好这个阶段,会让孩子建立起很多良好的心理基础和行为习惯。
这个阶段,孩子会有哪些方面的发展和变化?
- “不要”特别多的自我意识敏感期。
这时候宝贝开始学会区分“我、你、我的、你的”的概念,开始明白自我与外界的关系就代表着宝贝有了自我意识,表现出来的就是孩子开始常常说“我的”、“不要”这样的字眼,孩子开始使用拒绝的语言和行为,来表达自我意识,体验自我掌控的力量感。
这时候,我们要明白,孩子常常说的“不要”,有时候不是真的“不要”,而是强调自我掌控,在试探家长的一种表现,是“自我意识”在作祟。
“不要”特别多的自我意识敏感期
- “模仿”特别多的动作敏感期。
2岁的孩子已经学会走路,习惯了站立的角度观察世界,通过翻身、爬行、站立、行走、跑跳,孩子的大肌肉动作已经基本协调,也正好是因为孩子对自己身体的掌控度高了,这时候很多家长感受到的是孩子活泼好动,停不下来。其实这时候是孩子在锻炼自己的肌肉,从大动作像精细动作发展的敏感期,协调手眼腿等动作,使得左右脑得到更充分的锻炼,智力飞速发展。
这时候还有一些孩子会表现出经常“模仿”的习惯来,例如,经常模仿同性别的成年人的某些动作,刮胡子、打电话、照镜子等等;还有些孩子模仿力特别强,不止一次地听很多爷爷奶奶夸奖孙子孙女,带TA去一次就学会广场舞的动作。
这些都是动作敏感期的表现。
“模仿”特别多的动作敏感期
- “惊喜”特别多的语言敏感期。
终于,宝贝从咿咿呀呀的外星语开始表达出正确的语言了。研究者们发现,婴儿的语言学习能力是非常强的,成年人无法很快学会一门语言,但是幼儿却可以很容易的学会母语,而在多语言的家庭,孩子也可以轻松切换。
这时候,小孩子表现出来的就是,喜欢听和看大人讲话,并且不断重复着每天接触到的新鲜词语,他们能够理解独立的词语和语境,并且能够不断地组合搭配使用这些词语。他们这时候爱听大人讲故事、念韵律的儿歌,这段时间,宝贝总是爱说话,和所有的玩具说话、自言自语,此时,家长每天都会从孩子的语言中收获“惊喜”的表现。
这些表现代表着,孩子进入了语言敏感期。
“惊喜”特别多的语言敏感期
- “坚持”特别多的秩序敏感期。
有些家长会发现2岁多的宝宝性格有变化,常常固执而坚持,还会无缘无故发脾气、因为一件小事情而哭闹。那是因为,孩子进入了秩序敏感期。
仔细观察,宝贝的坚持是有他自己的规律的。比如,玩具必须按照某种颜色或者形状规律摆放,吃饭的时候餐具的摆放也要按照固定的规律,看书或者玩玩具的顺序是固定的,睡觉的程序也是要爸爸讲故事然后妈妈抱……
那是因为,这个时期和谐、秩序和规律会让他感受到愉悦和安全,而他坚持的顺序或者内心的规律被打破,他就感受到焦虑、恐惧或者不安,外在表现就是哭闹或者发脾气,直到错误的顺序或者规律被纠正。
“坚持”特别多的秩序敏感期
- “发现”特别多的细微观察敏感期。
我听过一个妈妈讲:儿子2岁时,每当她扫地拖地的时候,总是站在一边,然后对她说,妈妈这里还有一根头发,妈妈,这里还有一个纸片,这里还没有扫……
这时候,孩子会看到身边事物的每一个细微变化,会看到昨天开了一半的花,会看到花园刚种的树,会看到奶奶的新手绢,这些都是孩子细微观察敏感期的特性,大人常常忽略周围环境的细微变化,但是此时的孩子就像一个上了马达的福尔摩斯,不断观察和“发现”周围的每一处变化。
“发现”特别多的细微观察敏感期
- “抱抱”特别多的安全感建立期。
0-3岁是孩子建立安全感的关键时期,1岁之后孩子有了自我意识之后,表现得更为突出,而孩子的自我意识通常是和妈妈(主要抚养人)紧密联系的。
通常这时候,孩子会有更多难缠的表现,比如黏在妈妈身后,即使是妈妈去洗澡和上厕所,也站在门外等待;比如妈妈上班或者暂时离开,会用撒泼打滚、哭闹的形式企图挽留;只要妈妈在身边,拒绝妈妈之外的人抱等等。
这种依赖妈妈的表现,是孩子不断克服自己的分离焦虑,建立强大安全感的内在需要的外显行为。
“抱抱”特别多的安全感建立期
面对这个时期的叛逆,家长如何应对呢?面对小孩子的逆反期,家长一定不要用硬碰硬的方式来强制孩子改变,这个时期虽然孩子的力量无法对抗成人,如果采取强制措施,不仅会加重孩子逆反的情绪,而且会导致孩子表里不一的行为表现,还可能会随着孩子长大、自我力量的增加,逆反情绪不断积累,到达青春期一次性爆发!
面对这个时期的叛逆,一要理解,二要变通。如何成功变通呢?其实很简单,6个小策略,帮助大家轻松应对:
- 换个新说法
当孩子说不要时,不要用说教或者强硬的手段,可以尝试更换一种新的说法或者做法,让孩子配合。
例如,想要孩子坐到椅子上好好吃饭,不要乱走动。强制的让孩子坐下吃饭,可能会让孩子直接离开餐厅,这时候可以说:妈妈一群小绵羊,宝宝一群小绵羊,看看谁的先到家?吃一口对孩子说,我的一只小绵羊已经进洞了,你的呢?
换了一种有趣的说法,孩子会对新奇的事物充满兴趣,这时候就会坐下来,和妈妈一起快乐的吃饭。
- 任务变游戏
从上面的那个例子继续说,类似每天都进行的事情,比如洗澡、上厕所、吃饭,都可以变成游戏的形式,我身边一个妈妈采用这个策略,让孩子爱上了洗澡。
准备几个小小的塑料鱼或者玩具,每当洗澡的时候,就准备一个放在宝贝的水壶里,然后当孩子坐进澡盆开始洗澡的时候,就把玩具水壶拿给宝宝,让她在澡盆里放生or拯救。
当宝贝将游戏的愉悦与洗澡建立了正向的联系后,每次提到洗澡,宝贝的内心感受就是愉悦的,孩子当然就不会拒绝洗澡了。
如果有更多的,更细的问题,可以在评论区回复或者私信我,更多的亲子游戏帮助你引导孩子。
- 选择引导法
有时候,当你提出要求时,这个时期的孩子常规就是说“不要”。而在这时候孩子说的不要,有时候并不是真的不要,而是自我意识作祟,脱口而出的“不要”。
所以,这时候,你也可以用选择法来引导孩子做事情。不要说要求,而用让孩子选择的方式来进行沟通。例如,如果你要孩子睡午觉,不要说:吃完饭以后宝宝该去睡觉了。试着说:睡午觉的时候,想要听故事还是听歌?
有个小技巧提示大家,把希望孩子做的选择项,放在后一个内容,会更有效。
- 反着说要求
这个策略最直接,简单说就是,当你希望孩子往西的时候,就向孩子提出往东走的要求,这时期的孩子,通常会如愿的选择“向西”。
这个策略正是因为简单,所以家长不要用太多,使用太多会被聪明的孩子识破。
- 抓大放小法
当孩子情绪较为激烈的时候,家长可以采取抓大放小的策略转换孩子的注意力,达到引导孩子的目的。
简单来说就是,在孩子一直说不的情况下,可以给出一些小的、无关紧要的事情,给孩子说“不”的选择,并且说到做到,让孩子将强烈的对抗情绪集中在一些小的事情上,情绪稳定后孩子的对抗情绪降低,然后就可以采用选择引导法,让孩子完成要做的事情。
- 冷静沉默法
当孩子情绪过于激烈,或者一直都抗拒父母的建议时,此时家长可以选择沉默离开,暂时忽略掉孩子,无论他做任何表现,都不要关注他,让他自己觉得对抗行为并没有任何效果,感受到无趣,然后就会放弃掉不恰当行为。
最典型的就是,有些孩子提出的要求被家长拒绝后,躺在地上打滚哭闹时,如果在家里,家长可以采取这个办法,所有人都忽略孩子的行为,如常的做自己的事情,甚至都离开孩子哭闹的房间,孩子哭闹个几分钟发现没有人理睬,很快就会停止哭闹自己爬起来,经历过几次这样的失败,孩子就不会再用躺在地上哭闹的方式向家长示威了。
教育孩子需要知识更需要智慧,关注@孩子放学后,持续回答孩子的教育问题,给你“对付”熊孩子的方法,我们大家一起智慧做父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