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影友问及最多的问题应该算这个:

拍这张照片时您用了多大的光圈和快门?

相机测光原理和使用方法 关于测光一(1)

新都桥的光影(2002年秋,Kodak100VS反转片)

这一类问题其实总是难得直接回答,并非本人故若高深,也绝非卖弄玄机,更不是这光圈值那快门值不重要。的确是本人对每次拍摄的近千张照片无法、也不愿意逐一牢记。

应该说,光圈快门对某一特定的照片是有重大意义的,而搁置到其他画面的景象时其实际意义并不大!因为即使在同一地点、同一构图,在不同时刻的光线是很难一模一样的,也就使得曝光的光圈快门组合有不一样的选择。

其实,关键所在还是在于测光!

测光,顾名思义,就是测量被摄对象的光亮强度。更准确一点说,相机的测光就是测量拍摄特定画面下使相机感光材料能还原正确影调的强度,然后以光圈快门的组合方式告诉拍摄者。

我们知道,一个画面中有很强的光亮的景物,也有较暗的区域,那么,使感光材料产生正常影调,需要多大的光的强度呢?

如果现在数码相机就在您的手上,不妨按以下内容步骤做个实验。

第一步:首先将您的数码相机的拍摄模式设置为除了手动(M)以外的任何一种自动曝光模式(P、Av、Tv、Auto等),将拍摄画质设为黑白照片(其实彩色也可以,这里只是为了便于直观比较);

第二步:准备白色、黑色、红色、绿色、蓝色等数张单色纸板,或找到不同深浅颜色的较大面积的墙面替代;

第三步:先拿全白的纸板,用照相机对着纸板将画面完完全全充满白纸板,按下快门拍摄一张“全白”的照片;然后将白纸板换为黑色纸板,以相同的方法拍摄一张“全黑”的照片;

第四步:将这两张照片调入电脑,用图片浏览器观看刚才这两张照片;

看到照片您会迷惑了:这两张“全白”和“全黑”的照片都成了灰色的了,而且灰的深度也是一样的!

难道相机出问题了?还是测光出了问题?解决这个困惑之前,还是让我们继续把实验做完。

第五步:以上述同样方式分别对红色、绿色、蓝色等纸板也各拍一张黑白模式的照片,并调入电脑打开图像浏览。

我们更惊讶了,无论是什么颜色的纸板,相机都把他们还原成为一样的“灰色”(见下图)——实际上这个灰调的深浅是一个中灰调(如果调入Photoshop软件里,用吸管点击图片,你会发现这些照片的灰度值都是128)。

相机测光原理和使用方法 关于测光一(2)

不同的颜色不同深浅的画面全部还原为中灰

也就是说

相机把任何一个亮度都看成灰调作为它曝光还原的基准!!!

为什么是灰调,而不是白或者黑,或是其他的灰。这个问题去问生产相机的厂家吧,我也挺烦他们这样设计相机的测光系统的——拍起来还真累!

有人会疑虑,相机明明是拍出了不同影调的景物,并不是一张全灰的相片!

的确,当画面有不同光强的景物(不同的颜色会呈现出不同的光强)时,相机将把这些不同的光强做一个平均值,然后把这个平均值“看”成中灰调作为曝光量的依据:画面中实际光强比这个平均值高的景物,则会得到更多的曝光,即呈现出更亮一些的影调;反之,比平均值低的景物曝光就少了一些,则显得更暗一些,从而得到了一张不同深浅影调的照片。(这种以平均值作为测光的方式就称作平均测光模式;其他的测光模式只是对这个平均值采用了不同的加权方法和计算公式而已)。

那么,上述实验中,如何将白色拍成白,把黑色拍成黑呢?

由于相机把白色看成了灰,使得实际的白色曝光不足,因此需要增加一定的曝光量。在上面拍摄实验环境不变的情况下,将相机的曝光补偿值增加2档左右,再重新拍摄一张白色纸板的相片,这时您会发现白色纸板被“如实”地拍成了白色——而不再灰了。

相机测光原理和使用方法 关于测光一(3)

左图:电子屏的曝光补偿设置;右图:拨盘式曝光补偿设置

同理,将曝光补偿值减少2档左右,拍摄黑色纸板时,黑色纸板被“如实”地拍成了黑色,也不再灰了。

在实际拍摄过程中,我们就需要根据实际景物的亮度情况(一般是指整个画面的综合光强)与中灰作为比较判别,然后进行适当的曝光补偿。

如果画面亮度“综合”起来比中灰亮,则需要增加曝光量使得照片影调比中灰还原获得更多一些的受光量,从而影像比中灰更“亮”;反之,如果所拍摄的画面“综合”起来的亮度比中灰暗,则需要减少曝光量,从而获得比中灰更暗的影调。

相机测光原理和使用方法 关于测光一(4)

相机测光的默认曝光组合

相机测光原理和使用方法 关于测光一(5)

在相机测光的曝光组合下减两档曝光量

这,就是摄影中常被人俗称熟记的曝光秘诀——白加黑减!

(原稿写于2008年11月28日 武汉天河机场候机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