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家的资料:极客数学帮今天来给大家讲讲有关于数学界的诺贝尔奖——菲尔兹数学奖与他的获奖者们。赶快来看看吧。

数学界的诺贝尔奖是什么奖(盘点数学界的诺贝尔奖)(1)

菲尔兹奖(Fields Medal,全名:The International Medals for Outstanding Discoveries in Mathematics),是一个在国际数学联盟(IMU)的国际数学家大会(ICM)上颁发的奖项。它每四年颁奖一次,颁给二至四名有卓越贡献的年轻数学家。得奖者须在该年元旦前未满四十岁。菲尔兹奖是据加拿大数学家约翰·查尔斯·菲尔兹的要求设立的,被视为数学界的诺贝尔奖(诺贝尔奖未设数学奖)。第一位获得菲尔兹奖的华人数学家是丘成桐。

数学界的诺贝尔奖是什么奖(盘点数学界的诺贝尔奖)(2)

菲尔兹奖是以已故的加拿大数学家约翰·查尔斯·菲尔兹(John Charles Fields)命名的。

菲尔兹强烈地主张数学发展应是国际性的,他对于数学国际交流的重要性,对于促进北美洲数学的发展都抱有独特的见解并满腔热情地作出了很大的贡献。

为了使北美洲数学迅速发展并赶上欧洲,是他第一个在加拿大推进研究生教育,也是他全力筹备并主持了1924年在多伦多召开的国际数学家大会(这是在欧洲之外召开的第一次国际数学家大会)。

正是这次大会使他过分劳累,从此健康状况再也没有好转,但这次大会对于促进北美的数学发展和数学家之间的国际交流,确实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当他得知这次大会的经费有结余时,他就萌发了把它作为基金设立一个国际数学奖的念头。他为此积极奔走于欧美各国谋求广泛支持,并打算于1932年在苏黎世召开的第九次国际数学家大会上亲自提出建议。

但不幸的是未等到大会开幕他就去世了。菲尔兹在去世前立下了遗嘱,把自己留下的遗产加到上述剩余经费中,由多伦多大学数学系转交给第九次国际数学家大会,大会立即接受了这一建议。

菲尔兹本来要求奖金不要以个人、国家或机构来命名,而用“国际奖金”的名义。但是,参加国际数学家大会的数学家们为了赞许和缅怀菲尔兹的远见卓识、组织才能和他为促进数学事业的国际交流所表现出的无私奉献的伟大精神,一致同意将该奖命名为菲尔兹奖。

数学界的诺贝尔奖是什么奖(盘点数学界的诺贝尔奖)(3)

首届菲尔兹数学奖的是拉尔斯·阿尔福斯和杰西·道格拉斯。

拉斯·瓦莱里安·阿尔福斯(Lars Valerian Ahlfors,1907年4月18日-1996年10月11日),芬兰数学家,在黎曼曲面领域有突出贡献。其编写的教材《Complex Analysis》堪称以几何观念看待复分析的经典之作。他于1936年获菲尔兹奖,1981年获沃尔夫数学奖。

数学界的诺贝尔奖是什么奖(盘点数学界的诺贝尔奖)(4)

杰西·道格拉斯(Jesse Douglas,1897年7月3日-1965年9月7日),美国数学家,生于纽约,1920年至1924年就读于哥伦比亚大学。

他是1936年首届菲尔兹奖两位得主之一,以嘉许他在1930年解决了普拉托问题。

普拉托问题是问给定一个边界,是否存在极小曲面以此为边界。这是属于变分法的问题,又称为肥皂泡问题,1760年由拉格朗日提出。道格拉斯又在变分法逆问题有突出贡献。美国数学学会1943年授予他博歇纪念奖。

华裔获奖者

数学界的诺贝尔奖是什么奖(盘点数学界的诺贝尔奖)(5)

丘成桐

丘成桐(Shing-Tung Yau),原籍广东省蕉岭县,1949年出生于广东汕头,同年随父母移居香港,美籍华人,哈佛大学终身教授,国际知名数学家。现任香港中文大学博文讲座教授兼数学科学研究所所长、清华大学丘成桐数学科学中心主任。

1969年毕业于香港中文大学崇基学院数学系,1971年获得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数学博士(师从陈省身) ;1993年被选为美国科学院院士,1994年成为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和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

丘成桐证明了卡拉比猜想,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卡拉比-丘流形,是物理学中弦理论的基本概念,对微分几何和数学物理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丘成桐囊括了菲尔兹奖(1982)、克拉福德奖(1994)、沃尔夫奖(2010)等奖项。特别是在1982年度荣获最高数学奖菲尔兹奖,是第一位获得这项被称为“数学界的诺贝尔奖”的华人,也是继陈省身后第二位获得沃尔夫数学奖的华人。

丘成桐的研究工作深刻又广泛,涉及微分几何的各个方面,成果累累。1981年,他32岁时,获得了美国数学会的维布伦(Veblen)奖——这是世界微分几何界的最高奖项之一;1982年,他被授予菲尔兹(Fields)奖章——这是世界数学界的最高荣誉;1989年,美国数学会在洛杉矶举行微分几何大会,丘成桐作为世界微分几何的新一代领导人出任大会主席。

数学界的诺贝尔奖是什么奖(盘点数学界的诺贝尔奖)(6)

陶哲轩

陶哲轩,男,1975年7月17日出生于澳大利亚阿德莱德,华裔数学家,任教于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数学系。陶哲轩是赢得菲尔兹奖的第一位澳大利亚人,也是继1982年丘成桐之后获此殊荣的第二位华人。

陶哲轩是澳大利亚唯一荣获数学最高荣誉“菲尔兹奖”的澳籍华人数学教授,也是继丘成桐之后获此殊荣的第二位华人。是调和分析、偏微分方程、组合数学、解析数论等重要数学研究领域里的重要数学家,被誉为“数学界莫扎特”。

学术成就在陶哲轩的研究生涯里,他被数学界公认为是调和分析、偏微分方程、组合数学、解析数论、算术数论等接近10个重要数学研究领域里的大师级年轻高手,这些方向都是数学发展中极热的生长点。

此外,他的研究领域还涉及工科,在照相机的压缩传感原理(调和分析在实际中的应用)方面获得了突破性成果。陶哲轩另一项著名的成果是与本·格林合作用质数级数解决了一个由欧几里得提出的与“孪生质数”相关的猜想:一些质数数列间等差,如3、7、11之间,均差4;而数列中下一个数15则不是质数。

这个已经有2300年历史的数学悬案,强烈吸引了他的兴趣,他与同伴甚至证明了即使在无穷大的质数数列中,也能找到这样的等差数列段,这个发现被命名为“格林—陶定理”。

以上就是极客数学帮整理的有关于数学家的资料:盘点数学界的诺贝尔奖——菲尔兹奖获得者的全部内容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