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不变的经典语录(坚持把一件事做到极致)(1)

导读:根植于传统文化的沃土,在千年文脉中探索、寻找创作的灵感源泉,《经典咏流传》还有太多的文化瑰宝值得去歌颂,还有太多的伟大故事值得去挖掘。

文 | 三木

首播单期全网累计收获48个热搜热榜;节目片段二次发酵,央视新闻公众号发布文章《她和孩子们最后的合唱,听哭了!》两小时阅读量10万 ;天地合奏刷屏、诗画舞台惊艳,经典传唱人在锦绣山河与人间烟火中传唱经典……从第一季到第五季,《经典咏流传》吸引了大批年轻观众关注,实现口碑与收视双丰收的同时,更在不断创新升级中推动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近日,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文艺节目中心重点打造的大型文化音乐节目《经典咏流传·大美中华》正式收官。整季节目全网视频播放量突破10亿次,创作出的《大美中华》《天问》《忆黄山》等多首爆款曲目登上歌曲热榜。

千古不变的经典语录(坚持把一件事做到极致)(2)

经典,真的可以从广为流传到广泛流行。

在文艺表达愈加丰富和多元的今天,《经典咏流传》自身强大的原创生命力从何而来?“和诗以歌”的节目形式又是怎样给文化传播以更加切实可感的历史温度?这档中国唯一一档坚持了五年的原创音乐节目早已作出了自己的回答。

汇聚千年文脉,

让传统与时代“笔墨互为”

在《经典咏流传·大美中华》里,节目为我们展示的中华之美是多元而非单一的:不止于描绘目之所及的自然山河之美,更重要的是在文化与历史的滋养中,勾勒出深刻的人文之美。

千古不变的经典语录(坚持把一件事做到极致)(3)

郭采洁与马头琴艺术家齐·宝力高的一曲《家香》,是将浓郁的草原风情淋漓尽致地展现在观众面前的自然之美;金海心融合非遗技艺口技演唱的《鸟鸣涧》,在视、听、嗅觉的通感中再现的是“空山鸟鸣”的生活之美;白举纲与箜篌演奏家鲁璐共同演绎的《李凭箜篌引》,更是让神秘的箜篌古乐穿透时光,传递出中华文化的无穷力量……从历史文明到人民情怀,从歌颂美好生活到传承“中华美学”的精神旗帜,通过不同维度、不同层面打开中华文化对“美”的诠释,这一季的《经典咏流传》让千百年来从诗意中孕育、生发的“美”绽放在新时代的舞台之上。

千古不变的经典语录(坚持把一件事做到极致)(4)

“作为一档文化类节目,《经典咏流传》一直秉承着让优秀传统文化与时代‘笔墨互为’的观点。”在节目制片人田梅看来,“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所谓为时为事者,就是要发时代之先声,在时代发展中有所作为。“我们每一季都在不断地根据当下的时代背景和社会热点选取主题方向和立意突破点,探索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回看五季节目,不难看到《经典咏流传》在坚持“和诗以歌”这一首创模式的前提下,推陈出新与回应时代的脚步从未停止。第一季中,它以“和诗以歌”的全新模式,让诗与歌通过温润人心的方式弘扬传统文化、传递主流价值;第二季立意升级,进一步提炼、展示优秀传统文化中具有当代价值、世界意义的文化;到了第三季,节目又在前两季的基础上进一步强调“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第四季则围绕“建党百年”的时代背景,传唱华夏文明中具有民族精神和英雄情怀的岁月经典,向英雄致敬。

千古不变的经典语录(坚持把一件事做到极致)(5)

而在第五季中,节目延续更精准、更聚焦的主题化方式,用诗词和音乐勾勒一幅祖国山河的大美画卷。

无论是张杰以一曲《天问》在层层深入的叩问中,唱出中国人自古至今保持着对世界的好奇和探索未知的勇气;还是邓小岚与马兰花儿童声合唱团的孩子们共吟一曲《春夜洛城闻笛》,用爱和音乐为孩子们筑起通往梦想的道路,向世界展现新时代中国少年儿童的生动面貌。当传统文化以崭新的方式解读贯通古今的生命美学,每一首经典诗篇便都成为闪烁在文明长河里的璀璨星光。

千古不变的经典语录(坚持把一件事做到极致)(6)

可见,这一季的“大美中华”不仅仅是一个主题,更是千百年来中华儿女共同凝铸的梦,这个梦在历史的流淌和文明的书写中从未褪色。《经典咏流传》汇聚千年历史文脉,更加深入挖掘经典作品背后的历史文化,让中国人独有的浪漫通过诗词歌赋拥有了贯通宇宙的大气之美,也承担着新时代赋予的新使命,让这些古老的艺术、文字通过“和诗以歌”的方式焕发出新的生机与力量,成为串联各个时代的文化记忆。

科技与文艺交融,

经典的更是时尚的

每期呈现5至6个作品,从先秦、魏晋,到唐宋、明清,再到近现代的革命诗歌,五季节目以来已经累计创作了近300首诗词歌曲,节目音乐总监刘卓在一首又一首充满挑战的音乐创作中更加深刻地体会到这档节目的内涵和目标追求,“节目不是在展示品鉴一件件古董,而是要让经典通过今人的创造活起来,流行起来。”

一方面,节目不断探索古诗词与现代流行音乐的自然融合,将其改编成能够被大众所接受、所乐于传播的流行音乐。以第四季谭咏麟演唱的《定风波》为例,面对苏轼这一“经典”舞台上的“常客”,团队在改编创作中融入了飞扬的电吉他、节奏感明朗的打击乐,清朗、曼妙的木吉他与弦乐,以及一段摩托车引擎的轰鸣声。这种极具现代感的改编搭配粤语演唱的首次尝试,在节目播出后获得一致好评。

千古不变的经典语录(坚持把一件事做到极致)(7)

此外,节目对古今文化、中西文化的交流和碰撞也创造出一系列让人惊喜的音乐作品。例如神舟十三号凯旋前夕,航天员王亚平在中国空间站与演播室里的经典传唱人何雨晴实现了真正的“宇宙级传唱”,让古老的乐器和古老的诗词插上流行音乐的翅膀,也让千年前“梦天”的诗意想象照进现实。“诗词、民乐都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璀璨明珠,当它们与代表着国家最新科技成就的航天相遇,就碰撞出了独特而美丽的火花。”

千古不变的经典语录(坚持把一件事做到极致)(8)

另一方面,作为唯一囊括星光、白玉兰、亚广联三项大奖的电视综艺节目,《经典咏流传》在推陈出新的道路上,擅长发掘新技术、新表达。本季就是以“思想 艺术 技术”创新融合的新思路,把传统文化的内核与各种新技术要素结合在一起,在“诗、歌、人、景”四者合一的呈现中描摹大美中华的时代气象。

阿云嘎、许嵩隔空联动演绎的《上阳台帖》借助XR技术,让整首歌在视觉效果上将厚重的东方文化底蕴与瑰丽的超现实风格合为一体,“置身”于李白唯一传世书法真迹的演绎为观众带来沉浸感十足、科技与文艺交融的文化盛宴和视觉盛宴。网友纷纷表示,“整个舞台高级地展现了李白的作品特点”;“走进经典,走进古人的世界,央视审美就是不一样,舞台美轮美奂”;“这样的舞台确实让人特别动心”……

千古不变的经典语录(坚持把一件事做到极致)(9)

节目大胆地构想,以山河、画卷、古迹等为舞台,将创意音舞诗画展现出令人惊艳的视听效果,让诗词中的宏伟想象具化为真实场景,进而转变成让人惊艳的梦幻世界。所以,《经典咏流传》看似一直是在“传承”,其实它始终在不断“创新”,节目用兼具时代性和时尚性的表达,对过去的文化样态做了全新的包装,致力于为观众呈现出一个生动具象、可知可感的“大美中华”。

用经典叩开观众心门,

让传统文化“正时兴”

从《少年中国说》到《昨夜书》,再到如今的《天问》《上阳台帖》《忆黄山》,五季《经典咏流传》,许嵩以五首作品将自己的名字牢牢刻在节目之中,“能使更多的诗词用音乐的方式实现‘咏流传’,是很有意义的事情。”

千古不变的经典语录(坚持把一件事做到极致)(10)

数据显示,截至《经典咏流传·大美中华》第十一期播后(7月11日),主话题#经典咏流传#阅读量已经达到76.6亿,主话题阅读量增长超14亿,微博端全季话题阅读总量近50亿,全网收获热搜热榜超过330个,全网播放量超10亿次。较高的话题让节目成为热搜“常客”的同时,多平台与多形式的内容也让年轻人成为节目的主要收视群体。

而《经典咏流传》之所以能够经久不衰,除了诗歌本身的历史、美学价值,其蕴含的人文底蕴、精神内涵,以及对文化节目的引领作用也值得深究。每一首歌曲背后,不仅承载着那个时代的历史故事和诗人的情感表达,同样也承载着创作者的个性化解读,以及为每一位传唱人量身打造的现代化音乐表达。当歌曲呈现在大众面前时,受众融入自身的感受和经历,获得不同的情感体验,并在诗词与音乐中找到激励自己前行的精神力量。

千古不变的经典语录(坚持把一件事做到极致)(11)

比如这一季杨千嬅演唱的《大林寺桃花》,诗词简单直白,但耐人寻味、余韵悠长。“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描绘的是白居易在低谷时期的一种人生思考。在杨千嬅深情的歌声诠释下,“草木动情,浩瀚天地,有心”则让我们追寻的春意与理想跃然心上。

千古不变的经典语录(坚持把一件事做到极致)(12)

可以说,《经典咏流传·大美中华》再一次用高品质内容与创新性实践证明了“经典”之于当代精神文明的生命力与影响力,不仅将古典诗词中的“中国式的浪漫”写入人心,实现传统文化研究与当代文化创造、创新的有机融合,激发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代的活力,也通过一首首原创歌曲的传播与流行打开“大美中华”这幅传奇的画卷,让传统文化温润人心。

挖掘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经典咏流传》对传统文化的守望与注视在年轻观众中得到回响,并给我们示范了传统文化何以“正时兴”的一种态度,那就是“在价值引领中创新传播,在创新传播中彰显文化自信”,只有当传统文化重新回归民众,进入寻常生活,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才能真正生生不息,发挥提高国民精神文化素养、推动中华文化创新发展的作用;才能展现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让经典始终焕发出时代的光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