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军网

有史以来,军事活动就是人类活动一个十分重要的部分。我们国家璀璨的文化宝库中,自然也留下了许多军事活动的足迹。朋友,想想那些年我们一起背过的古诗文,你还记得“云集而响应,赢粮而景从”反抗暴秦的老百姓么?还有“出师未捷身先死”的诸葛孔明,是否让你泪满襟了呢?那年吟诵着“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的刘邦,又是何等的意气风发呢?

朋友,不知您是否注意到作为这些古诗文载体的汉字中,也有许多兵器留下的足迹。接下来,我们就一起重新认识下这些汉字吧。

戟:折戟沉沙铁未销,吕布曾一箭射中它的小枝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看到杜牧的这首《赤壁》,是不是瞬间想到了那些年与“阅读与背诵全文”相伴的时光。杜牧用“折戟沉沙”这一意象来慨叹时光匆匆、物是人非,不知他诗意到此有没有想起吕布与戟的一个很有趣的故事。

青铜剑素剑上刻文字 这些汉字背后都有一种兵器(1)

戟上的横刃也被称作“枝”,而“小枝”是指与枝方向相反的另一端。您可别觉得小枝不起眼,这个故事里小枝可是主角呢。那是公元196年,刘备被袁术的三万人马围困于小沛,吕布率一千二百人马前来营救。按照先礼后兵的原则,吕布设宴招待纪灵。席间,他令一门卫举戟立在营门正中,对众人说道:各位看我的,若我一箭射中戟的小枝,各位就解除包围;若不中,则战场上一决雌雄。众目睽睽之下,吕奉先引弓正中小枝。纪灵等人也被其高超的武艺折服,连叹“将军天威也”,欢饮一日后引兵而去。这段故事后来也被改编成京剧《辕门射戟》,您若有空,不妨一观。

青铜剑素剑上刻文字 这些汉字背后都有一种兵器(2)

剑:干将、莫邪为楚王作剑,三年乃成

若要说古代兵器中最能激起男儿侠客情、女子迷妹心的兵器,那就非剑莫属了。那些年我们看过的古龙、金庸小说中,有多少仗剑走天涯的大侠啊。从春秋战国至近代,剑一直备受人们的喜爱。作为兵器,它砍削灵活,可以“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同时,它还可以是权力的象征,多少人曾幻想过手执尚方宝剑调动千军万马的赫赫威风。

即使单单从早期“剑”字的写法来看,它也是十分独特的。那时表兵器的文字,大多是不显示该种兵器制作材料的独体象形字,它却是以“金”为义符的形声字或会意字,可见古人十分重视由金属材料制作的剑。这样的重视心理在文物中也有体现,根据对春秋时期一些铜剑的化验,人们发现它们刃部的含锡量很高,可以使其坚硬而锋利;中脊含锡量很低,有的还加入较多的铅,使其坚韧而不易折断。正因制作的材料如此讲究,工艺如此高超,湖北江陵出土的勾践剑才能历经两千五百年岁月磨洗,依然寒光逼人,锋利无比。

青铜剑素剑上刻文字 这些汉字背后都有一种兵器(3)

说到剑,很多朋友又会想起干将和莫邪为楚王作剑,三年乃成;还有的朋友会想起那年垓下,四面楚歌里拔剑自刎的虞姬。有关剑的传说典故,真可谓俯拾即是。人们对剑的喜爱也早已深入骨髓,就连闺阁裙钗亦有喜欢舞剑者。正如杜甫诗云“昔有佳人公孙氏,一舞剑器动四方。观者如山色沮丧,天地为之久低昂。霍如羿射九日落,矫如群帝骖龙翔。来如雷霆收震怒,罢如江海凝清光。”这该是怎样绝伦的一支剑舞,也就只有翩若惊鸿、婉若游龙的洛神可与之相较了吧。

殳:伯也执殳,为王前驱

伯兮朅兮,邦之桀兮。伯也执殳,为王前驱。

自伯之东,首如飞蓬。岂无膏沐?谁适为容!

其雨其雨,杲杲出日。愿言思伯,甘心首疾。

焉得谖草?言树之背。愿言思伯。使我心痗。

这首《伯兮》是《诗经》里面《国风》中的一首古诗。“伯也执殳,为王前驱”,思妇想到丈夫执殳为王征战的英武身姿,该是多么的骄傲。这女子也真是一位深明大义的“军嫂”啊。

青铜剑素剑上刻文字 这些汉字背后都有一种兵器(4)

我们更熟悉的《过秦论》中说,秦始皇“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这其中的敲扑,就是指殳一类的兵器。殳是秦人惯用的武器,从出土的实物来看,有的竟长达三米以上。您可以想象一下,秦军横扫天下,长殳林立的场面该是多么煊赫。

戚:刑天舞干戚,猛志故常在

青铜剑素剑上刻文字 这些汉字背后都有一种兵器(5)

看到“戚”字,是不是第一时间就想到了咱们的民族英雄戚继光,或者是叔婶姑舅这些亲戚呢。然而《说文》又曰:“戚,戉也。”戚字表示的也属于斧钺类的兵器啦。

青铜剑素剑上刻文字 这些汉字背后都有一种兵器(6)

看看“戚”字的甲骨文写法,是不是就很形象了呢。说到这个“戚”字,还有一段典故呢。《山海经·海外西经》里就有这样的记载:“刑天与帝至此争神,帝断其首。乃以乳为目,以脐为口,操干戚以舞。”一个被砍掉脑袋的人,手中仍然挥舞着这样一柄两侧有齿牙的大斧,确实够勇猛。

矢:将军深明《春秋》,岂不知庾公之斯追子濯孺子之事乎

爱读《三国演义》的人一定记得这样一个故事——曹操败走华容道,遭逢关羽阻拦之时,操曰:“五关斩将之时,还能记否?大丈夫以信义为重。将军深明《春秋》,岂不知庾公之斯追子濯孺子之事乎?”于是,关羽就将曹操放了。这庾公之斯是谁,他的故事竟有如此大的力量?说到他,就一定要说到我们熟悉的的箭矢了。

这个甲骨文“矢”字的写法,简直就是箭的写真图啊。古箭的设计可是相当科学的,箭的末端束有羽毛等物,可使箭在空中平稳不偏。矢的顶端最初由石、骨、角、贝等制成,后多用金属,杀伤力也是相当之大。于是,也便有了我们前面说到的故事。

青铜剑素剑上刻文字 这些汉字背后都有一种兵器(7)

庾公之斯与子濯孺子各为其主,终相逢于战场上。不巧子濯孺子突然发病无力引弓,心想他这次是必死无疑了。没成想,这庾公之斯是他学生的学生,又素来仁义。庾公之斯实在不忍加害于人,但又碍于君命难违,于是抽出四支箭,在车轮上磕掉箭头,然后射出。箭矢去掉箭头,即便如常射出,又怎能取人性命呢?于是他就做到了忠义两全。曹操于危难中想到此典故也是足够机智了,不知道他会不会隔着时空在心里谢谢那位无意中救他一命的先贤。

青铜剑素剑上刻文字 这些汉字背后都有一种兵器(8)

记得数年前曾与友人探讨学习古汉语、诵读古诗文以及赏鉴博物馆文物之意义。我很赞同梁启超在《史学之界说》中所说的:“历史者,以过去之进化,导未来之进化者也。吾辈食今日文明之福,是为对于古人已得之权利;而继续此文明,增长此文明,孳殖此文明,又对于后人而不可不尽之义务也。”

《左传》中有“国之大事,在祀在戎”的语句,可见当时的青铜器主要用于礼器与兵器。而这些汉字背后的兵器也再一次证明,军事与文化自古以来就是紧密相关的。军事文化,是我国悠久灿烂的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耀眼的明珠。5月18日是国际博物馆日,纪念日虽然只有一天,可是别忘了,博物馆的大门长打开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