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的冬天在吉林:在吉林冬天也会(1)

雾凇(课本内页) 资料图片

【课本里的中国】

我生在吉林,长在吉林,工作在吉林。在我眼里、心里、记忆里,家乡吉林美得多彩多姿。

冬季的吉林漫天飞雪,一片银白,而冬景里一定少不了雾凇。“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每逢雾凇降临,唐代诗人岑参的诗句,就会在吉林市松花江畔化作美得动人心魄的冰雪画卷。

“从当年12月至第二年2月间,松花江上游丰满水库里的水从发电站排出时,水温在4摄氏度左右。这样,松花江流经市区的时候,非但不结冰,而且江面上总是弥漫着阵阵雾气……这蒸腾的雾气,慢慢地,轻轻地,一层又一层地给松针、柳枝镀上了白银。最初像银线,逐渐变成银条,最后十里长堤上全都是银凇雪柳了。”(《雾凇》,苏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雾凇俗称树挂,是在严寒季节里,空气中过于饱和的水汽遇冷凝华而形成的一种自然现象。除了树挂,古往今来,属于雾凇的命名多达几十种,傲霜花、银花、雪柳、琼花……其间饱含着人们对雾凇的关注和喜爱。雾凇为冰封大地、草木凋零的吉林带来了另一番生机。因为雾凇具有空气“清洁器”和负氧离子“发生器”的作用,所以每逢雾凇出现,天空都会格外湛蓝,空气也会格外清新。

如果说冬季的吉林是冰清玉洁的童话世界,那么春夏的吉林就是郁郁葱葱的森林王国。

“你看见街边重重叠叠挺拔苍劲的油松——那是在长春。”(《城市的标识》,北师大版六年级语文下册)课文中的油松就是长春市民口中的黑松,全名“黑皮油松”,是长春广泛种植的树种之一。除了挺拔苍劲的油松,长春的街路上还杨柳扶风,桃树杏树的枝头挂着簇簇花球,矮树墙中丁香的香气藏也藏不住……新中国成立70年来,长春的绿化面积已达180平方公里,树种增至约250种,公园、街角花园如大大小小的翡翠般点缀于城市之中。2017年,长春首个对外开放的屋顶花园正式落成。在4200平方米的空间里,有50余种绿色植物、20余种地被花卉、15个艺术建筑,绿化率超过80%。楼阁一侧正对着长春南湖公园,远远看去,湖水碧绿,游人泛舟湖上。倚栏远眺,半城风貌尽收眼底。

头顶有蓝天白云,脚下是一片黑土。夏有22℃的清凉,冬有玉树琼枝,春有绿草茵茵,秋有麦田金黄……如今吉林全省的森林覆盖率为44.6%,排在全国第11位,2018年地级以上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达到90.3%,一幅秀美的吉林画卷正在徐徐展开。

夏日里的通化市美则美在带着历史气韵的山水间。浑江水流蜿蜒,靖宇山满目葱茏。坐落在浑江东岸靖宇山上的“杨靖宇烈士陵园”松柏参天、红窗碧瓦,将人带入气壮山河的历史回忆之中。

1931年9月18日夜,日军炮轰沈阳北大营,“九一八事变”爆发。几天后,日军占领吉林。次年2月,东北全境沦陷,辽阔富庶的东北转瞬间变成人间地狱。

国家有难,匹夫有责。无数仁人志士奋勇而起,浴血奋战,其中就有在吉林牺牲的抗日名将杨靖宇。

翻开西师大版六年级语文下册,就可以读到《抗日英雄杨靖宇》的感人故事:“1940年2月的一天晚上,杨靖宇带着十几名战士向濛江东边的大森林进发。但此次行动不幸被叛徒告密,他们在离濛江不远的地方被数千名日寇包围了。”在危急关头,杨靖宇毅然把生的可能让给了同志,把死的危险留给了自己,只身一人与敌人周旋了五天五夜,最后陷入重重围困。英勇就义前,“他高呼:‘打倒日本帝国主义!中国共产党万岁!’然后把最后一颗子弹留给了自己……杨靖宇牺牲后,敌人无法理解一个抗联战士为何如此英勇顽强,他们把杨靖宇的遗体进行解剖。打开肠胃,鬼子军官惊呆了:在这个只身与数千名日本兵战斗了五天五夜的抗联司令的肚子里,竟找不到一粒粮食,有的只是未消化的野草、树皮和棉絮……”

山河破碎,激发起无数中华儿女的家国情怀。现代诗人戴望舒就曾在诗中写到杨靖宇牺牲的长白山地区,“我用残损的手掌,摸索这广大的土地:这一角已变成灰烬,那一角只是血和泥……这长白山的雪峰冷到彻骨……”(《我用残损的手掌》,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

一段历史,悲壮激昂,铭刻于心;一种精神,激励世人,辉映未来。正如课文《抗日英雄杨靖宇》中所说,“杨靖宇虽然倒下了,但他那大无畏的革命精神,激励着千百万优秀的中华儿女,走上抗日前线。”1952年,经国家批准决定,在杨靖宇的安葬地——吉林省通化市修建“杨靖宇烈士陵园”。自2008年免费开放以来,杨靖宇烈士陵园年均接待量约40万人次,成为吉林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活动的重要场所。英雄的故事走进越来越多吉林人的心里,化作吉林发展的不竭源泉。

从寒江雪柳的松花江畔到满目葱茏的长白山,从海兰江畔的多彩延边到波光粼粼的查干湖,在吉林省18万平方公里的壮美大地上,吉林各族人民正用脚踏实地的行动绘就全面振兴的美好图景。

(本报记者 任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