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电影《峰爆》的票房突破3亿。这在疫情还未完全平息,观影人数有限的情况下,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

创造这种奇迹的,除电影人精心制作的灾难与救援场景震撼了观众的视听外,还有感染观众内心的基建人故事和铁道兵精神。

峰爆电影演的是哪里的地质构造(是因为灾难场景的震撼)(1)

《峰爆》票房报道

铁道兵精神是由当年铁道兵开创,并由今天中铁建的基建人传承,它与长征精神、抗美援朝精神、抗疫精神等精神一体,汇集起我们中华民族精神。

在物质丰富的今天,当人们因为种种乱象所带来的困惑、因为娱乐至上所导致的精神迷失之时,愈加感到精神与信仰的重要,愈加需要富有正能量的精神营养。

这正是《红海行动》、《战狼2》、《觉醒年代》等影视剧受到青睐的原因,也是促使《峰爆》取得较好票房的人心所向。

峰爆电影演的是哪里的地质构造(是因为灾难场景的震撼)(2)

《峰爆》导演李俊(中)与主演演员

1.《峰爆》拍摄过程是一次铁道兵精神的真诚践行。

《峰爆》的主创人员在谈到这部电影的创作时多次说道:

《峰爆》的剧情来自铁道兵的故事,《峰爆》的主题是弘扬铁道兵精神。

在他们阅读了大量铁道兵资料、参观了铁道兵展览、采访了当年铁道兵和今天的中铁建的人员后,这一思路更加清晰和坚定:

这部电影不为捧红哪个明星,也不为商业目的,而是力求把默默无闻的铁道兵及其传承者推向前台,引起观众的关注与尊敬,从而使铁道兵精神在今天发扬光大。

峰爆电影演的是哪里的地质构造(是因为灾难场景的震撼)(3)

《峰爆》拍摄所用的亚洲最大溶洞

要完成这一目标与重任,就得用铁道兵精神打拼这部电影,就得把铁道兵精神贯穿创作的始终。

为此,他们像当年铁道兵那样爬山涉水,深入湖北恩施湖南古丈贵州荔波里多个溶洞进行实地考察,最终选定位于贵州的亚洲最长溶洞。

这里山高沟深,没有道路,上百人用了20多天修筑了一条简易土路。每次拍摄,演职人员都要步行1个半小时才能抵达,大量器材设备靠人力搬运。

进入溶洞,怪石林立,悬崖陡峭,每行一步都需要猫着腰,运送设备更是难上加难。

峰爆电影演的是哪里的地质构造(是因为灾难场景的震撼)(4)

《峰爆》剧组搭建的隧道

为了体现筑路工程的真实性,剧组花费80天按1:1的比例,搭建了一座长达150米的施工隧道,从地基铺设,地面硬化,再到岩体翻模,都按照真实的隧道标准严格进行。

同时还搭建了工程指挥部、发生塌陷的小镇、地下河、跌落大巴车的的环境等等。

其工程量之大、之难不亚于一个铁路基建工程。

峰爆电影演的是哪里的地质构造(是因为灾难场景的震撼)(5)

《峰爆》:溶洞内的实景拍摄

这一切为体现灾难的残酷、救援的艰难提供了逼真的场景,也为实景拍摄创造了条件。

现在的灾难片多是在棚内的绿布前拍摄,再经过后期抠像与特效制作合成。实景拍摄难度大的多,除演职人员到现场外,设备器材也需一件不少地运向现场。如电影中大巴车的跌落、车中的幸存者都是真人、真拍,其风险、拍摄难度、付出的代价都是超常规的。

峰爆电影演的是哪里的地质构造(是因为灾难场景的震撼)(6)

黄志忠饰演的洪赟兵在溶洞内救人

饰演老铁道兵洪赟兵黄志忠已经52岁,他大部分的戏都在潮湿、狭窄的溶洞里拍摄,而且还要依据剧情的需要,爬高上低,做各种动作。

黄志忠本来就是一位有职业操守的演员,现在又饰演铁道兵,他更要全身心地投入,用完美的表情与动作实现了剧情的需要。

河中那场戏,需要他提前进入冰冷的水中,开机后立即进入状态。由于连续拍摄了几条,黄志忠的浑身麻木,心口疼痛,拍摄完捂着军大衣好长时间才能暖和过来。

峰爆电影演的是哪里的地质构造(是因为灾难场景的震撼)(7)

《峰爆》中黄志忠与朱一龙攀岩拍摄场景

黄志忠朱一龙攀岩那场戏更是一场艰巨的修炼。

他们要赤手扒在陡峭的悬崖上,淋着瓢泼大雨,眼睛被喷得红肿。

这样的拍摄每次两个多小时,连续进行了一个多月。

黄志忠事后说,他拍摄过无数部戏,就数这部戏挑战性最大,简直就是玩命。

峰爆电影演的是哪里的地质构造(是因为灾难场景的震撼)(8)

朱一龙饰演的洪冀舟在《峰爆》攀岩中

朱一龙更是在拼命。

他的戏最多、难度最大,不是从山坡上摔下,就是攀90度的悬崖。致使他的眼角受伤,缝了几针,膝盖和腰多次受伤。为了不影响进度,他忍住不说,一旦开机,全身心地投入拍摄。直到他走路不得劲,导演才发现,心疼得不得了。

事后,导演李俊对媒体说:

我选朱一龙演主角就觉得他棒,但没想到他棒得令人惊讶和感动。今年中国电影的最佳男主角应当有朱一龙。

峰爆电影演的是哪里的地质构造(是因为灾难场景的震撼)(9)

陈数饰演的丁雅珺在《峰爆》拍摄中

陈数、焦俊艳等女演员一样地玩命。

她们每天跋山涉水数公里行至拍摄现场,一副“灰头土脸”的模样。陈数拍摄救洪冀舟离开爆破区那场戏,需要她在强风降雨的环境下倒挂在直升机外;动员工人炸隧道那场戏,陈数在大雨中淋了一个多小时。

焦俊艳拍摄营救山中被困儿童的戏份时,要连续几天保持浑身湿透的状态负重在峡谷间攀爬,“每抬一步都觉得脚上绑了铅块一样”。

峰爆电影演的是哪里的地质构造(是因为灾难场景的震撼)(10)

《峰爆》灾难场景

还有那些我们在电影中看不到的工作人员,都是在用铁道兵精神默默地做事,他们的工作量更大,位置更险要,但都毫无怨言地尽职尽责,精益求精地完成每一个镜头。

毫不夸张地说,《峰爆》剧组就是一批新“铁道兵战士”,真心实意地践行铁道兵精神。

正因为如此,才有了这部与铁道兵精神相匹配的良心之作。

峰爆电影演的是哪里的地质构造(是因为灾难场景的震撼)(11)

朱一龙饰演的洪冀舟在《峰爆》中攀岩

2.《峰爆》是对铁道兵精神的真实诠释和演绎。

遗憾的是,有些人因为不理解这一切,或者由于不了解当年铁道兵和基建者要比电影所表现的苦得多、难的多,就对电影发表了不切实际的“吐槽”。甚至还有人将《峰爆》与烂片《上海堡垒》相提并论,这对目前不符合实际的豆瓣评分起到一定作用

如有的人吐槽说:电影中徒手攀岩那段戏太假。

且不说当时洪冀舟从飞机上跳下来时,他的设备包掉落,他只有徒手攀岩。当年的铁道兵在架桥打洞时,能有什么防护条件?而工程又比攀岩难度大的多。

峰爆电影演的是哪里的地质构造(是因为灾难场景的震撼)(12)

当年铁道兵开山筑路,看看他们有几个人戴手套

当年铁道兵修建的铁路大多都在地质条件恶劣的环境中,攀岩爬山是家常便饭。而手套等劳保用品都是定量、定时发放,因劳动强度大,战士的手套多是提前就磨破了,所以赤手干活在所难免。遇到紧急需要的攀岩,谁还能顾上戴手套呢?

所以,洪冀舟的徒手攀岩恰恰表现了当年铁道兵的真实境况。

峰爆电影演的是哪里的地质构造(是因为灾难场景的震撼)(13)

铁道兵在隧道内施工

比攀岩风险更大的是打隧道。

当年铁道兵打隧道最先进的设备就是风枪。为了安全和防尘,要求打水风枪,但它影响进度。在那个与帝国主义抢时间的年代里,每个班、每个战士都在抢进度。于是,当时流行打干风枪。它提高了进度,但风尘污染损坏了健康,许多铁道兵因此留下严重的职业病。

因为地质条件恶劣,隧道塌方是常有的事,一次大的塌方就会埋进10多个战士,许多人当场牺牲,许多人砸成重伤,留下终生残疾。

《峰爆》中的洪赟兵当年在爱人被淹死时没有回家,就是他所在的隧道塌方,他一心抢救被埋的战友。

《峰爆》片尾专门用一幅字幕诉说铁道兵的巨大付出:

铁道兵是和平时期牺牲人数最多的兵种。

峰爆电影演的是哪里的地质构造(是因为灾难场景的震撼)(14)

中铁建承建的胡麻岭隧道

即使在掘进设备十分先进的今天,塌方、岩爆、透水等自然灾害依然是隧道工程的拦路虎。

中铁建承建的铁路、公路隧道多属世界上施工最难的隧道,仅兰渝铁路上一条胡麻岭隧道,他们就苦战了5年,发生了四次大砂石突涌,需要清理砂浆15万立方米,相当于2公里的隧道长度,每月仅能掘进4米。

凭借铁道兵精神,他们攻克了重重难关,建设了一座又一座超级隧道工程,不断刷新着世界的隧道建设记录。故而被称为“基建狂魔”!

峰爆电影演的是哪里的地质构造(是因为灾难场景的震撼)(15)

《峰爆》海报

还有人吐槽陈数饰演的丁雅珺那番炸隧道的动员讲话,有些空洞和口号化。

看看以上所描述的新老铁道兵的艰苦历程,丁雅珺关于“愚公移山”的动员不正是对铁道兵精神的最好诠释和表达吗?

紧急情况下的动员,只能言简意赅,斩金截铁,丁雅珺的动员发自内心,鼓舞人心,观众听了也是热血沸腾。

难道此时讲一些不痛不痒的家常话,或说几句流行语,就真实了吗?

如果是那样,就不属于铁道兵和中铁建,就不会感人,更不会有《峰爆》今天的效应了。

峰爆电影演的是哪里的地质构造(是因为灾难场景的震撼)(16)

铁道兵雕塑

破3亿的票房就是《峰爆》效应的一个标志,也是对某些不妥当或过激“吐槽”的有力回应。

3亿票房不仅仅只是一个数字,它凝聚着口碑与人心,彰显铁道兵精神和“基建狂魔”的巨大效应,它就像震魂摄魄的铁道兵雕塑,有着永恒的感召力!

峰爆电影演的是哪里的地质构造(是因为灾难场景的震撼)(17)

中铁建员工观看《峰爆》后的表态

《峰爆》的成功再次说明,现在的观众已经很成熟,若抱着糊弄观众的态度,就会被识破和淘汰。唯有认真做事,为他们提供有价值、有意义的精神产品,才能给观众交上一份圆满的答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