熟读三国的朋友,都知道曹操手下人才济济,尤其曹操手下那些智囊团,他们足智多谋、专门为别人出谋划策。那么曹操到底有多少智囊呢?据有人统计,直到曹操去世为止,他的核心谋士、重要谋士,以及各级掾属共有102人。而按《三国志》和裴注的记载,粗略统计,曹操的谋士有87人,其中骨干谋士九人。曹操能够快速统一北方,全靠这102位智囊谋臣。

曹操手下最厉害的武将排名(曹操手下102位智囊)(1)

前期应该就是荀彧、荀攸、贾诩、郭嘉和程昱,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曹操集团“五大谋士”。曹魏时期最杰出的谋士是荀彧、荀攸、程昱、郭嘉、贾诩、刘晔、满宠等。他们组成曹操的“智囊团”,每当需要决定大计方针时,曹操总是先让谋士们充分地发表意见,或者主动征求谋士们的意见,然后选择正确的意见或吸收某些意见中的合理成分,自己作出决断。

曹操是怎样把这些谋士聚集起来的呢?总体来说五个方面:

骨干谋士九人:

荀彧、荀攸、贾诩、郭嘉、程昱、戏志才、刘晔、蒋济、司马懿(晚期)

曹操手下最厉害的武将排名(曹操手下102位智囊)(2)

重要谋士三十六人:

陈群、华歆、钟鹞、满宠、董昭、王朗、崔琰、毛玠、贾逵、杜几、田畴、王修、杨修、辛毗、杨阜、田豫、王桀、蒯越、张既、杜袭、枣祗、任峻、陈矫、郗虑、桓玠、丁仪、丁廙、司马朗、韩暨、韦康、邴原、赵俨、娄圭、许攸、徐庶。

其他谋士及椽属五十七人:

严象、袁涣、张范、凉茂、国渊、何夔、徐奕、邢颙、鲍勋、刘放、刘资、梁习、温恢、郑浑、卫凯、刘廙、徐干、陈琳、阮瑀、应瑒、刘桢、繁钦、路粹、徐宣、卫瑧、卢毓、戴乾、和恰、常林、杨俊、裴潜、崔林、高柔、孙礼、王观、高堂隆、牵招、徐邈、胡质、王昶、戴陵、郭湛、薛洪、董蒙、傅巽、王选、张承、任藩、傅干、侯生、荀悦、成公英、贾洪、薛夏、令狐邵、刘馝、魏讽(后造反)。

曹操的智囊团在政治军事决策中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曹操不像袁绍那样遇事没有主张,任谋士们争论不休,无所决断;另一方面,他又不像诸葛亮那样遇事不与人商量,自己一人做主,而是既听从谋士的高见,又善于决断,充分发挥出智囊团的作用:

在政治上,智囊团提出迎献帝许都,挟天子以令诸侯,曹操采纳此计,从此占领了政治的制高点,得了全局的主动。智囊团提出“修耕植、兴屯田、储军资,深固根本,以成霸王之业”的经济方略,曹操以此“征伐四方,无运粮之劳,遂兼灭群贼,克平天下。”曹操初临兖州,因言议杀名士边让,激起了陈宫、张邈之叛,险些使船翻了个底朝天。曹操吸取教训,为司空、丞相后以崔琰、毛玠、何夔、徐奕、鲍勋、陈群等名士为东西曹掾,典选举,所举皆清正之士,网罗了大批名士为掾属。名士累世为地方望族,振臂一呼,士民景从。曹操派出智囊名士出宰州郡,入为公卿,利用他们的声望和才干稳定纷乱的政治局势。

曹操手下最厉害的武将排名(曹操手下102位智囊)(3)

在军事方面,智囊团替曹操顺应形势制定战略方针。官渡之战之前,荀或与郭嘉定计,先南后北,对抗袁绍。避免了四面临敌和陷入两线作战。官渡之战以后,荀彧、郭嘉画计,先扫河北而后南下。曹操经过了七年的征战,平定了河朔,击败了乌丸,解除了南下的后顾之忧。赤壁战后。智囊团为曹操避免两线作战而转为防御,挑动吴、蜀内讧,吴蜀交恶。在战争中,智囊团还使曹操多次避免了惨败,甚至覆灭的危机。比如公元194年荀彧、程昱临阵应付陈宫、张邈的突变事件,替曹操保住了兖州甄城、范县、东阿三城。袁绍使人说操迁家居邺,袁曹连和,所谓“连和”不过是投靠的外交用语。程昱谏曹操岂可临事而惧,为“韩、彭之事”,打消了曹操连和的念头。公元200年荀或、荀攸、贾诩、以及阵前投归曹操的谋士许攸等共献奇策,赢得了袁曹战略决战的官渡大捷。此外,荀攸、郭嘉画计引泗、沂水灌城灭吕布的下邳之战;贾诩离间马超、韩遂的渭水之战;刘哗献计灭张鲁的汉中之战等都显示了智囊团的重大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