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消息网12月15日报道历史之所以成为历史,之所以会被铭记,并不是因为有什么别的目的而紧紧揪住不放,一切目的之根本,就在于为了让那些曾经犯下的错误不再重犯,让那些曾经经受的苦难不再被后来的人们所经历。世界上没有哪一个国家、民族喜欢被粗暴地对待,乃至于长久地保留那些被残酷虐杀的痛苦记忆,但如果那些曾经的施暴者及其后代对他们所犯下的罪行不仅矢口否认,反而诬陷曾经的受害者及其后代,如果施暴者及其后代一次又一次地陷入了历史的虚假记忆中而始终不能自拔的话,那么,这恰恰从反面证明了一种必须——只有牢记历史才能真正面向未来!就像战后的德国对纳粹罪犯以及罪行的穷追不舍一样,和解并非不能够付诸实行,只是眼下还不到恰当的时候。

譬如,关于1937年底的南京,今天的中国人还能想起多少,今天世界上其他人又能想起多少呢?是当时中国首都如其他很多城市一样沦于敌手,士兵、平民被虐杀,还是其他形式的血色记忆呢?

当2014年2月27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经表决通过,决定将12月13日设立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的时候,才真正表明了自己的态度:之所以要郑重其事地悼念南京大屠杀中的死难者和所有在日本帝国主义侵华战争期间惨遭日本侵略者杀戮的所有死难同胞,就是为了揭露日本侵略者的战争罪行,牢记侵略战争给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造成的深重灾难,以此来表明中国人民反对侵略战争、捍卫人类尊严、维护世界和平的坚定立场。自古到今,中国人民始终讲究的就是“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中国愿意与包括日本在内的世界各国发展面向未来的友好关系,身体力行地提出了“一带一路”倡议并正在紧锣密鼓地深入推进,但并不意味着忘却——只有不忘却,才能抖擞精神,把眼下以及未来的路走好、走稳。

无论如何,那一幕幕始终是绕不过去的,而记忆也始终是清晰而痛楚的:1937年12月13日,南京城破之后,侵华日军开始了对中国同胞实施长达四十多天惨绝人寰的大屠杀,三十多万人惨遭杀戮。这一公然违反国际法、日内瓦公约的残暴行径,铁证如山,经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设立的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和南京审判战犯军事法庭的审判,早已有了历史结论和法律定论。战后与此相关的学者研究,包括《拉贝日记》等旁证早已不胜枚举。但是,值得关注的另一个问题是,关于1937年底的南京,除了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我们还应该记住什么呢?

驻东亚资深记者、丹麦人何铭生所著的《南京1937:血战危城》一书,把讲述的重点落在了发生于1937年底的这一场恶名昭彰的屠杀之前长达一个月的战争。他非常有耐心地引用了来自中国、日本以及西方的广泛素材,描述了赢得淞沪会战之后的日本侵略军队如何向南京推进并最终攻破这座城市的经过。应该值得关注的那个点,并不是何铭生在那么多的实录、旁证之外又增添了一个新的“讲述”,而是他为什么选择了他的角度、他的讲述。

很显然,何铭生无意于展现一种恐怖的画面,而是将着力点放在了引导更多的人去思考,为什么经历了长达三个月之久的淞沪会战、粉碎了日本三个月灭亡中国的狂言妄语之后,战场形势却急转直下,南京城仅仅在一个月之后就彻底陷落了呢?真相已经明了,但真相之外的思考到底应该是什么?达到什么样的程度?对今天有什么样的启示?对这些仍然有必要展开一次不仅有战术层面、更应该有战略层面的再思考、再反思。

必须认识到的一点是,在相当大的程度上,何铭生不是在讲故事,而是在再现1937年12月13日南京城破前的那一个月,围绕着淞沪会战之后的战场形势以及后续发展,中日双方都在做些什么?高层、民众对形势的看法和意见究竟都有哪些?除中日之外的第三方,他们所看到的、所在做的,又究竟是什么……

对于所有的这些问题,当何铭生这样一个外国人,以其独特的西方视角来看待和分析当年所发生的那一切的时候,对待他的观点以及他看待问题的方式方法进行一番深入思考和探讨,其中所蕴含的意义也许更有价值。不需要过于血腥的细节描述以及画面作为辅助,单是在何铭生仿佛不动声色的讲述过程中,就已经可以产生出不少显而易见的发现、引发更多的思考。也许这才是本书真正的更大的价值所在。

南京大屠杀我们应该(关于南京大屠杀我们还应记住什么)(1)

《南京1937:血战危城》

作者: [丹麦] 何铭生

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副标题: 血战危机

译者: 季大方/毛凡宇/魏丽萍

出版年: 2017-11

定价: 69.00

装帧: 精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