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日报全媒体 颜安 实习生 千禧月

“来!来!来!往里坐,尝尝我们这儿的特色菜。”

山间七月,静谧清幽,气温微凉,位于永川区黄瓜山街道黄瓜山村的廖氏好客山庄,生意火热。

小院里,老板廖国强热情地招呼客人,不时提高嗓门儿朝厨房喊道:“菜再快点!”“给客人上一盘梨!”

灶台前,一个皮肤黝黑、身材中等的农家汉子,埋着头快速地翻炒,听了廖国强的招呼,却忙得顾不上搭话,他是老廖的儿子廖昌华。

廖氏好客山庄是黄瓜山上最早的一批农家乐,从1998年至今,已经营了23年有余,父子俩用切身经历,感受着乡村旅游的变迁。

石家寨最好的农家乐:黄瓜山农家乐的(1)

▲梨子是廖氏好客山庄的特色,图为廖国强两父子在果园里采摘梨子。记者颜安摄

石家寨最好的农家乐:黄瓜山农家乐的(2)

▲廖昌华(右)正在山庄门口备菜。记者颜安摄

设施之变:从三间土房到四层小楼

绿树掩映下的廖氏好客山庄,是一栋四层高、占地宽敞的青瓦灰墙小楼。小楼前方有一个停车场,能停下近10辆车,后门则是上百平方米的农家院坝、一方喂满了鲫鱼、鲤鱼的池塘和七八亩梨园,时值盛夏,黄澄澄的黄花梨已挂满枝头。

“真不错,停车方便,柏油路也修到了家门口,还有这么大的果园,简直就是一个家庭农场啊。”记者称赞道。

“以前的基础条件可差得很哪!”廖国强听闻,嘿嘿一笑,当年的民谣脱口而出,“黄瓜山,山坡坡,石头多,红苕打烂锅,黄花闺女不愿嫁上坡”。

那时候,廖老汉家里就只有三间土屋,门口是一条坑坑洼洼的泥结石路,平时出行都费力,遇上下雨更是泥泞不堪。

这样的基础设施,谁能想到他竟能开办农家乐,且一开就是23年。

黄瓜山素有种梨的传统,每年三四月间,漫山遍野的梨花成为了一道独特的风景线。1998年,永川在这里举行了第一届赏花节,吸引了不少人前来。

游客多了,却没有个歇脚、吃饭的地方,好客的廖国强就把大家招呼到自己家里吃饭,差桌子板凳、锅盘碗灶,就找左邻右舍借,后来廖国强干脆就办起了农家乐,这便是廖氏好客山庄的由来。

来玩的人越来越多,老廖就把自己远在广州打工的儿子廖昌华喊了回来,把经营农家乐当成事业来做。此后,从粉刷土屋到平整地面,从贷款建起四层高的小楼到增添篮球架、乒乓球台等设施,农家乐设施越来越齐全。

事实上,随着黄瓜山乡村旅游区的建设,其他基础设施也在逐一完善:

2004年,家门口的公路硬化;

2006年,饮用水源从井水变成了自来水;

2013年,天然气取代了煤炭和柴火;

……

如今,黄瓜山每年接待游客上百万人次,廖国强的收入也跟着水涨船高,每年收入六七十万元,而以廖氏好客山庄为代表的70余家农家乐,已成为了山上一道靓丽的风景线,旅游收入成为了当地村民增收致富奔小康的重要依靠。

经营之变:从只做几个月到唱响四季歌

廖氏好客山庄的生意,廖昌华一开始并不看好。“那时候农村真穷,基础条件真差,不然我为啥跑那么远去广州打工?”他说,“就这个条件,城里头的人还要来耍?”

随着首届梨花节的成功举行,廖氏好客山庄忙得不可开交,廖国强的电话一个接一个,“给别人打工也是打,给自己打工也是打,赶紧回来!”

依然带着疑虑的廖昌华回了家,没想到第一个月竟然结余了1000多元,“这个事情看来还干得。”他这样想到。

但是,梨花节闭幕后,游客人数直线下滑,有时候甚至一天接不到一桌客人。这让廖昌华有点抱怨:“我在广州好歹也有五六百块钱一个月,不比你这断断续续的生意好?”

每年梨花开放时的3-4月,采果时的7-8月开农家乐,剩下时间外出务工,这也是当时许多村民的共同选择。农事看天吃饭,依附于农事的农家乐也必须如此?

为了经营好农家乐,廖昌华很是想了些法子。

比方说,贷款新修了四层接待用房,增添了12个房间用于住宿,让有时间的游客能够住下来,享受乡村的幽静与悠闲。

又如,增添娱乐设施,建起篮球场、羽毛球场,买了乒乓台等,又把池塘清淤,投放鱼苗,让游客多个耍事。

此外,他还想方设法找到一些单位,和他们联合搞一些团建活动,如梨树认养、采果比赛等,增加趣味性、互动性。

与此同时,当地政府也开发建设了穿岩洞、象鼻嘴、董家岩洞、虎头山、情人谷等多个自然景点,通过招商引资建起了猕猴桃园、蓝莓园、“其中园”等产业园,引进体验性项目,丰富游客玩法,延长游玩时间。

种种措施之下,黄瓜山逐渐形成了“年年有节、季季有果、月月有花、天天有客”的全季全时旅游业态,唱响了四季歌。

思路之变:从随意排放到和谐共生

随着黄瓜山上的游客增多、农家乐增多,环保成为了头等大事。

“也没法,毕竟人多了嘛,要吃喝拉撒睡,总会带来一些问题。”廖昌华告诉记者,尽管自己家里修了污水池,但只能容纳日常生活产生的污水,完全无法满足农家乐经营的需要,因此,污水常常溢出。

各家各户都是如此,长期以往怎么了得?

“政府花了大力气。”望着自家前庭后院的青山绿水,廖昌华感叹。政府投资修建了污水处理厂,并给每家每户配备了三格式化粪池,解决了生活污水、垃圾处理的硬件设施问题。

与此同时,设立环境卫生“曝光台”,每两个月更新一次,将“最美农户”“最差农户”张贴在这里,引导村民向环境卫生好的农户学习,也“逼”着村民改掉不良习惯。

靠山吃山,让廖昌华和不少村民都愈发意识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不少城里人告诉我,平时在城里很喧闹、嘈杂,来乡下就是图个清净和舒心。如果村子到处都 是脏乱差,那我们还有什么优势?”

经营农家乐多年,最让廖昌华懊恼的一件事,就是把原来的老房子拆了,修成了楼房,“那个老房子可以改造成多好的民宿,但当时就觉得什么都得向城里人靠拢,搞得土不土洋不洋,没了乡村的味道,被许多人提了意见。”

随着人们消费理念的变化,廖昌华也计划着到其他地方学习一下,筹资建个民宿,“这一回,一定要学会就地取材,要修得像老屋的样子。”他感叹道,“毕竟,有乡土味才让人向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