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嘎仙洞背后的故事

郭均伦

嘎仙洞是古代哪个民族的发源地(锡伯祖先寻找嘎仙洞背后的故事)(1)

嘎仙洞是古代哪个民族的发源地(锡伯祖先寻找嘎仙洞背后的故事)(2)

嘎仙洞是古代哪个民族的发源地(锡伯祖先寻找嘎仙洞背后的故事)(3)

嘎仙洞,这个被人誉为“北国第一洞”的神秘地方,不但因鲜卑石室而成为众多考古学家关注的焦点,而且还流传着许许多多神秘动人的故事,成了人们久久向往探寻的凝结。

嘎仙洞位于鄂伦春自治旗阿里河西北9公里处的嘎仙山上,是我囯拓跋鲜卑族的旧墟石室。鲜卑是我囯古代北方的一个民族,属东胡的一支。其先祖的原始部落就在大兴安岭嘎仙洞一带洞穴居住,过着以狩猎、采集为主的生活。大约东汉时期,拓跋鲜卑从大兴安岭密林中走出来,向西南迁至今天的呼伦贝尔广袤无垠的大草原上,从这里又向西南迁至大兴安岭南麓的乌尔吉木伦河流域和黄河流域,最后扫平群雄,定鼎中原,于公元386年至534年建立了北魏政权,统一了黄河流域。

嘎仙洞是古代哪个民族的发源地(锡伯祖先寻找嘎仙洞背后的故事)(4)

公元443年,北魏太武皇帝拓跋焘派使臣李敞来这里祭祖,在石壁上刻下了祝文 :“维太平真君四年癸未岁七月二十五日,天子臣焘,使谒者仆射库六官、中书侍郎李敞、傅劣,用骏足、一元大武、柔毛之牲,敢昭告于皇天之神:启辟之初,佑我皇祖,于彼土田。历载亿年,幸来南迁。应受多福,光宅中原。惟祖惟父,拓定四边。庆流后胤,延及冲人,阐扬玄风,增构崇堂。克翦凶丑,威暨四荒。幽人忘暇,稽首来王。始闻旧墟,爱在彼方。悠悠之怀,希仰余光。王业之兴,起自皇祖。绵绵瓜瓞,时惟多祜。归以谢施,推以配天。子子孙孙,福禄永延。荐于皇皇帝天,皇皇后土。以皇祖先可寒配,皇妣先可敦配。尚飨!东作师使念凿”。这210字的祝文,至今仍留在嘎仙洞的石壁上

我曾两次游览过嘎仙洞,又曾多次听人诉说过嘎仙洞的故事,也在网上拜读过许多有关嘎仙洞的文章,可就是没有听到过嘎仙洞背后的故事。有人说,大兴安岭的原始森林养育了数个古老的民族。君王老去,皇朝湮灭,到了最后,所有的痕迹与线索都消失了,只剩下嘎仙洞这201个文字。可我怎么也不相信,黄帝时代就已有鲜卑先人等民族在这儿居住,这4000多年的历史,就什么痕迹也没留下,只留下一个洞壳和210字的祝文吗?这些年来,我也只言片语地听到一些议论和传说,说是在嘎仙洞的背后发现了一些当年遗留下的神奇的东西。可这些神奇的东西是什么呢? 嘎仙洞背后这一个个神秘而又让人难解的疑团一直困扰着我,盼望着能有人早日把它解开。比如:这个能容纳千人的嘎仙洞,按当时的习俗,这么多人在这里居住了这么多年,就应该有祭祀的地方,可祭祀的地方在哪里?鲜卑人不劳作吗,而他们劳作的现场又在哪里?鲜卑人当年为什么要南迁,是零下50度地带的寒冷气候所迫,还是为了挺进中原?。。。。。。。这一连串不可能不存在的问题,至今也没有人提出来,也没有人去追寻和探究,考古学家、历史学家、地质学家、探险家等谁也不来研究,就连政府都对此避而不谈,难道嘎仙洞背后隐藏着什么不可告人的重大秘密?

突然有一天,我的好朋友鲁微告诉了我一件令人极为惊诧的事儿,叫我久久难以忘怀。他的一位叫陈建华的好朋友对嘎仙洞很有研究,这些年来对嘎仙洞背后的故事也极为感兴趣,特别是听人说山的背后有人面石像,如果是真的话,应该是当年人工雕刻的。这就是说,在嘎仙洞的背后,有着许许多多鲜为人知的故事和场景。这些事件牵动着陈建华的心,他决定尽快解开这个谜。于是,有一天,他领着几个人爬上嘎仙洞的背后去考察。当他们快到山顶时,陈建华提出让大家停下来歇一会儿再上,他也就近坐在了一块石头上休息。可他刚坐下一小会儿,就突然浑身发软,顿时失去了知觉,身子从石头上滑落了下来。随行人见状大吃一惊,顿时慌乱了手脚,大家一边呼喊着他的名字,一边采取急救措施方使他苏醒过来。人们问他怎么了,是不是爬山太累了?他说连自己也搞不清楚,平时自己也经常爬爬山锻炼锻炼身体,这次也没觉的太累,怎么突然就休克了呢。大家问他过去有无这方面的病史,他说也从未有过。这突如其来的遭遇使陈建华大为疑惑,他虽不信有鬼神,但这件事的发生又让他难以解释。他决定不再往上走,顺原路返回。当他们起身时,竟突然从树的空隙里看到远远的山顶上立着一尊人面石像,鼻子、眼睛、嘴、下巴,看得清清楚楚,大家不禁大喜过望。这次果然没有白来,终于证实了人面石像的传说。尽管大家心里直痒痒,想到跟前看个究竟,不知这个石像是天然的还是人工雕琢的,可是为了人身的安全,他们还是决定下山返回。

听了这个故事,我为陈建华感到骄傲,不愧是个有心计的人。他对嘎仙洞的幻想不但想到了我的前面,走到了我的前面,也想到了大家的前面,走到了大家的前面。在研究嘎仙洞的历史上,在研究北魏的文化上,他应该是个先驱者。

同时,我又为陈建华他们没有能亲自赶到山后看个究竟感到惋惜。由此,这也成了我以后很长时间的一块心病,我盼望着也有机会亲自到嘎仙洞背后看一看,去感受感受那个充满神秘色彩的地方。我想,到那里后,不仅能仔细地研究研究人面石像,很有可能还会看到当年遗留下来的一些东西或者值得研究的迹象。想到这里,我似乎听到了山后当年那“嘿吆,嘿吆”的劳作号子声,听到那千军万马的征战声,以及虔诚祈祷的祭祀声……

巧得很,去年夏天,鲁微又找到我,说是陈建华想要再探嘎仙洞山后,缺一个照相的,问我去不去。哈哈,真是求之不得,我当然满口答应了。

是啊,如果能在嘎仙洞背后找出一些当年遗留的东西来,肯定能有着许许多多美丽而又动人的故事。

第二天一早,我们准备好了行装,陈建华、鲁微、王志东和我四个人乘车直往嘎仙洞驶去。

一路上,我的心情非常激动。这不是一次平常的旅游,而是一次神圣的考古研究行动。我喜欢天文地理,更喜欢考古探秘。平时这一类的书没少读,电影也没少看,就盼望着能在大兴安岭发现点什么。这次终于如愿以偿,此次行动,我们肯定会大有收获的。

车上,大家提起嘎仙洞,陈建华滔滔不绝地给我们谈了他自己对嘎仙洞历史和文化的许多看法,讲了许多有关北魏时期的深奥理论。他学识很高,人又开朗健谈,唠起天文地理来几乎无所不晓,使我们受到很大的启示。

鲁微和王志东都是很有名气的作家,对于嘎仙洞的研究都发表过许多很有见地的文章。这次和他们一同前往,会让我受益匪浅的。

四十分钟后,车驶进了阿里河。我们行进在宽敞的大街上,望着两边一座座新建的高楼,看着那一块块写有蒙文的牌匾,我才突然意识到已到了鄂伦春自治旗的首府。陈建华告诉我,鄂伦春旗近些年发展也挺迅速,鄂族人再也不是过去那种游牧生活的时代了,他们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长了见识,丰富了自己的思维,学会了依据自己独特的自然和地域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旅游业。嘎仙洞的开放就是他们发展旅游业的一个象征。

嘎仙洞是古代哪个民族的发源地(锡伯祖先寻找嘎仙洞背后的故事)(5)

果然不错,出了阿里河不远,我们的汽车驶进了一条山沟,这条山沟是直达嘎仙洞的,嘎仙洞距阿里河不足10公里,为了旅游行车方便,他们一色新铺了柏油路。车行不远便来到了售票处,售票员告诉我们:“新闻记者可以免收门票”。嗬嗬,他们真学会了做生意,知道新闻记者是来替他们宣传的。我们也很高兴,少花了不少钱。

十几分钟后,我们远远地看到一座山峰,南面是一色的悬崖峭壁,嘎仙洞就在离地面20多米的峭壁上。我们感到奇怪的是,这座山峰的石头很特别,整座山的阳面就像山体滑坡一样断裂下来,漏出了清一色的光滑滑的巨型石头。我从小生长在大兴安岭,山山水水不知见过多少,从没见过整个山体裸露成这样,也没见过整座山都是这样的石头,他们就象被谁剥去了一层厚厚的棉衣,赤裸裸地露出了胸膛。这座山的地质结构非常特殊,上面的断层也很奇特,如果地质学家来研究研究,为什么大兴安岭独此一山会这样,也许会对嘎仙洞形成的研究有重大突破的。

不一会儿,我们来到嘎仙洞洞前。有人提议先到洞里看看,然后再到山后去考察。因为前些年据当地文物保护部门介绍,洞里的文化积淀最深可达2米多,雨水曾冲刷出过去鲜卑人使用过的陶器和打制石器。我们既然来了,就到洞里看看,万一有个突破性发现什么的呢。这个提议得到了响应,大家先来到洞里仔细地观察起来。嘎仙洞洞高12米,宽19米,洞内南北长92米,东西长28米。有文章说,洞内有着几万年的历史沉淀,经过部分考古挖掘,洞内不同的历史层面出土了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以及北方少数民族历史发展时期的大量的石器、骨器、陶器、玉器等文物,标志着几万年前就有人类在洞内繁衍生息。那么,这些在这里居住了这么多年的拓跋鲜卑人为什么要南迁?为什么要带领着族群走出大兴安岭?虽然许多人都相互猜测,各说不一,但至今还没有一个权威而有确切的说法。

进的洞来,迎面是一个硕大的圆石台,下面是大坑,用一块大石头支着,这是当年拓拔鲜卑祭祀烧烤肉食的大灶台,坑里燃起火,把大石板烧热,在大石板上烧烤猎来的野物,围在大石板四周的还有一些石块,这分明是首领们一边吃着野味一边议事的地方。

再往里纵深而行,越走越黑,伸手不见五指,我打开了照相机的照明灯,照亮了复杂而神秘的洞室。越往里,洞就越高,就越是职位高的首领居住,这大概就是部落酋长的居所。在洞的上端,东、西各有一壁龛状的小耳室。可能是当时部落首领居住之地。大洞东壁上部还有一处小洞,这或许是部落存放猎品等物的仓库。有人说,从洞的最高处,可以攀到山顶。听说前些年真的有人攀上去了,在山顶找不到下山的路,又从洞里退出来了。这就是说这个洞有后门直通山后,可这个后门在哪呢?我找来找去都没有找到能爬出去的地方,照明没电了,也只好作罢。

这次进的洞来,大家希望按自己的想法能发现点什么,结果全都两手空空走了出来。我们还是把全部的希望都寄托在了山后的考察上,盼望着能在那里找到重大的发现。

下的洞来,我们便急急地沿着一条山路往西走去。因为这座山的正面光滑陡峭,连鸟都很难在上面落脚,我们必须绕到山的西侧缓坡处才能爬上去。

大约走过了100多米,陈建华让我们停了下来。他看了看山势,又想了想说:“大概就是这儿了,往上走根本没有路,只能找个大概的方向。大家准备好行装,特别是一定要系紧鞋带”。

我往山上瞅了瞅,山势已不在那样陡峭,茂密的森林在这里已遮天蔽日,攀着树木完全可以爬到山顶。

此时一阵山风吹来,浓郁的松香沁人心肺。蓝天飘着白云,微风吹着树叶沙沙作响,让人惬意极了。我看看大家,各个跃跃欲试,就像战场上一个个上好了刺刀的战士,只等一声令下便立即冲入敌阵一样。

一切准备停当后,陈建华把手一挥:“上!”我们几个人顿时淹没在茫茫的林海之中。

夏天钻树林子可不是件好事,树林里郁闭度很强,光线也暗了下来,刚才在外面还是山风习习,此时却是一丝风都没有,闷热得让人喘不过气来,没走多远就已是满身大汗了。陈建华走在前面,还不时地招呼着我们,怕我们走丢了。树林子的路难走极了,说白了其实根本就没有路,高大的落叶松、白桦树和粗壮的柞树下面长满了一人多高的映山红,我们全是在映山红当中披荆斩棘前进的。

突然,我发现在我左前方的树林中,露出了一幢四四方方楼房。我心中一惊:怎么,刚进来就发现了奇迹?我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急忙打开照相机,准备拍照。可是再细细一看,这楼房怎么没有窗户?我决定过去看看,我往左前方走出50多米,来到这幢楼下一看,我的天,这哪是楼啊,是一块方方正正的大石头,足有两层楼房那么大。我这辈子还没有见过这样的一块石头,这是从哪来的呢,天上掉下来的,地里长出来的,而且还这么齐齐整整?不管怎样,这也是个新发现,我举起照相机,“噼里啪啦”照了好几张。

这时,老陈他们见没有了我的动静,就在前面喊了起来。我急忙答应着撵了上去。谁知越往前走这样的石头越多,而且什么形状的都有,都是大得出奇。更奇怪的是这些石头很特别,上面还有着很多深深的条条和沟沟。就像有巨人用粗壮的手抓过一样。我忽然想起嘎仙洞口四周那些从山上滑下来的石头,看来这些也肯定是从山上滚落下来的。只可惜他们在这里毫无价值低沉睡了许多年,我想起前些年深圳的一家公司在泰山买了一块石头竟花了60多万元,这些石头如果也开发出来不知要卖多少钱呢!

我们大家已是大汗淋漓了,回头往山下望去,来路已被浓密的树林挡住,什么也看不见。按时间估计,该是到山的侧后方了,离山顶也就不远了,可是我们还是什么也没发现。鲁微问老陈:

“我们有没有走错路,你上次来是在这儿吗?”

“我上次来也没有路,按方位应是这个地方。”老陈肯定地说。

“好,那我们继续上!”

“大家散开来,分头找,互相招呼着点,不要离得太远了!”老陈嘱咐道。

我们继续往上爬。

“咦!这是什么?”我的面前贴着山坡斜卧着一堵石墙,有一米来宽,十多米长,非常平整光滑,而且还带着很有规则的横条纹络,就像是人工砌成的一样。我心里一阵激动:“鲜卑人劳作的遗址!”

我急忙蹲下身来,唯恐看错了,手摸着石墙,开始细细观察。我用手扣了扣纹络,虽然很规则,但和石头一样坚硬,不像是人工砌就的。再看了看石墙的边缘,全都掩埋在厚厚的土中。和山前那些裸露的山体一模一样,“嗐!还是天工造物。我说不能那么容易就找到鲜卑人遗留的东西吗!”我自言自语,缓缓地直起腰来,抬头下意识地向山上望去。突然,我的头“嗡”地一下,心脏就像停止跳动了一样,眼睛呆呆地望着前方,好半天才醒过腔来。我的正前方不到50米的山顶上,一尊人面石像稳稳地立在那里,眼睛、鼻子、嘴、下巴看得一清二楚。石像表情深沉,深邃的眼睛望着远方,像是透过历史的天空,遥望着1000多年前人间万象的演变。

我的脑海里一片空白,奇迹竟来的那样突然,都不容你去多想。嘎仙洞啊,你果然有人面石像,你那沉寂了千万年的鲜卑文化,曾像鹰一样从历史的天空中掠过,留下了一件件镌满沧桑岁月的遗物,在荒烟莽草的原野中零落,在星光闪烁的天际中浮生。今天,你终于遮盖不住你那浮生神异的灵气,在逶迤苍茫的林海中显现,去永久地脱离那千古恒垣的沉寂。

渐渐地,我的脑海清醒过来。假如这个人面石像果真是人工雕琢的话,我知道,它将意味什么。我慢慢地举起照相机,从树的空隙中把它拉近了距离。。。。。。

突然,我的心咯噔一下,端着相机的手开始哆嗦起来,快门怎么也按不下去了,我的脑海里出现了陈建华上次来这里晕过去的镜头。这张照片照还是不照,不照,白来一趟,拿不到第一手资料。照的话,能不能亵渎神灵,也像陈建华那样出现什么意外?望着这尊石像,我的脑海里又出现了另一个可怕的传说:

前几年,一个小伙子到嘎仙洞来游玩,因没有提前“打扫卫生”,到洞里后就憋不住了,趁着没人就近方便了。等他晚上回到家后就开始头疼,吃药也不好使,到医院打针也不行,一连好几天疼得他什么也干不了。有人劝他到哈尔滨去看看,怕他有什么大病。结果到哈尔滨一检查什么病都没有,可头还是疼痛难忍。没有办法,有病乱投医,就找个人看一看吧。那人看完就问他:“你最近干什么坏事没有?”他摇了摇头。又问:“你好好想想,有没有干过亵渎神灵的事儿?”小伙子想了想说“前几天我到嘎仙洞去玩,憋不住了,就在里面尿了泡尿”那人一拍大腿:“着啊,问题就在这里。你赶快再去趟嘎仙洞,拿点香到哪里烧一烧,磕几个头,就好了!”果然,小伙子信了,第二天买了几柱香,乘车立即赶到嘎仙洞,烧了香,拜了拜,回来立马头不痛了。

这件事我不相信是真的,可和陈建华在这里的遭遇连起来,又怎样解释呢?

“郭大哥,快来,找到人面石像了!”是我的好朋友鲁微在前面不远的树丛里喊我。

我一听,如梦方醒,“哎!”急忙答应了一声,手一抖索,“咔嚓!”一张永久的纪念留在了相机里。此时也没法再多想了,既然已经拍了,我没坏意,石像就是有神灵的话,也不会怪罪我的。我拿着相机寻声找了过去。鲁微正在和陈建华仔细观察着这尊石像,还不时地做着记录。老陈让我从各个角度把石像拍下来。然后告诉我说:“在这儿由于是逆光,看不清有没有人工雕琢的痕迹。这儿山太陡我们上不去,需要绕到山的东面爬到山顶上去看。”我说:“行,抓紧时间上!”

我们开始向东绕行,没走多远,就见有两块像两扇门似的大石头立在树林中,中间有一条缝隙正好能通过一个人。我看了看方位,我们此时的位置正好已来到嘎仙洞的背后,这条缝隙对着的应该是嘎仙洞。都说嘎仙洞有后门能通出来,难道这个就是通往后山的关口?

于是,我背向嘎仙洞仔细观察起四周来。往东是一道山梁,直接和北面远处的一座山峰相连;西面是一条山沟,直接通向远处的群山之中。北面是一座大山,山上肯定隐藏着大批的獐狍犴鹿。近处是一大片茂密的树林,站在这儿放眼望去,地势宽敞,视野辽阔,适合人们的各种活动。我想,这儿既然是嘎仙洞的后门,这一带就应该是当年鲜卑人的后花园。他们的劳作、祭祀和其他一些活动,都适合在这儿进行。然而,现在这儿树深林密,想在这片树林中寻找出点什么比登天还难。

我只好把视线收回到我背后的嘎仙洞。

我所站的位置离山顶已没有多高了,但却是一色的悬崖峭壁,离人面石像不远,有一个大豁口,豁口的两面是立陡的石壁,像是有人用刀切割开来的。顺着豁口往里不到十米便已到头,据说这便是嘎仙洞的后门出口处,可是我找了半天也没找到洞口,显然洞口已被封死,正待我继续寻找时,陈建华他们已走出很远,正在喊我。我无法再逗留,只好非常遗憾地撵了上去。

我们爬上一个陡坡之后,便沿着山梁又往西折,不一会就来到了山顶。站在山顶极目远眺,群山连绵起伏,林海松涛阵阵,嘎仙河从远方的密林中蜿蜒逶迤而来,在嘎仙洞前哗哗流过,又向着远方飘去。鲜卑人就是世世代代喝着这条河里的水,从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度过了飒飒的风,潇潇的雨,融入了中华民族五千年古文化的巨大波澜的。

从山顶的最高处西行不远,就是一处断崖,断崖上面有一块方圆十几米的斜面石头平地,平地上什么东西也没长,单单有一块半间屋子大小的石头,这块石头从上面看形状圆鼓轮敦没有规则,却像从天外飞来的。它前不着村,后不挨店,就自己孤不伶仃地靠着下面一点面积着地,看上去,只要有人用手指轻轻一点,就会顺着这个斜坡轰然滚下山去。可我们几个人无论怎样使足力气推他,他都岿然不动。再仔细一看,呵,这块石头在这里不知已呆了多少年,看周围的地质迹象,少说也有几千年。

待我们从侧面再细观察这块石头时,才发现这不就是那块人面石像吗,往山下瞧了瞧我们来的位置,果然是那块人面石头。这一下更使我们惊讶了,如果石像有人工雕琢的痕迹的,,那就说明这块石头与嘎仙洞有关,与鲜卑文化有关。我们赶紧往前走了走细细地察看起来。因为前面是断崖,靠不到跟前,看不到脸的全部,只能就某个部位进行细细地检查,鼻子、眼睛、额头,一个斑点一个斑点地看,一条纹络一条纹络地查。。。。。。查来察去,察去查来,大家站起身,摇摇头:“没有查到。”

我不相信这是块天然的石头,忙说:“别着急,别着急,大家再细看看!”又细细地看了半天,还是没有。

我沮丧地说:“现在我宣布,经过大家两次的辛勤考察,嘎仙洞背后一切猜想都是幻想,一切的事实都是天然的。”

“不!”陈建华打断我的话:“我们只是找了一部分,几千人在这里生活了这么多年,不可能不留下痕迹。”

是啊,那么痕迹在哪里呢?鲜卑人留下的文化除了嘎仙洞之外,假如还有的话,又在哪里呢?

“肯定会有的,早晚会大白于天下!”陈建华斩钉截铁地说。

是啊,我也不相信会一点都没有,嘎仙洞背后全是冒密的森林,就是有的话,也是我们还没有走到,还没有找到。嘎仙洞背后还有许许多多的疑团还没有解开,包括我们再返回的途中所遇到了另一件怪事。

我们开始寻路下山,因为绕远,不愿意再顺原路返回。只好就近在树林子里顺着来的方向横穿。

“老郭,快来,你看这是什么?”是老陈又在前面喊我。

肯定又有了新发现,我急忙赶过去,见他们几个人正站在一块巨大的石头前。见我来了,指着那块石头说:“郭大哥,你看,石头上是什么?”

我一看,我的天!活灵活现的两个大手印,而且深深地凹进了石头里,就像被武功深厚的人在上面重重地击了一掌一样,手指头都非常清晰可见。

这两个大掌印怎么形成的,它的出现说明了什么?

嘎仙洞,这个神秘而又令人困惑的地方,你究竟有多少个让人难解难拆的谜呢?

许久许久,我们站在石头前,陷入了深深地沉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