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奉旨率领湘军出征,去与太平军作战交锋数次,都被打得大败在溃逃中,几次羞愧的要自杀,都被部下救起面对败局,只好沮丧地提笔上奏朝廷他写道:“臣每遇太平军,屡战屡败,深感愧负皇命力单之师,甚忧敌人的势力,恳请皇上发兵相助”幕僚看来曾国藩的奏章,觉得欠妥,便与曾国藩商量说:“虽然是实情,但措辞还是婉转些好”曾国藩不屑地说:“难道你还能把失败的实情,写出花来不成”幕僚并不理会曾国藩的气话,提笔写道:“臣领乡野之众,敌虎狼之寇,纵遭重创,仍屡败屡战,以决死之心,未敢有负圣望然贼势之盛,独撑之师,终难以拒为戡乱计,奏请皇上,派兵助剿以为援”曾国藩看后,不禁大喜,深以为然,我来为大家讲解一下关于曾国藩写过哪些字 四个汉字不同的书写的顺序?跟着小编一起来看一看吧!

曾国藩写过哪些字 四个汉字不同的书写的顺序

曾国藩写过哪些字 四个汉字不同的书写的顺序

曾国藩奉旨率领湘军出征,去与太平军作战。交锋数次,都被打得大败。在溃逃中,几次羞愧的要自杀,都被部下救起。面对败局,只好沮丧地提笔上奏朝廷。他写道:“臣每遇太平军,屡战屡败,深感愧负皇命。力单之师,甚忧敌人的势力,恳请皇上发兵相助。”幕僚看来曾国藩的奏章,觉得欠妥,便与曾国藩商量说:“虽然是实情,但措辞还是婉转些好。”曾国藩不屑地说:“难道你还能把失败的实情,写出花来不成。”幕僚并不理会曾国藩的气话,提笔写道:“臣领乡野之众,敌虎狼之寇,纵遭重创,仍屡败屡战,以决死之心,未敢有负圣望。然贼势之盛,独撑之师,终难以拒。为戡乱计,奏请皇上,派兵助剿以为援。”曾国藩看后,不禁大喜,深以为然。

奏章送到京城,咸丰皇帝看后,不但没有责罚曾国藩的作战失利,反而被曾国藩不屈不挠的精神所感动。于是立即下诏,派兵去救曾国藩。并对曾国藩屡屡加官进爵,直至两江总督。统领全部与太平军作战的清军,最后终将太平天国打败。

且不说曾国藩的功绩多显赫,也不说他与太平军作战的正义性。只说曾国藩在仕途上,可谓做到了出人头地。人不管你入了哪一行,谁不想有所作为。谁又不想升官发财,光宗耀祖的衣锦还乡。君可晓,只有想法是不行的,你得去实打实凿的去行动。而行动的效果,则取决于方法。南辕北辙的做法,必将事与愿违。费不费力不说,关键是自己预期的目的达不到。

曾国藩在陷入绝境时,他愿意任人宰割吗?肯定不会。人在生死关头,谁没有求生的欲望。光想着 哀求别人,施以援手来救不行。得让对方觉得你值得救,才会愿意来救你。

曾国藩的屡战屡败,确实是实际情况。但他上的奏章,却都是气馁的哀言。皇帝若是真的看到了,一定认为曾国藩是个废物。对于一个无用之人,断然不会派兵去救他。不把曾国藩下狱问罪,就算网开一面了。曾国藩的仕途之路,恐怕也将终结于此。至于后来的什么封疆大吏,那是再也不会有缘分和机会了。

幕僚知道曾国藩的处境,也知道只有皇帝能救他。更知道曾国藩的奏章,写得确实不咋地。为了帮助曾国藩,度过这场劫难。幕僚才在关键时刻出手,把屡战屡败这四个字,改变了一下顺序,则成了屡败屡战,竟成了宁死不屈的豪言壮语。幕僚的手段看似玩弄文字,有润色之嫌。然而反掌间,却含义截然不同。颇具下鼓士气,上增信心的功效。人有文化真的不一般,玩起文字来何等了得。要不怎么说刀笔的手段,着实厉害得很啊!

人世间,有很多做人做事的道理。这些道理,其实就是人们在生存的实践中,总结出的一些对人性和自然的认知论。由于人的认知具有局限的特点,(这种局限也许是自身的缺陷,也许是客观环境的制约。)那么认知便存在不完整性。如果把认知当成绝对真理,去往生活中生搬硬套。不说是自欺欺人,肯定行不通。反复去讲无比正确的废话,现代的称谓叫做“公知”。时常拿道理来自慰的,人们称之为喝“心灵鸡汤”。由此看来,道理对人的生存,仅具有思想上的指导作用,而非能在行动上起到决定的作用。

人生在世,毕竟是要靠本事吃饭的。啥叫本事,就是遇事有解决的办法。朱元璋一个放牛娃,由于他接触的人和知识量有限,他能听到多少道理。他之所以能当上皇帝,不是什么道理成就的,而是他处事办法成就的。

古人云:“有德无才,庸人也。有才无德,奸佞徒。”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要人德才相配。才是什么,生存必备之本领。德是什么,是保命的。人没本事,活得会质量不高。人没有德行,恐怕会有命挣钱没命花。办法成就了无数的英雄豪杰,也成全了很多的奸佞枭雄。人想成点事,确实是要靠方法。但一定要用阳谋,你才能登堂入室地去施展。阴谋诡计只可糊弄一时,还难见天日。

人的一生与其说是奋斗的一生,莫若说是折腾的一生。因为人可以不奋斗,但逃避不了折腾。那么好是折腾,坏也是折腾。那就不如放开手脚,用好办法去折腾一番。至于是否能得道成仙,亦未可知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