肇庆学院音乐学院徐院长(肇庆学院美术学院院长梁善)(1)

■漆画工作室教学

肇庆学院音乐学院徐院长(肇庆学院美术学院院长梁善)(2)

■陶艺工作室教学

肇庆学院音乐学院徐院长(肇庆学院美术学院院长梁善)(3)

■砚雕工作室教学

肇庆学院音乐学院徐院长(肇庆学院美术学院院长梁善)(4)

简介 梁善 毕业于广州美术学院。现为肇庆学院美术学院(黎雄才美术学院)院长,教授,硕士生导师,设计学省级特色重点学科负责人。中国文房四宝协会副会长,广东省端砚协会副会长,肇庆市端砚协会副会长,广东高校美术与设计教育专业委员会副会长,广东美协美术教育委员会委员,广州美术学院校友会肇庆分会会长。粤港澳大湾区美术联盟理事,中央文史研究馆书画院研究员,广东省美术家协会理事,肇庆市美术家协会副主席。

肇庆学院音乐学院徐院长(肇庆学院美术学院院长梁善)(5)

■李小军 折梦入山 漆画 获第十三届全国美展铜奖 2019年

日前,中国美术家协会公布了2021中国(厦门)漆画展的评审结果,结果显示,肇庆学院美术学院吴君茹、李小军、许荣聪和伍美坚四位教师创作的漆画作品入选该展览,一所学院如此多人入选引起行内关注。实际上,早在三年前的第十三届全国美术作品展中,广东的画家获得的最高奖,广东省唯一的一枚铜牌,也是由该学院的李小军教师获得。同类的喜讯,去年,肇庆学院也成为了新增硕士学位授予单位之一,该学院申报的艺术硕士又在其中,可以说,肇庆学院正经历着发展以来的又一高峰时期,回忆起这些,肇庆学院美术学院院长梁善说,作为区别于八大美院的综合性大学美术学院,要认清定位,摸索更符合社会发展的美育策略,为社会精准输出美术人才价值的最优选项。

过去

美术系培养了众多教育岗位上的骨干

在广东,培养美术教师最早的院校,应该当数肇庆学院的前身肇庆师专,当时美术系就培养了众多的教育岗位上的美术骨干力量,到现在,他们不少人也都在重要的岗位上,其中便包括现任广州美术学院院长李劲堃。

十多年前,肇庆学院美术学院的美术教育专业,在一段比较长的时间里,都是学习广州美术学院的教学模式,后半段进行分方向教学,即分国画、油画、水彩、设计等方向教学。但后来出现比较大的困惑是每逢到选方向的时候,主动选设计的人特别多,而选国画,尤其是油画、水彩的人则明显少,有时甚至因为学生人数不够而难以开班。更严重的情况是,因为分了方向,有一部分学生在毕业时甚至搞不清自己是读什么专业的,出现人才培养与办学目标脱离的现象。

当时的梁善开始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他觉得应该开始进行改革。但改革的前提是,必须进行调研,要找充分论据,“因为大部分学生就业主要是到中小学当教师,于是,我们通过对相应的学校校长、美术教研员、美术骨干教师,高校教师、学生进行广泛调研,反馈最多的是:这里毕业生的专业水平不错,但综合能力明显欠缺。因为小学的美术老师不仅要教画画,还要上美术史论、美术鉴赏、设计、手工制作等等课程,毕业生明显后劲不足,甚至无法开展基本的美术教学。”

现在

摸索更符合社会发展的美育策略

不少美院对学生的教学定位是强调“一专多能”,也正是这一点,对上一阶段的肇庆学院美术学院有了影响,对此,梁善在实行教学改革上,大胆提出这里的学生应该“多能一专”。他说,“首先强调全面,综合能力是基础,然后再去强化每一名学生擅长的一门专长。这样学生毕业应对社会变化的能力就会更强。”梁善进一步分析称,首先要明确,肇庆学院美术学院培养学生的定位,主要是为中小学美术老师输送合格人才,应该强化美术教育作为师范专业的特点。在满足师范生综合素养的前提下,尽量满足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对艺术个性化的追求,使学生学有所长。

随即,肇庆学院美术学院迎来了一系列的改革,一方面是全面拓宽课程领域,构建本科高校学生应有的知识结构体系;另一方面走工作室的道路,全面开设了国画、油画、版画、水彩、漆画、陶艺、雕塑、书法、剪纸、纤维、环艺、产品、视传、动画、手工等20多个不同艺术门类的工作室,其中,漆画、版画、手工、环艺、产品、书法等工作室成果显著,近年屡获殊荣,真正做到了在“多能”的基础上,满足“一专”的需求。据梁善介绍,对工作室的选择是双向的,学生可以自愿选,但老师也有权力筛选学生。这样可以更理性地、更有效地发挥学生的优点长处。

“我们认为,在本科阶段,学生具备‘多能’是属于基本的、核心的要求,但如果仅仅停留‘多能’的层面,学生的兴趣爱好就没能得到挖掘和培养,也就很难脱颖而出。因此,强化‘一专’,也是决定被人认可的重要因素,是就业的‘敲门砖’。”梁善说,作为区别于八大美院的综合性大学之中的美术学院,要认清定位,摸索更符合社会发展的美育策略,为社会精准输出美术人才价值的最优选项。

对话

计划用十年时间推广“雄才培育计划”

收藏周刊:在教学改革中,除了学科的内部调整,还有其他举措?

梁善:跟肇庆市端州区教育局合作推出“雄才培育计划”,用十年的时间来推行这一计划。“雄才”在这里具有一语双关的意义,首先,出生在肇庆地区的著名美术大家黎雄才在美术界的地位是毋庸置疑的,用“雄才”这个名字,也有学习和发扬他对艺术孜孜以求的求学精神之意;另一方面,“雄才”这个词本身也具有培养具有“雄才伟略”的卓越人才意思。

收藏周刊:这是一个怎样的计划,方便具体谈谈吗?

梁善:很多高校办学,可能是“关起门”来,包括我们以前也是这样,但近年来我们推出了“三位一体”“协同育人”的新模式。以前的人才培养方案都是学校自己单方面制定的,可能存在与社会人才需求脱节的现象。我们推出的“三位一体”“协同育人”办学模式,即政府、学校、企业三方共同合作,一起培养人才。例如政府的教育部门,让他们参与到共同为地方院校培养后继力量的工作中,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政策支持与工作扶持;二是我们美术学院每年从400名左右的美术教育的学生,择优挑选出50名左右的优秀学生,组成一个“雄才班”,聘请全国的教育名家和教学一线骨干教师等,前来对他们进行高水平的、有针对性的培养;第三,就是毕业生对口的学校,我选了肇庆市区小学、初中、高中共18所学校作为合作院校。结合专家意见,制定可行性方案,在广泛征得该合作学校师生的理解与认同后,一起带动他们的教育改革,“一校一特色”的成果已经显现。

收藏周刊:这一措施,效果如何?

梁善:从2013年开始实行,成效非常显著。刚开始实验,我们选择的第一所学校是地处比较边远、办学条件落后、办学水平较差的大龙学校,经过几年合作后,我们举办了合作教学成果展,引起了社会强烈反响,好评如潮。之后学校学生作品被邀请到肇庆美术馆隆重展出,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大龙学校作为一所边远的、不怎么受人关注的学校,因为与高校合作,学生的作品在美术馆展出,美术教学成果显著,让所有人刮目相看,大龙学校一夜成名。之后,我们总结经验,不断拓展。后来我院与端州区教育局签订“雄才培育计划”,合作学校从一所拓展到18所,全面探索“艺术普及”和开展“一校一特色”的教学研究和实践。如此类推,根据学校的办学定位和教学资源,来确定每个学校的合作方向和办学特色。有的学校想往陶瓷方向发展,我们则提前跟陶瓷企业或者相关专家对接;有的学校想往端砚方向,则跟端砚企业对接。我们希望能培养出对社会具有实实在在的作用的学生。也希望通过这样的摸索,总结出一套独具特色的教学系统。所以,在我们的学院系统里,在原来的教学与科研的基础上,还增加了社会服务的内容。

而且,我们开设了端砚设计的专业,改变了自古以来端砚制作的家族式传承,发展成学院模式的系统教学的现代端砚设计培养模式,一方面依托美术学院毕业的教授、博士等高端人才把握造型教学;第二,改变以往工匠式的端砚创作状态,加强端砚作品在文学与艺术方面的结合,我们专门聘请文学院的教授,专门开设文学诗歌等课程;第三,外聘具有社会影响力的端砚工艺大师,传授端砚传统的工艺技法。不少国家级的砚台专家到了我院参观考察,看到我院的教学成果、教学模式后,不约而同得出一个肯定:这才是我们中国砚台未来的发展方向,目前的举措是引领了中国砚台设计的发展。

■收藏周刊记者 梁志钦 陈福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