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现代到古代的文字(漫漫还是曼曼)(1)

□陈思琪(苏州大学)

前段时间,到底是“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还是“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的争论在热搜高居不下。最近,又有另一篇耳熟能详的古文《离骚》引发类似争议,登上热搜:到底是“路漫漫其修远兮”还是“路曼曼其修远兮”?

事件的起因是:浙江杭州一位初三语文老师在备课时,发现语文课本里的一句诗“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与她长久以来的认知并不相符。这位老师又去查找了以前的期刊、杂志等,发现对于“曼曼”“漫漫”的讨论一直存在,而两种写法可以通用。

其实,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在传承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误传、误读的现象。而类似的讨论从学术界扩展到公众舆论场,引发众多网友各执一词、莫衷一是,证明它能够引起了众人共鸣,具有积极意义。我们不可否认,它一定程度上带动了网友的探索思考,促进了全社会形成尊重知识、积极求知的讨论氛围。

然而笔者认为,我们应当明白文学的本质不在于它的表现形式,而在于其是思维的载体,它的核心作用应当是传递观点、促进思考或是抒发感情。

在这场争论中,无论“漫漫”还是“曼曼”,重要的是我们知道屈原写这句话想表达的是一个人求索之路的漫长艰辛。因此,无论哪种表达都不会影响我们理解屈原热爱祖国、坚持理想、虽逢灾厄也绝不低头的傲骨与决心。在这种情况下,广大网友浪费大把时间和精力,为一个字眼而纠结、争吵,和鲁迅小说中为了“回”的四种写法而沾沾自喜的孔乙己有何分别呢?

如果“漫漫”还是“曼曼”影响到了文本的意思表达,动摇了中国学子长久以来对文本、对作者精神的理解,那么这样的争论是有必要的,因为它捍卫的是一种思想、一种精神。然而遗憾的是,无论是之前“斯人”和“是人”的讨论,还是最近“曼曼”和“漫漫”的争执,这些占用大量公共资源的话题,本质都只是单纯的“抠字眼”“抠细节”,这些讨论不仅没有结果,更占用了社会公众的注意力,其弊大于利。

总而言之,文学和语言的表现形式始终处于变迁之中,相较于一丝不苟地复刻每一个字,真正有意义的是贯彻和传承其背后的涵义与思想。中文写法上的“曼曼”或是“漫漫”有可能在历史的变迁中被误传,但中华精神中的“自强不息”与“爱国主义”永远会在人类的文化、历史长河中熠熠生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