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的高考,蒋多多的名字被众多人熟知,那是一个比同龄人早一步找到梦想的女孩。

在思想还未成熟的时候,发现自己身上的潜力,好像找到了人生的方向。对于还未十八岁的蒋多多来说,并不是一件值得高兴的事情。

人的每一个阶段,就去做应该做的事情,有一个词语叫做“过慧早夭”,曾经的我不以为然,直到后来,我看到了很多人的故事,开始明白这个词语真正的含义。

在高中的时候,蒋多多无意识之中找到了自己的兴趣爱好。她写的一篇小说,不仅被自己的大学生姐姐夸赞,还被寄到了报社,并出版到了书籍里。对于蒋多多来说,她渐渐地觉得自己也许就是那个文学天才。

可尚且高中的她,并不知道每一个天才的背后,都需要完整的知识体系,才不会让天才夭折在摇篮里。靠着一腔孤勇,她在高考考场上不回答试题,写了8000字长文抨击高考制度的不公平。

她自以为是的豪迈之举,没能引起想象中的轰动,除了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之外,蒋多多只收获了一张0分的试卷,与大学失之交臂。

我们不得不承认的是,有梦想的人是值得敬佩的,可是如果只靠着一腔孤勇,那我们可以理解为莽撞。天赋确实存在,但后天的知识积累和坚持,才是天才养成的真正秘诀。

蒋多多高考到底写了什么(高考0分蒋多多8000字文抨击高考制度)(1)

出身农村

蒋多多出生在一个普通的农村家庭,父母也只是平凡的人,靠自己的辛苦和努力养家糊口,将所有的希望都放在孩子的身上,希望他们可以通过高考改变命运。

蒋多多的父亲是一名保险公司业务员,为了供家里的三个孩子读书,他每天都需要起早贪黑的跑业务,丝毫没有精力干家里的农活。于是,蒋多多的母亲就成了家中的主力,不仅要负责孩子的生活起居,还需要在家里的15亩地上挥洒汗水。

蒋多多是一个听话懂事的好孩子,她经常趁放假或者放学的时候帮助母亲干农活,并不觉得辛苦。除此之外,她一直用优异的成绩来让父母骄傲,从学校拿回来的奖状贴满了屋里的墙壁。

这样的家庭环境出身的蒋多多,从小就养成了过于敏感的性格,她心疼父母的不容易,所以刻苦用功读书,省吃俭用。对于那个时候的家庭而言,供三个孩子读书,实在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

父母都在为了生活打拼,蒋多多并没有获得过来自父母的爱。从小伴随蒋多多的就是孤独,正是在这种孤独的环境里,她的文学天赋在慢慢地被发掘。

穷苦的家庭环境,会让一个人对于周围人的感受更加的细腻和敏感,也更容易启发一个人的文学素养。在文学界享有盛誉的很多作家,从小的家庭环境都不是很好,只是当时的蒋多多还没有意识到自己的文学素养从何而来。

父母无法给予孩子过多的助力,他们将所有的希望都放在高考上,对于农村的孩子来说,这也是唯一一条通往成功的路。作家,对于蒋多多的父母而言,是一个遥不可及的存在。

这样的家庭环境无法为蒋多多的文学梦提供太多的助力,可是命运给了她一个契机,让她无数次觉得自己踮起脚就可以触碰成功,只是蒋多多没有想到:就是这看似触手可及的一次踮脚,让她掉入了深渊。

蒋多多高考到底写了什么(高考0分蒋多多8000字文抨击高考制度)(2)

对成功的渴望

从小见惯了父母的辛劳,蒋多多的内心对于成功有着常人难以理解的渴望和迫切。

如果没有遇到高二的那个契机,即使蒋多多再心急,也会按部就班地考大学,在大学接受知识的洗礼,然后去坚持自己的文学梦想,最终走向成功。

可是,命运和蒋多多开了一个大大的玩笑。

高二那年,蒋多多在忙碌的学习之余,偷偷地写了一篇小说,并拿给自己的姐姐看。从小跟在姐姐后面长大的蒋多多,受到了自己最敬佩的人的认可。

姐姐不仅不加掩饰地夸赞了她,并建议她将作品寄到报社,如果能够重来,也许姐姐不会做这个决定,只是当时的姐姐太过于兴奋,完全没有想到之后发生的事情。

报社的反馈让蒋多多和她的姐姐感到欣喜,报社录用了她的稿件,并将她的小说印成了文字。对于一个还没有十八岁的女孩来说,这样的喜悦足以让她完全飘飘然。

在这件事情之前,蒋多多唯一可以让父母感到骄傲的就是自己的成绩,在她就读的高中里,她始终排名前二十,不出意外的话,她可以考上一个好的大学。只是比起成绩带给自己的骄傲,写作更让她兴奋。

从小因为家庭环境而自卑的蒋多多,像是在黑暗中见到了光明,她死死地抓住这唯一的机会,她要向所有人证明自己,她要做同学中的唯一。她很清楚,在成绩上她很难拿到第一,所以她要坚持自己的写作爱好,并成为一名作家。

蒋多多对成功的渴望太迫切了,因为一次小小的成功,她以为成功可以很简单,成为一名作家更是只靠天赋。

可是她对于这个世界的认知还是太少,所以她不知道兴趣爱好变成职业需要太大的勇气,她也不知道写作并不是只靠天分就可以的,理论的知识体系和人生阅历都必不可少。

对于未来,蒋多多想的太简单了,她放大自己的优势,沉迷于创作的世界当中,并且理所当然地认为当时的教育制度禁锢了她的发展,就像她的笔名“碎心飞魔”一样,她完全沉浸在自己的世界当中,像是魔怔了一样。

蒋多多高考到底写了什么(高考0分蒋多多8000字文抨击高考制度)(3)

黄土地里的梦想

很多人的十八岁,都不知道梦想是什么,蒋多多很幸运,她找到了自己想做的事情。更重要的是,这件事情带给她的成就感,很强烈。

她开始疯狂地写作,一天可以写一万字,几乎不用加以修改。这个为梦想奋斗的女孩确实有着过人的天赋,可是这样的一个天才少年太过于傲气,也缺少伯乐的指点。

她不愿意看书,害怕别人的故事会影响自己的思路,不愿意学习,觉得人生不只是读大学一条出路。她写了很多小说,并拿给自己的老师看,却没有得到想象中的夸赞,老师甚至认为她的作品前后逻辑不同。

对于一个尚未成熟的女孩来说,也许并不明白什么是逻辑,曾经的小有成就,让她认为自己有着过人的天赋,老师也比不上自己。

那时的她是狂傲的,谁也不愿意相信,而老师是一个成年人,他很明白没有人生下来就会写作,所有的作家都是在看了大量作品之后,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然后慢慢地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老师的善意没有换来蒋多多的回头,她像是临死的人抓住了一根救命稻草一样,一定要在写作这条路上有所成绩。她不再那么执着于学习,整日地写自己的小说。

在她的认知里,教育不适合她这样的天才,她应该走一条不同于别人的道路。对于高考,她有着强烈的反抗意识,于是,她查阅了很多资料,在高考试卷上写下了8000字的长文。

谈到这样做的目的,蒋多多表示只是想要引起社会群体的注意,让社会可以重视她的观点。那一年的高考,蒋多多的名字确实被很多人熟知,只是就像一块石头丢进了湖里,泛起了一阵涟漪之后,就回归于平静。

最终,蒋多多的文综被判为0分,高考总分114分,读书这么多年,所有的心血都毁于一旦。这个出身黄土地的女孩,凭借着自以为强大的梦想,试图以一己之力改变规则,却以狼狈的姿势落败。

蒋多多高考到底写了什么(高考0分蒋多多8000字文抨击高考制度)(4)

梦想,不是一腔孤勇

有梦想的人,很了不起,可是梦想,却不是一腔孤勇。

蒋多多最终还是失败了,她拿着自己攒下的零花钱去找自己的姐姐,想要得到姐姐的理解和肯定。看到这样狼狈的妹妹,姐姐既生气又心疼,决定把她送回去再复读一年。

少年的意气还未被现实打磨,凭借着自己对梦想的执着,蒋多多偷偷地去了远方打工,想要用实力证明自己。结果却再一次让她认清了自己,外出打工的生活并不好过,一个高中刚毕业的女孩,四处碰壁。

蒋多多不愿意就这样认输,她开始联系媒体,想要利用媒体再最后尝试一次,可是事件热度已过,媒体似乎并不热衷于继续报道这件事情,无奈之下,她只能回到家中帮父母干活。

如今的蒋多多已经淡出了大众的视野,可是她的故事却应该警醒更多的高中生,初出茅庐不可怕,可怕的是未经世事,却想挑战世界。

没有任何一个人可以凭借天赋成功,兴趣爱好可以帮我们找到方向,但这只是刚刚开始,我们应该相信,知识的力量可以让我们实现人生的终极目标。

在看《小欢喜》的时候,我特别喜欢季杨杨妈妈对待儿子兴趣爱好的态度。

季杨杨特别喜欢开车,并不想读大学,她会告诉儿子,有兴趣是好的事情,可是关于车的动力学,车的一些理论知识,这些都是要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不断学习的。

很多时候,我们以为的热爱,只是因为我们看到了理想的那一面,在看似简单的背后,可能是枯燥无聊的知识堆积和一天天的坚持。

最后,我想说:

我们之所以热爱,可能仅仅是因为它让我们感觉到舒服,当有一天,你可以接受它们带给我们的那些不舒服的时候,才是真的热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