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厉打击传播不实言论(亮剑控评维护公共传播秩序)(1)

自“清朗·‘饭圈’乱象整治”专项行动开展以来,围绕明星榜单、热门话题、粉丝社群等环节的治理措施渐次展开。近日,微博着手治理舆论场的另一大乱象——刷量控评。

目前,排查出刷量用户近十六万,组织控评的用户1389个,微博将对此类到政务、媒体官微下寻衅滋事的违规行为,予以坚决打击。很多“非粉”用户表示,这回是不是可以舒一口气,不用再对着各种字母组合暗语猜测深意,也不用再担心“因言获罪”了?

所谓控评,是指粉丝人为操控评论风向,初衷是在社交媒体中塑造明星的正面形象,帮助自己的偶像获得流量、代言等经济效益。在发展过程中,这番“苦心”渐渐变味儿,成了“网络一霸”——不允许负面评论,甚至有组织、有规模地对可能有损自己偶像形象的人或事进行恶意攻击。我们经常在评论区看到大量毫无意义甚至恶臭的言论,而这些内容形成了压倒性优势之后,就如洪水一般,吞没了那些不同的声音。有时候,根本不知道是哪句话、哪个词“伤害了粉丝们的感情”,普通网友甚至明星都会被骂到关闭微博。

粉丝群体多为青少年,控评的重复化、激进化表达方式对他们的三观塑造有害无益。常在此话语圈中,很容易产生“意见相左就是敌人”的印象。而当这样的风气弥散开来,年轻的粉丝还能学会心平气和地交流和沟通吗?在粉丝的控评背后,还有资本巨手的操控,一些人借助粉丝力量,把握话语权,颠倒是非黑白,掀起一波又一波的舆论风暴,左右着舆论格局。

问题在于,舆论空间不只有明星和粉丝。对于“非粉”网友来说,在“养号刷分、评论注水”的虚假口碑中,难以看到事实真相,也不容易形成有价值的讨论。社交媒体的主要特点就是参与式交流、平等化交流。控评破坏了公共传播秩序,只会加深“非粉”网友对于粉丝群体的负面印象和厌烦心理,一来二去,这种隔阂可能滋生群体极化风气,进一步恶化社交媒体传播生态。

对于演艺从业者来说,爆红不一定有理由,但长红一定有原因。且看当下一部分偶像明星,没有拿得出手的作品,没有与名气相称的实力,更没有踏踏实实的工作态度,仅靠打投热度创造的流量苦苦支撑。这样的背景之下,失去粉丝,就意味着失去流量,进而也就丢了市场和商业价值。于是乎,很多流量明星不问是非对错,与粉丝沆瀣一气。

最近一段时间,行业、平台等方面联手治理,在演艺圈掀起了一场地震。这其实就是一个警告,控评打投而来的流量终会消失,树立的人设终会被反噬,原来那套游戏规则已经行不通了,明星要靠作品说话,以实力赢得尊重。

微博是明星粉丝群体交流互动的主要渠道之一。近两个月内,平台做了一些治理工作,但相较于“饭圈”乱象,这也只是一个开始,期盼相关平台继续扛起责任,将治理进行到底。用户自身和平台都需要反思,淡化消费主义逻辑,拒绝丧失底线的快速变现,尊重每个人的参与权、表达权。只有这样,互联网生态才能继续良性、和谐、健康的发展轨道。我们所有人也都将是这一网络生态的受益者。

(作者系中国政法大学光明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