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迁怒,不贰过 ——《论语》,我来为大家讲解一下关于不迁怒不贰过是给谁说的?跟着小编一起来看一看吧!

不迁怒不贰过是给谁说的(不迁怒不贰过)

不迁怒不贰过是给谁说的

不迁怒,不贰过。 ——《论语》

犯了错误,不要迁怒别人,并且不要再犯第二次。这样的人,才称得上是一个有觉悟的人。只有那些没有开悟,没有活明白的人,才会好了伤疤忘了痛,反复多次犯同样的错误。只有那些欺软怕硬的人,才会迁怒于人,才会把自己从别人那里受到的委屈与屈辱,转嫁到那些比自己弱小的人或物身上。

父亲在公司受到了老板的批评,回到家就把沙发上跳来跳去的孩子臭骂了一顿。孩子心里窝火,狠狠去踹身边打滚的猫。猫逃到街上,正好一辆卡车开过来,司机赶紧避让,却把路边的孩子撞伤了。这就是心理学上著名的"踢猫效应",描绘的是一种典型的坏情绪的传染所导致的恶性循环。

上面讲的踢猫效应,是指对弱于自己或者等级低于自己的对象发泄不满情绪,而产生的连锁反应。"踢猫效应",描绘的是一种典型的坏情绪的传染。人的不满情绪和糟糕心情,一般会沿着等级和强弱组成的社会关系链条依次传递。由金字塔尖一直扩散到最底层,无处发泄的最弱小的那一个元素,则成为最终的受害者。其实,这是一种极易传染的心理疾病。

我们中国人,很是看重不二过。留下了前车之覆,后车之鉴;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等等流传千古的至理名言。我们也知道,人都是可能犯错误的。犯错误,并不要紧。可怕的事情,就是不长记性,老是犯同样的错误。如果一个人,总是重复多次地犯同样的错误,要么是有意为之,要么是还没有活明白,不知道从错误中汲取经验教训。

自己受到不公正待遇,不怨天不怨地,也不要埋怨别人。俗话讲得好,会怪人的怪自己,不会怪人的怪别人。我们都知道,内因是事物起变化的根据,外因只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条件。取得了成绩,主要是靠自己的努力;遭受到失败,也是自己努力不够所致。千万不能归因出现错误。

怜悯弱者,护佑弱小,历来是中国人的天性。历史上的侠客义士,都是劫富济贫的。正所谓盗亦有道,连啸聚山林的土匪,也不会抢劫老弱病残。孔门弟子中,最受孔子称赞的颜回,就是不迁怒不二过的典型,后人因此尊称他为复圣。颜回一生没有做过官,也没有留下传世之作,他的只言片语,收集在《论语》等书中,其思想与孔子的思想基本是一致的。后世尊其为"复圣"。元文宗封颜回为兖国复圣公,明嘉靖时罢封爵,止称"复圣"。明陈镐纂清孔胤植重纂《阙里志·弟子职》:"元文宗至顺元年,加赠"兖国复圣公"。《明史·礼志四》:"其四配称:复圣--颜子、宗圣--曾子、述圣--子思子、亚圣--孟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