钦差大臣果戈里剧本分析(果戈理钦差大臣中的讽刺艺术)(1)

文 | 千金Talk

编辑 | 千金Talk


钦差大臣果戈里剧本分析(果戈理钦差大臣中的讽刺艺术)(2)

尼古莱·瓦西里耶维奇·果戈理是一位杰出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也是俄罗斯讽刺文学的开创者,他的作品具有鲜明的特点。他一生创作了许多优秀的作品,如《钦差大臣》《死魂灵》等。果戈理擅长用讽刺的手法对俄罗斯贵族阶层进行嘲讽,他用尖锐的嘲笑、讽刺等方式对沙皇独裁统治下的农奴制社会的黑暗与腐败进行了猛烈的抨击。

钦差大臣果戈里剧本分析(果戈理钦差大臣中的讽刺艺术)(3)

《钦差大臣》以批判达官贵人的丑陋行径和农奴制的堕落为主题,具有较高的思想深度,它与当时流行的“粗俗”、“浅薄”的闹剧大相径庭,标志着果戈理现实主义讽刺艺术的走向成熟。

钦差大臣果戈里剧本分析(果戈理钦差大臣中的讽刺艺术)(4)

一、果戈理和《钦差大臣》

果戈理出生在乌克兰一个地主之家,长大后曾在政府机关工作,收入微薄,生活困苦,在这样的生活中,他体会到了“小人物”的悲哀,也体会到了官场的腐朽和骄奢淫逸。果戈理1835年开始了他的文学生涯,他写的大多是他亲身经历过的“平民生活”“官僚腐败”

钦差大臣果戈里剧本分析(果戈理钦差大臣中的讽刺艺术)(5)

在其讽刺艺术的背后,隐藏着对被批判人物、社会现象的深刻洞察,使观众在笑声中往往会产生对自身人生的反省,感受到作者对民族命运的忧患与忧患。《钦差大臣》一书是其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具有“含泪而笑”的艺术魅力。

《钦差大臣》讲述了一个纳结的儿子赫列斯塔柯夫,因为没有足够的钱,被困在一家客栈里。地方上的官员都是贪官污吏,为非作歹,听说钦美大臣要微服私访,他们都很害怕。大家都把赫列斯塔柯夫当作钦差大臣一样来奉承他。

钦差大臣果戈里剧本分析(果戈理钦差大臣中的讽刺艺术)(6)

赫列斯塔柯夫是个自命不凡的人,他从各个方面都得到了极大的赞扬,他把彼得堡所有有头有脸的人都说成是他的好朋友,他还调戏市长的妻子和女儿。最终,赫列斯塔柯夫向市长和市政府借了一大笔钱,带着“快乐”的心情离开了这座城市。

邮递员私下拆开赫列斯塔柯夫的信,发觉赫列斯塔柯夫根本就是一个冒牌货。赫列斯塔柯夫在信里嘲弄了各级官员,使他们非常生气。突然有人来报,说是真的钦差大人要到了,顿时

所有人都目瞪口呆。

钦差大臣果戈里剧本分析(果戈理钦差大臣中的讽刺艺术)(7)

这是一部具有强烈讽刺意味的喜剧,它的讽刺艺术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夸张的人物性格刻画、多种讽刺手法和讽刺语言的运用、出人意料的结局以及发人深省的主题。

钦差大臣果戈里剧本分析(果戈理钦差大臣中的讽刺艺术)(8)

二、夸张的人物性格塑造

《钦差大臣》一书中,果戈理采用了夸张、漫画的手法来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主要表现在两种不同的形象上:一种是纨绔子弟,另一种是贪得无厌的下层官僚果戈理的讽刺主要针对的是赫列斯塔柯夫市长和邮局局长。

钦差大臣果戈里剧本分析(果戈理钦差大臣中的讽刺艺术)(9)

赫列斯塔柯夫在彼得堡是个低级的公务员,他是个嗜赌如命的懒汉。当他输光了身上所有的钱,住进了这个偏远小镇上一间连房租和伙食费都付不起的旅店里。当旅店老板给了他一碗汤时,他拒绝了,说了一句“不吃”,想出去走走,缓解一下自己的饥饿。

这种自以为是、胆小懦弱、卑微可怜的性格,是俄国没落贵族的典型写照,果戈理毫不留情地嘲笑了他们一顿。

钦差大臣果戈里剧本分析(果戈理钦差大臣中的讽刺艺术)(10)

为了更好地嘲讽这个团体,果戈理把他送到一个小城镇去找官员。贪官污吏把他当成一个微服私访的官员,因此,市长对他很好,局长也对他很好。他又过上了奢侈舒适的生活,在市长夫人和女儿羡慕的目光中,他又变得嚣张起来。

他得意洋洋,口出狂言,说他在许多政府机构中身居要职,许多著名的将军都畏惧他,他很有可能晋升为元帅;他在圣彼得堡吃的东西,全由巴黎“蒸汽船”运来;还说,他写过很多书,和普希金是好友。这番自吹自擂是赫列斯塔柯夫不切实际的自吹自擂,这表明俄国社会上有一大批这样的年轻人,他们热衷于骄奢淫逸的生活,却不愿做出实际的贡献。

钦差大臣果戈里剧本分析(果戈理钦差大臣中的讽刺艺术)(11)

赫列斯塔柯夫自吹自擂一番后,又显露出他贪婪的本性,他向官员们借钱,向市民们借钱,趁某些商人不高兴时,趁机敲诈,假扮成钦差大臣,向大家许下好听的诺言,然后卷钱逃之夭夭。

赫列斯塔柯夫不但无用,而且贪得无厌,毫无道德情操可言,他见市长夫人美貌,竟向她求婚,未果,又向市长女儿求婚。为了掩饰他那不道德的行径,他声称结婚是为了追求幸福,而不是什么长幼有序之类的礼节。一看就是个彻头彻尾的小人。

钦差大臣果戈里剧本分析(果戈理钦差大臣中的讽刺艺术)(12)

果戈理塑造了赫列斯塔柯夫懦弱、骄傲、傲慢、外表温和、内心粗鲁的性格。果戈理在讽刺彼得堡落魄的年轻贵族的同时,也毫不留情地嘲弄俄国的小官僚,其中最突出的就是镇长和邮差。

这位市长是个自私而又精明的人,在同赫列斯塔柯夫打交道时,表现出一种愚蠢而又可笑的态度。当他接到钦差大人私下拜访的消息时,整个人都慌了。他让福利院的巡视员给病人做些干净的帽子,并把牌子挂在病床上;要求法官拿走审判厅里晾晒的衣服,把前厅里的鹅赶走;有些老师面部抽搐,要求督学改正;要求邮局局长核对所有信件;

钦差大臣果戈里剧本分析(果戈理钦差大臣中的讽刺艺术)(13)

也要求清扫街道,清理垃圾等等。这一系列的举动,充分体现了他日常工作中的懒散与俄国官僚主义的霸道。他生怕自己的职位会因为钦差大人的不满而受到影响,所以在慌乱之中,他给了许多指示,更荒唐的是,他把赫列斯塔柯夫当成了钦差大人,对他百般讨好。

赫列斯塔柯夫向市长的妻女打情骂俏时,这位市长居然把这当成了一次晋升的机会,直接就把自己的女儿许配给了这位冒牌的特使。从这一情节中,我们可以窥见俄国官场的阴暗与腐败,官员的晋升全凭上司的个人喜好,而下级官员则要谨小慎微。

钦差大臣果戈里剧本分析(果戈理钦差大臣中的讽刺艺术)(14)

最后,镇长才知道,原来这位特使是个冒牌货,而且还看见了赫列斯塔柯夫对他的嘲弄,这使他大为震惊。他简直不敢相信这是真的,甚至下达了逮捕假情报者这么荒唐的命令。这些行为反映了俄国下级官僚腐化堕落的生活习性,也反映了他们的奸诈狡诈的个性,正是果戈理笔下这一阶层的讽刺。

这出戏里的邮递员也是个很有个性的人物。他是个胆小的人,他对自己的身份很敏感,他拿到赫列斯塔柯夫的信后,想看一看,但又不敢看,这就说明,他很想听听特使对这次旅行有什么看法,但又觉得这是不对的。在作品中,他写到:“本人不知,有一股超自然力量在推动我”

钦差大臣果戈里剧本分析(果戈理钦差大臣中的讽刺艺术)(15)

当他对市长说钦差大臣是个骗子时,市长勃然大怒,破口大骂时,他又变得神经兮兮的了。他的胆小,做事畏畏缩缩,都是下级官员的通病。与市长一道,他们就是俄国底层官员性格的缩影,他们在暗地里干着坏事,却害怕被人发觉。

果戈理通过描写这些人物,抓住了他们滑稽可笑的性格特点,真实反映了当时俄国社会上的种种腐败现象,使作品具有很强的反讽力量。

钦差大臣果戈里剧本分析(果戈理钦差大臣中的讽刺艺术)(16)

钦差大臣果戈里剧本分析(果戈理钦差大臣中的讽刺艺术)(17)

三、多种手法的运用

《钦差大臣》中,果戈理运用了许多表现性的手法,使其具有更强的讽刺意味。

首先是果戈理突破了传统戏剧的套路,将观众的欢笑视为积极的意象。传统戏剧往往以惩恶扬善收场,而《钦差大臣》中的赫列斯塔柯夫和市长并未受到应有的惩罚,因此编剧在结尾处设置了一分钟以上的“哑场”,给观众留下一分多钟的时间,让他们一边发笑,一边思考,一边批评角色。

钦差大臣果戈里剧本分析(果戈理钦差大臣中的讽刺艺术)(18)

正如作品一开始所言:“人之丑,莫怨镜中之镜。”有一句话是这样说的:除了果戈理以外,再也没有人能把俄国官僚们的病态解剖写得这么好,他一边嘲弄,一边看穿了这个卑鄙的、令人作呕的灵魂的最深的痛苦。

其次,作者还使用了许多反讽的手法,比如赫列斯塔柯夫被市长任命为钦差大臣,而赫列斯塔柯夫却表现得很镇定,而他的仆人却表现出焦急的神色,并建议他逃跑,这一对比,更突出了这些纨绔子弟的傲慢和赫列斯塔柯夫的漠不关心,从而加强了讽刺的效果。

钦差大臣果戈里剧本分析(果戈理钦差大臣中的讽刺艺术)(19)

这种反差也影响到了结果,当他们看完赫列斯塔柯夫的信后,原本兴高采烈的官员们对他的态度都发生了变化。市长不停地说:“这下完蛋了,这下完蛋了!然后,他“拍着自己的额头”,喊道:“愤怒地订婚!什么订婚!谁第一个说他是钦差大臣?说!”这群平日里作威作福坑蒙拐骗的人,现在却被一个小流氓给坑了,这种强烈的反差感让人觉得荒谬。

果戈理在设定这些官员身份时,也采用了反差的手法。法官的职责是维护社会正义,但是在剧中,他的行为却是玩忽职守;慈善院院长本该慈悲为怀,却在剧中被演绎得阴险残酷;本应受过良好科学教育的督学,在剧中却表现出怯懦无知;

钦差大臣果戈里剧本分析(果戈理钦差大臣中的讽刺艺术)(20)

邮政局长本该负责保管信件,但是在这出戏里,没有人比他更喜欢偷偷地拆开别人的信件了。这些正义感十足的当权者表现出与之截然相反的非正义感,这对于俄国下层官僚机构的混乱和荒唐来说,是一个有力的讽刺。

最后,果戈理把这句话变成了现实:“你们在笑什么?笑死你了!"正因为果戈理的戏剧取材于现实生活中的人物,所以他擅长用夸张的手法来塑造人物,用幽默的语言来表现人物的荒谬,用对比的手法来强化讽刺,这就使得观众在看到真相之后,会感到忧心忡忡,对国家、社会表示失望,所以,这些讽刺具有很强的现实主义效果。

钦差大臣果戈里剧本分析(果戈理钦差大臣中的讽刺艺术)(21)

钦差大臣果戈里剧本分析(果戈理钦差大臣中的讽刺艺术)(22)

鲁迅先生对果戈理讽刺艺术的评价是:“用看不见的泪痕和忧伤的表情,来激励国家。”普希金果戈理的讽刺为。果戈理对现实生活中的种种丑恶与悲剧性进行了嘲讽,但同时也对民族与民族的悲惨命运充满了同情与悲哀。这种以笑当哭 、笑中含泪的精神就是果戈理的讽刺风格。

【参考文献】

[1]袁晚禾,陈殿兴.果戈理评论集[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3

[2]汤文菲,朱铁梅.透视灰色人生的三棱镜:论 19 世纪俄罗斯文学中的“小人物”[J].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

[3]夏忠宪.巴赫金狂欢化诗学I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