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收藏古旧鎏金器物中,银胎鎏金或者铁胎鎏金器都比较少,多见的是铜胎鎏金器。常见器物如战国两汉时期的鎏金铜带勾、兽型灯以及摆件等,以魏晋到民国各时代的鎏金佛像居多。

鎏金上不经常出现的图案(关于古鎏金器物的收藏鉴赏与保养的基础知识)(1)

其实,我国铜鎏金器,年代湮远,明代至清初三朝仅属盛期。汉代已有技艺高超与纹饰细致之铜鎏金器。若论铜鎏金佛像及菩萨像,而非一些实用性器皿,则可说始于北魏时期,那时因佛教渐兴,北魏初期又受天竺(古印度)王朝之佛教艺术风格影响,故所精制之铜鎏金佛像,多属立姿“经行像”;由当初之丰腴实质感,渐变成瘦削温雅和风神飘逸,同时亦多作跏趺坐。至清、唐各朝,鎏金器更多姿多彩,技术与造型更多突破,影响后世至深。中国古代鎏金器蜚声国际。通常,收藏家多注重明、清两代之鎏金佛像和菩萨像,不但喜欢其工艺精美,外观澄黄亮丽,神情活现,刻画自然;而且上品升值惊人。

鎏金上不经常出现的图案(关于古鎏金器物的收藏鉴赏与保养的基础知识)(2)

鎏金器表面生成的青铜绣蚀物应用酒石酸钾钠溶液来清洗,清除时候不可伤及鎏金器的面层。坚硬的绣层壳,先以药棉覆盖,再用滴定管吸1%的稀释硝酸溶液,滴在棉签上,直到锈层软化,再用竹签剔除锈渣,最后用纯净水冲洗,吹风机吹干。

鎏金上不经常出现的图案(关于古鎏金器物的收藏鉴赏与保养的基础知识)(3)

表面残留的石灰质绣斑,可以用1%的稀释硝酸溶液局部搽拭;表面的有机类污垢,可以用2%的氢氧化钠溶液侵泡几分钟去净;特别需要注意的是,表面的灰尘,由于鎏金层有限,尽量避免反复搽拭,最好用软毛刷搽拭。

鎏金上不经常出现的图案(关于古鎏金器物的收藏鉴赏与保养的基础知识)(4)

古铜(银)鎏金器修复及复制技艺是我国传统的手工艺制作方法和技艺。它将残破、变形、腐蚀的古铜(银)鎏金器进行修复及复制,恢复器物原貌,并保留其传世的研究价值和艺术效果。

鎏金上不经常出现的图案(关于古鎏金器物的收藏鉴赏与保养的基础知识)(5)

这项技艺主要以金、银、铜、宝(玉)石、蜡、雕塑泥等为原材料,技艺方法和工具种类繁多、制作工序复杂,包括鎏金技术,套铸“双色”金属等古典技艺窍门,剔、刮、挫、拉、錾、铸、锻、钣、焊、钻等多种操作方法,需要设计图纸;塑型;制胶模;灌制;二次制模;二次灌制;修蜡型;组装蜡型、设定浇冒口;制作砂壳;脱蜡;焙烧;炼铜浇铸;清砂;焊接、整型、细工;鎏金;做旧共十六个步骤,一百一十三道工序,数百种工具。这种技艺涉及知识多,需要制作者掌握物理学、化学、冶金学、铸造学、表面工程学、痕迹学、考古学等多种学科。同时,该项技艺对作品最终要求高,造型、材料、痕迹、锈层都要符合原器物要求。

鎏金上不经常出现的图案(关于古鎏金器物的收藏鉴赏与保养的基础知识)(6)

古铜(银)鎏金器修复及复制技艺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体现出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精湛的技艺。它使濒临失传的古代精湛的手工技艺和古典技艺窍门得以恢复。使具有鲜明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在国内外享有声誉的古代器物得以保存。为研究中国古代科学技艺的发展提供了珍贵、丰富的实物资料,具有研究价值、使用价值,值得进一步挖掘、整理和保护。同时,采取这项技艺修复或复制出的器物造型优美,铸造精巧,雕刻精细,铭文典雅,纹饰富丽,颜色夺目,反映了劳动人民极高的审美情趣,赋予人们美得享受,具有观赏价值、收藏价值。鎏金技术发明历史悠久,而古铜(银)鎏金器修复及复制更是提供了历史信息,复原了当时的社会状况、生产、生存环境,反映了不同时代的民间习俗,成为历史活化石,对于订正史传,纠正错讹,补充无字历史,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极具研究价值、保存价值、保护价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