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前了解剧情的反派(浪漫的黑炮的原著和电影)(1)

昨日把张贤亮的《浪漫的黑炮》读完了,又看了一下根据该作品改编的电影《黑炮事件》。

总体来说,感觉电影没有小说有趣,耐人寻味。小说改动较大,有些地方可圈可点,豆瓣评分8.7,挺高了。如果按照原著拍成电影,可能分更高。

小说读完后感觉是个黑色幽默,又有些讽刺荒诞的味道。

主人公-赵信书想同新结识的棋友保持长久联系,风趣浪漫一点,模仿同事的浪漫简练,发了一个让很多人产生无限“瞎想”的电报,并且导致了一系列的即离奇又合理的事件发生。作者把这个模仿秀叫做“东施效颦”。

赵信书是个重点大学毕业的中年人,被现实无情地打击、摧残,从而内向、胆小软弱、木讷腼腆、自卑,但还在孜孜以求专业水平,属于那种只懂业务不懂其他的老实人。这里作者没有贬低老实人的意味,也没有展示“人善人欺”的场景(除了开场在邮电局被新时代幻想的女职员喊叫),更没有详细说明主人公的性格怎会如此(除了大学悲伤的单恋)。但从故事的进一步深入发展,作者向读者展示了一条性格命运形成曲线,一切都是合理的。正如黑格尔的名言:存在即合理。

已经改革开放了,但很多人的思想还在固守原来的堡垒。结果导致了黑炮事件。

喜欢幻想和联想的幼稚的孙菊香姑娘,直接点燃了事件的导火线;

按法律程序执行的公安部门,把导火线点到了赵信书的单位-S市矿务局机械总厂,爆炸了。

从来没有被厂领导关心过的这个中年还单身的老实人,成了连续几次常委会议的主题。目的明确:查明电报真相,解决德国专家需要的翻译人员替换问题。

记忆深处的教训和总结总会在恰当的时机展示它的权威和韧性。

可以忽略非专业的设备采购和笑话百出的“专业”翻译,但必须重视人的思想和活动,特别是对“老实人”。

细细品味原著,想笑的同时是深深的思考。

顺便说说原著中的几个名称,挺有趣的。

赵信书:从百家姓里看,主人公确实应该姓赵,信书表明了这个人单纯简单的特点。名字很重要呀!

钱如泉:这个人物是他的阅历、经验、灵活的头脑汇集成了这个名字,象征味道浓郁。

冯良才:可以写成逢凉菜了,“良才”看是从哪个角度看了。

WC:都知道什么意思,作者引用马季相声里的名称,别有意味,引进了一个“WC”。

再说说电影吧。

改了一些地方。

开头是雷雨交加,赵信书的人造革皮包改成了高档的公文包(印象里八十年代的知识分子很多是带眼镜,提个黑色人造革皮包的样子);赵信书同汉斯争吵和查看设备的场景可能是导演让赵信书的正面形象更高大一些吧(原著中也交代了赵信书反映设备问题和争取做翻译,但服从权威的思想让他感到失落和无力);厂党委副书记换成了女性,可能是为了体现男女平等?不过这个角色扮演得让人感觉有点抵制女性吧;赵信书同女友交往的情景可能是为了暗示赵信书后来告别了单身吧(原著开始交代了厂长要介绍他们认识和结尾简单的后续说明,不算改的太过);赵信书解释发电报的理由后补充说“以后再也不下棋了!”,这句话增加的很到位,原著没有;最后赵信书看两个孩童推红砖立起的多米诺牌,印证了电影连锁反应的主题,是否也表示推动多米诺牌的人的无知与幼稚呢?

总体说都不错,若非要评个高低,这次是原著更好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