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孙葆元
曾登上2022年春晚的舞蹈诗剧《只此青绿》备受瞩目,原因之一便是其源自宋人的《千里江山图》,一个是现代舞蹈,一个是古典绘画,两个不同领域的艺术如此有机地结合到一起,带给受众同样的美感。这一现象,对增强我们民族文化自信有两方面启示:一方面是传统文化始终如一的活力与时代精神的融合,另一方面则是当代艺术如何与古老艺术进行精神嫁接。嫁接是关键词,具体说就是舞蹈语言与绘画语言的嫁接。
舞蹈语言是形体语言,通过形体造型传达物象美、心境美,悦目的美感往往通过舞姿表达出来。引人注目的是腰身之美,唐人李群玉说“南国有佳人,轻盈绿腰舞”,元稹说“腰褭柳牵丝,炫转风回雪”,杜牧说“楚腰纤细掌中轻”,张祜说“袅袅腰疑折,褰褰袖欲飞”,千姿百态的腰的语言畅述了舞之美。现代舞蹈诗剧《只此青绿》也大量使用了腰的语言,以表达山的险峻、江的逶迤,被称作“青绿腰”。我们叹服腰技的同时,一下子就想到了“轻盈绿腰舞”的传统表达。其实“绿腰”舞在唐代的教坊司中就有,属于“软舞”。《只此青绿》用静待、望月、落云、垂思、独步、险峰、卧石等造型语汇表述出山的语言,舞蹈语言和绘画语言达到了完美的统一。
任何语言都不是死水,而是滔滔江河。当宋人的千里江山幻化成今人的青绿山水舞动起来,我们感到中华文化从没有断代,它把沉睡在我们心底的美感激醒。青绿山水画诞生于北宋,以矿物质的石青、石绿为颜料,着色鲜亮明快,是对传统墨色的突破,甫一登场便让人眼前一亮。
据有限的记载,王希孟创作《千里江山图》时只有十八岁,他留下的这幅画,重要的不在画艺,而在对画图表现手法的突破。凭着这股敢于创新的精神,王希孟受到宋徽宗青睐,进入宣和画院。那里名家荟萃、流派纷呈,他获得一片立足之地。王希孟与他的同事张择端一样,没有留下浩繁的年谱,幸亏还有生卒年月,他生于宋哲宗绍圣三年(1096),逝于宋徽宗政和七年(1117),只活了21岁,让人叹息不已。有宋一代那些风云人物载入史册,却被时光忘记。王希孟用他的艺术点亮了岁月中的辉煌,这就是我们传统文化的生命力所在。
中国的传统绘画不是一幅简单的画,画是形态,荷载的是精神元素。世界上任何伟大的艺术作品,语言都不是直白的,如果没有灵魂,它便不能活到今天。中国画里的神韵最初是东晋画家顾恺之提出的,他强调画作“以形写神”。形是表象,神是内涵,表象服从于内涵。没有“神”,表象就是一个躯壳;有了“神”,表象就灵动起来。
清代的王国维犹嫌神韵说不尽如人意,遂提出“境界”说。他说,“沧浪所谓‘兴趣’,阮亭所谓‘神韵’,犹不过道其面目,不若鄙人拈出‘境界’二字,为探其本也。”“沧浪”指的是南宋诗评家严羽(自号沧浪逋客,世称严沧浪),他主张诗歌创作的主旨应“以盛唐为法”,着重在“兴趣”和“妙语”。“阮亭”是王士祯(号阮亭),他把顾恺之论画的“神”移植到诗歌评论上,强调“神韵”。王国维不以为然,在二人的理论基础上提出“境界”的概念,应该说是十分贴切的。诗画同源,是说这两门艺术都被注入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精神脉络高度契合,只是形态的区别。
展开王希孟近两米的长卷《千里江山图》,我们看到江流迤逦、青山峻秀,一座座山峰舒翠袖、展青罗,如临江起舞的美人,如何不让编舞者联想到结队起舞的舞姬呢?宋人善长卷,除了《千里江山图》还有《清明上河图》,轴卷卷起的是一个历史的段落,用发展的眼光看,正是历史长河的闪光之处。
我查了一下,王希孟的十八岁应定格在宋徽宗政和三年,那一年,汴京繁华如《清明上河图》之写照,除了汴河上的航船,沿海宁波、福州口岸,商船桅帆林立。然而有一处地方被历史的眼光忽略了,那就是上海吴淞江口的青龙镇,该镇“控江而淮浙辐辏,连海而闽楚交通”。那一年,另一位大画家米芾出任青龙镇镇监,时青龙镇烟火万家、衢市繁盛,《宋会要》说“蕃商船泊云集”。那里是王希孟的家乡,繁荣的经济社会激动着画家的心,作出如此惊世杰作也就是必然的了。
画意诗心在中国传统文化里一脉相承,我们又想起诗的表达。柳宗元第一个呼唤着山水的青绿:“烟销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温庭筠看到了青绿山水的空灵:“澹然空水对斜晖,曲岛苍茫接翠微”;王维神色迷离,更是看穿时空:“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
前朝诗人把对青绿山水的会意传递给中华文化的史册,宋朝词人心领神会,苏轼说:“欹枕江南烟雨,杳杳没孤鸿。认得醉翁语,山色有无中。一千顷,都镜净,倒碧峰。忽然浪起,掀舞一叶白头翁……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还是以山情喻人情。同时代的王观则精确地看到山情水意的眉眼处:“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欲问行人去哪边?眉眼盈盈处。”
我们从《只此青绿》的舞姿中看到了眼波眉峰的奔泻,此时“舞”链接起山水蕴藏的诗意,把中华传统文化的魂推向一个新时代。
舞魂、诗魂、山水魂达到了高度的和谐统一,这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特色。人要形神俱备才有风采,山水形胜要凝神聚会才能深入人心,它的思想通道是象征。黑格尔说,“象征首先是一种符号。”他还说,“在这些符号例子里,现成的感性事物本身就已具备由他们所要表达出来的那种意义。在这个意义上象征就不只是一种本身无足轻重的符号,而是一种在外表形状上就可以暗示要表达的那种思想内容的符号。”《只此青绿》在《千里江山图》中找到这个“符号”,这就是中华文明贯穿三千年的文化精神,一旦被唤起便焕发出巨大的活力。我们活在这种文化之中,从形体到血脉,固定成华夏文化基因,我们的文化自信来自这种基因。
传统文化不是古老的复活,而是注入时代精神后的涅槃,提取什么、摒弃什么、嫁接什么,给传统思维植入现代元素,于是就成为具有中国作风、中国气派,中国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文化,也正是世界先进文化的组成部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