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子鱼是蓝子鱼科(Siganidae)鱼类的统称,共有27种(也有资料显示为28种或29种),广泛分布于印度洋-太平洋的热带和亚热带海域。蓝子鱼大部分种类体色艳丽、颜值高,在水族市场上很受欢迎;另有部分种类的野生资源丰富,且肉质鲜美、生长快,是很多热带、亚热带沿海国家的重要经济鱼类。

本文的主角——黄斑蓝子鱼(Siganus oramin),因头部和体侧布有许多长圆形小黄斑而得名,俗称泥猛、鬼婆鱼、臭肚鱼等,是华南沿海常见的经济鱼类。样子平平无奇的它,竟是个“反差萌”种子选手,拥有好几个反差明显的物种特性,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黑眼的大红鱼告诉我们一个道理(从配角到)(1)

▲ 黄斑蓝子鱼

01 生性胆小却有一个大大的胆囊

黄斑蓝子鱼生性胆小,一旦受到刺激其反应十分强烈。受惊时鱼体体色急剧变深并向上跳跃,成鱼比幼鱼更甚,应激强烈的个体甚至会在经过一阵抽搐后直接死亡(果真是被“吓死”的)。然而解剖发现,胆小的蓝子鱼却有一个相对于其娇小的体型来说大大的胆囊,胆囊位于其体腔后部,肝脏和胆囊之间通过细长的胆囊管相连,长度可达体长的30%。蓝子鱼胆囊呈墨绿色的椭圆体,壁很薄、易破裂,在其死后很短时间,胆囊内的胆汁就会渗出到体腔,将体腔附近染成淡绿色,食用时味苦,因此“臭肚鱼”的外号名不虚传,所以蓝子鱼的保鲜是个难题。

黑眼的大红鱼告诉我们一个道理(从配角到)(2)

▲ 黄斑蓝子鱼解剖图:①肝脏;②胆囊;③脾脏;④肠道;⑤性腺 ;⑥脂肪

02 作为海水鱼却有淡水鱼的特性

一般来说,淡水鱼的受精卵呈沉性、黏性,而海水鱼的受精卵呈浮性,这与其所处水环境的密度有关。淡水的盐度低于0.5 g/L,密度小于受精卵,而海水中因含有高浓度的氯化钠及其他矿物盐,其密度大于大部分鱼类的受精卵。作为货真价实的海水鱼,蓝子鱼却不走寻常路,其受精卵呈沉性、黏性。

黑眼的大红鱼告诉我们一个道理(从配角到)(3)

▲ 黄斑蓝子鱼受精卵黏附在孵化草和PVC管壁上

淡水鱼类通常具备自身合成高不饱和脂肪酸(HUFAs)的能力,海水鱼一般缺乏这种能力或合成能力很差,其对HUFAs的需求主要靠直接摄入,因此海水鱼饲料对鱼油的依赖性较大。而黄斑蓝子鱼却拥有“超能力”,是首次发现并被证实具有将亚麻酸和亚油酸转化为HUFAs能力的海水鱼,有点厉害呢。

03 蓝子鱼有毒,却能入药

蓝子鱼的背鳍、腹鳍、臀鳍上长有坚硬的鳍棘,鳍棘的根部会分泌毒液,毒液中含有一种蛋白质毒素,被刺到时会感到剧痛,能持续数小时,严重可致肢体麻痹,一般需要1周左右才能痊愈。所以千万不要随意去触碰活的蓝子鱼(小提示:在刺伤后立即用50~60 ℃的热水浸泡伤口处1小时左右可以缓解疼痛和解毒)。蓝子鱼虽有毒,却是和人类“相爱相杀”。据伍汉霖《中国有毒鱼类和药用鱼类》中记载,常喝黄斑蓝子鱼汤可滋补强身;取鲜胆浸醋后,胆汁可治疗中耳炎和疖疮。

04 营养价值高,养殖鱼优于野生鱼

黄斑蓝子鱼,虽然外表没有狐蓝子鱼、蓝带蓝子鱼那些水族箱里的常客那么光鲜亮丽,但“内涵”却十分丰富,其肌肉营养成分具备优质鱼类的所有特性,富含高度不饱和脂肪酸以及矿物质与微量元素,是妥妥的“营养小能手”,也是海水养殖专家积极推荐的规模化养殖品种。

研究揭示,黄斑蓝子鱼肉质总体呈现高蛋白低脂肪的特点,营养价值颇高;工厂化养殖和高位池养殖的蓝子鱼肌肉粗蛋白、粗脂肪高于野生鱼,氨基酸品质和风味也优于野生鱼,尤其以高位池养殖鱼的氨基酸营养价值最高(点击相关文章第一条可了解研究详情)。黄斑蓝子鱼是少有的养殖鱼比野生鱼还好吃的鱼类。

黑眼的大红鱼告诉我们一个道理(从配角到)(4)

▲ 高位池养殖的黄斑蓝子鱼 黄小林 | 摄

05 曾经是“配角”现成了“主角”

黄斑蓝子鱼的食性为杂食偏植食,尤喜啃食藻类,具有清洁网衣的作用,曾经被养殖户作为“工具鱼”套养在石斑鱼、金鲳等经济鱼类的网箱中,被认为是低端鱼类。由于价格低,渔民甚至有点“嫌弃”,不愿捕捞。

近十来年,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发现其不仅肉质鲜美、营养丰富,而且可多样化烹饪,无论是煎、煮、焖、做汤,还是晒鱼干,各种食用方式都很美味,加之其养殖周期短(3个月长到2两规格即可上市)、市场价格稳定(常年在20~30元/斤)和对小瓜虫抵抗力强等诸多优点,现已逐渐成为沿海网箱养殖的主养品种,在广东湛江、阳江和福建东山已成规模化养殖。曾经的“小配角”也完成了华丽转身,妥妥get“主角光环”!

写在最后:关于名称和分类

➤ “蓝子鱼”还是“篮子鱼”?

在相关的论著中,“蓝子鱼”和“篮子鱼”两种表述均有出现,但用“篮子鱼”相对多些。“蓝子鱼”因体表普遍分布着蓝色调的深色斑点或花纹而得名,而“篮子鱼”则因为其在沿海资源丰富,用竹篮即可大量捕获而得名。

笔者更倾向于第一种解释——“蓝子鱼”,因为蓝子鱼属不仅有资源丰富的经济物种,更多的是体色艳丽具有观赏价值的物种,且新中国成立以来最早成系统的海水鱼类志《南海鱼类志》和《东海鱼类志》中记录的均为“蓝子鱼”,更具有权威性。现在大家习惯写成“篮子鱼”,很可能是因为中文有“篮子”这个常用词。

➤ 褐蓝子鱼、长鳍蓝子鱼、黄斑蓝子鱼,傻傻分不清

褐蓝子鱼 [Siganus fuscescens(Houttuyn,1782)]、长鳍蓝子鱼 [ S. canaliculatus(Park, 1797)] 和黄斑蓝子鱼 [ S. oramin(Bloch & Schneider, 1801)] 3个物种先后被定种命名,后来经鱼类学家认定长鳍蓝子鱼和黄斑蓝子鱼为同物异名,根据物种命名法,应采用最先被命名的学名为该物种的名称,因此在学术上长鳍蓝子鱼才是正确的物种名。不过,黄斑蓝子鱼这个学名在命名后的研究和应用中表述更多,广为人知,因此目前大部分文章仍采用黄斑蓝子鱼的表述。

黄斑蓝子鱼和褐蓝子鱼在外观上极其相似,一些学者提出以体侧斑点数和侧线上鳞数作为鉴定依据。笔者在研究中发现,蓝子鱼体色会因所处环境的不同而改变,在应激状态下体色变化更为迅速,因此通过体色和斑点来鉴别区分操作性不强。此外,蓝子鱼鳞片小且为皮下鳞,不易计数。笔者对华南沿海多个蓝子鱼种群随机采样分析发现,各种群间遗传分化不明显,甚至共享一个单倍型,加之这两种鱼的自然分布范围重叠,推测可能存在广泛的自然杂交。


参考文献:

[1] 马强, 刘静. 蓝子鱼科的系统研究概况及我国蓝子鱼科的研究展望[J]. 南方水产, 2006, 2(4): 68-74.

[2] BORSA P, LEMER S, AURELLE D. Patterns of lineage diversification in rabbitfishes[J]. Mol Phylogenet Evol, 2007, 44(1): 427-435.

[3] KURIIWA K, HANZAWA N, YOSHINO T, et al. Phylogenetic relationships and natural hybridization in rabbitfishes (Teleostei: Siganidae) inferred from mitochondrial and nuclear DNA analyses[J]. Mol Phylogenet Evol, 2007, 45(1): 69-80.

相关文章

更多有关黄斑蓝子鱼的营养及发育等相关内容可浏览以下文章(点击论文题目可阅读原文):

1. 杨育凯, 黄小林, 舒琥, 林黑着*, 王岚, 荀鹏伟, 虞为, 黄忠, 李涛. 不同生境下黄斑篮子鱼肌肉营养成分比较分析[J]. 南方水产科学. doi: 10.12131/20210345.

2. 黄小林, 杨育凯, 李涛, 虞为, 黄忠, 林黑着*, 舒琥. 池塘养殖黄斑篮子鱼初次性成熟性腺发育研究[J]. 南方水产科学, 2020, 16(5): 99-107.

3. 黄小林, 杨育凯, 李涛, 黄忠, 虞为, 林黑着*. 黄斑篮子鱼仔、稚、幼鱼形态观察与生长研究[J]. 南方水产科学, 2018, 14(5): 88-94.

撰文 | 黄小林

编辑 | 闫 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