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古典诗词概述

1.什么叫古典诗词

古典诗词就是旧体诗词(相对新诗而言)。诗词是我国文学作品中的两种体裁,也就是两种分类。由于词是从诗中派生出来的文学体裁,也有将诗词归为一类的。

2.古典诗词的发展简况

为了便于大家了解诗词的艺术特点极其体裁的分类,首先介绍一下古典诗词的发展历史。

在中国文学史上,我们能看到的最早的诗是距今三千年左右的《诗经》,这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一共三百零五篇,古称《诗》或《诗三百篇》。其内容有“风,雅,颂”三个部分,这是从音乐角度上分的。在表现手法上有“赋,比,兴”三种。因此前人把“风,雅,颂”和“赋,比,兴”称作《诗》的六义。在语言的句法上,基本上是四个字一句。

二.相粘

两联之间,上面一联的下联(即上一联的第二句)的第二,四,六个字要和对应的下面一联的上联(即下一联的第一句)的第二,四,六个字的平仄相同。

我们来看平起式的第一联和第二联,我把第一联的下联和第二联的上联的第二,四,六个字打上了括号:

平 平 仄 仄 仄 平 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 平 仄 仄 仄 平 平。

另外,上面一联的下联的第五,六,七三个字,以第六个字为中心,左右颠倒一下,就成为下面一联的上联的第五,六,七三个字的平仄了,这种规律俗称“翻跟头”。我们仍然以平起式的第一联和第二联为例,我把第一联的下联和第二联的上联的第五,六,七个字打上了括号:

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下面介绍五律的标准平仄格式。

五律的标准平仄格式也有两种:一种是平起式(即第一句的第二个字是平声字),另一种是仄起式(即第一句的第二个字是仄声字)。

平起式:

平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仄起式:

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五律和七律的平仄以及相粘的规则相同,也要“翻跟头”,只是少两个字罢了。关于五律的平仄口诀,我改为“一不论;二,三,四,

五分明”。

至于七绝和五绝,都各有平起式和仄起式两种格式,也要“翻跟头”,只要把七律和五律拦腰一截即可。平仄以及相粘的规则也与七律和五律相同。

七绝的平起式:

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七绝的仄起式: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五绝的平起式:

平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绝的仄起式:

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古典诗词的主要类别(古典诗词基本知识)(1)

三.对仗

对仗也称对偶,就是一联内的上下两个句子的结构相同或相似,词义相对或相关。如“天”对“地”,“深”对“浅”,“大”对“小”等,意思是相对的;再如“山”对“河”,“星”对“月”“风”对“雨”等,意思是相关的;简言之,就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实词对实词,虚词对虚词”。这些是单音词的对仗,如果组成词组,则要求词组的结构也要相同,即“主谓结构对主谓结构,偏正结构对偏正结构,动宾结构对动宾结构”等。如果组成句子,则要求句子结构相同。

例如,李白的七律《登金陵凤凰台》: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其中的第二联和第三联各自都是对仗。先从句子结构上看:第二联的上下句子都是“主-谓-宾”结构;“吴宫”和“晋代”都是历史朝代的名词做“花草”和“衣冠”的定语,而“花草”和“衣冠”都是名词做主语;“埋”和“成”是动词,做谓语。第三联的上下句子也都是“主-谓-宾”结构,但句式不相同;主语是“三山”和“二水”;谓语是“落”和“分”,“半”和“中”是修饰谓语的状语。在此需要说明一下,律诗中各联的句式切忌雷同,要有变化,否则就显得呆板。

在律诗中,首尾两联不需要对仗,中间两联要求对仗。同样,排律除了首尾两联不需要对仗外,中间的所有联都要对仗。绝句则不需要对仗。

当然,也有例外,比如有的律诗首联对仗,甚至整个四联都对仗;有的排律首联对仗,甚至整个联都对仗;有的绝句首联对仗,有的绝句两联全对仗。这些显然不是格律的要求,而是作家的创作需要和艺术技巧了。

实际上,对仗也不是规定的那么绝对的,对仗从结构上讲分两种;一种叫工对,即不论结构或意义,都对得非常工整,比如上面举出的第二联;一种叫宽对,是指个别地方对得不甚整齐,但大体上是对称的,它追求的是“不以辞害义”的效果;例如:“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中,单看“疑无路”和“又一村”对得不工整,但整个句子的意思却对得很工整。

另外,从写作技巧上看,对仗还有借对和流水对。所谓借对,是在对仗中,借用了同音字形成工对;例如:孟浩然《裴司士员司户见寻》诗中“厨人具鸡黍,稚子摘杨梅”,“鸡黍”对“杨梅”,“杨”和“羊”同音,所以能同“鸡”相对。所谓流水对,是上下句子有相承关系,讲的是同一件事情,下句承接上句而来;例如:“欲穷千里目,更上一曾楼”就是典型的流水对。

此外,从对仗的句义上讲,还分正对和反对。所谓正对,是并列的事物相对。所谓反对,是相反的事物互相映衬。在格律诗中,正对多,反对少。

还有一种叫隔句对,也叫扇对,顾名思义,即上下两副对子中,第一句对第三句,第二句对第四句。例如:晚唐诗人郑谷的《寄裴晤员外》诗“昔年共照松溪影,松折碑荒僧已无。今日还思锦城事,雪销花谢梦何如”。

最后介绍一下当句对。所谓当句对,即一句中自相对。当句对有两种,一种是字面不同的,例如杜甫的《涪城县香积寺官阁》诗中“小院回廊春寂寂,浴凫飞鹭晚悠悠”,“小院”对“回廊”,“浴凫”对“飞鹭”;另一种是有字相同的,例如杜甫的《白帝》“戎马不如归马逸,千家今有百家存”,“戎马”对“归马”,“千家”对“百家”。

关于对仗方面的书籍不少,最通俗的读物当属李渔的《笠翁对韵》,初学者可参考学习。

在对仗中,应注意以下的问题:

一.一联内的两句中,不能用相同的字对仗,这是因为诗的字数有限,每个字都要求发挥最大的表现力,如果用相同的字,就势必限制思想感情的充分表达,并且有重复的感觉。这种要求,在散文中是完全可以的,例如柳宗元的《捕蛇者说》中“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乎”是重复的,如果这是格律诗,就不可以了。其实说起来,在一首格律诗当中,也是避免使用相同的字的,这也是为了精练。关于避免重复和追求变化,在古代的艺术领域里是很普遍的;例如。王羲之的著名的《兰亭序》中的十七个“之”字,变化无穷,各不相同。这一点,希望初学者注意。

二.在对仗的句子里,要避免意义相同的词,例如“天地”对“乾坤”,“关门”对“闭户”等。这就等于同义词相对,表面上虽然是两个不同的词或句子,实际上是一个意思,古人称之为“合掌”,就是说象一个人的两个手掌相对一样完全相同。这也是为了诗整体的精练。

古典诗词的主要类别(古典诗词基本知识)(2)

四.押韵

汉语中每一个字的发音,是由声母和韵母组成的。在现代汉语中,凡韵母相同的字,都叫同韵字;例如:“东”和“冬”;新诗的压韵,按此规律即可。但由于古今语音的变化很大,所以就不能以现代汉语的押韵标准来写格律诗,比如在古汉语中,“东”和“冬”就不是同一个韵部里的字,分属上平声里的“一东”和“二冬”的两个韵部。再如,李商隐的《登乐游原》:“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其中的“原”和“昏”字是一个韵部里的,同属“十三元”韵部。

那么,在一首诗里如何押韵呢?以前介绍过格律诗的标准格式,在标准格式里,除第一句要押韵外,其余偶数句(律诗是第二,四,六,八句;绝句是第二,四句;排律是第二,四,六,八……句)均要押韵,即这些句子的最后一个字要使用同一个韵部里的字;这种标准格式也叫首句入韵,即第一句也要入韵。刚才介绍的李商隐的五绝,是首句不入韵的,这将在以后的变格中介绍。

怎么知道使用的是不是同一个韵部里的字呢?对初学者来说,只有查韵书,加上我以前介绍的《简明文言字典》。关于韵书有很多,《平水韵部》,《诗韵》,《诗韵合壁》,《佩文韵府》等等,在新华书店都有卖的。其中《平水韵部》和《诗韵》是针对初学者的;《佩文韵府》是个大部头书籍,共分四册,大十六开本,现价四百多元,一般初学者可不必购买。我在此向大家推荐的是《诗韵合壁》,这本韵书基本上摘自于《佩文韵府》的精要部分,而且每一个字的后面都罗列了许多古诗词常用词组,供使用者选用;另外书中对各种名词按”人名部”,”花草部”,”季节部”等进行了分类和对偶,非常实用,而且不贵,大概不会超过十五元,物美价廉。当你使用韵书到一定的时间后,对一些常用的字就记住了,那时就不必经常翻阅韵书了。

关于用韵,旧体诗有两点要求:一是在一首诗中,不能两次或多次使用同一个字来押韵。二是尽量不使用字数少的韵部(也称窄韵)来押韵,避免被韵脚限制住,古人称为“不弄险韵”;尽量使用所属的字多的韵部(也称宽韵),选择的余地也大。李商隐曾经用“三江”的窄韵部作了一首《蝇蝶鸡麝鸾凤等成篇》以炫耀自己作诗的功力,康熙年间的朱竹宅说“题极怪,不可解”;纪晓岚在《阅微草堂笔记》中评论“堕入恶趣,不复以诗格绳之”,因而被曹雪芹借宝钗之口称之为“小家子气”。可见,名人大家如果不注意,也会犯“小家子气”的毛病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