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作为悬疑推理作品的一般套路,“谁是真凶”往往是最大的谜底所在,作者们竭尽所能,极力要把读者的猜测引向最像真凶却不是真凶的人身上,直到最后一刻才出人意料地抖出包袱、令人称奇。
陈研一的《完美嫌疑人》偏偏不走寻常路线,在故事开始的时候,就明明白白地告诉你——凶手就是他了。
对于写作者而言,这意味着放弃了一条宽敞的大道而选择了逼仄的小径,其中“凶险”与艰难,唯有自己知道。据了解,这本书是作者的处女作,刚一出手便把自己放在火上煎熬,其胆量令人佩服,其未来令人期待。
当然,光有胆子还不行,毕竟能让读者买账的,是作品质量。
原本以为,厚厚的三百多页,得读好几天,没想到打开后根本停不下来,一天时间便轻松看完了。
所以,可以很负责任地说——故事很好看。
放弃了“真凶是谁”这个巨大的发挥空间之后,作者集中力量,在“他如何做到的”和“他为何这样做”上大做文章,以此牢牢抓住读者的眼球。
故事的主体是连续多起儿童失踪案,几乎每一起都发生在监控严密的地方,孩子如同特异功能一般“凭空消失”了。
如最近发生的一起,10岁的小女孩在高档小区内的游乐场内失踪,游乐场的环境是这样子的:
除了进出口有一个两米高、一米五宽的门以外,另两面墙全部围上了彩色钢丝软管包着的钢丝围栏,高度都接近四米了。还有一面墙,是小区最西南侧的外墙,高度也接近四米,紧邻着外面的马路,墙体是刷了白漆的圆柱形铁艺雕花围栏,每根圆柱之间,间距最多十公分,别说钻个人进去,稍微胖一点的人手臂都能给夹住。下面横隔栏离地最多也就十来公分,一条迷你型贵宾犬爬过去还可以,一个成年人类根本不可能钻进来作案。
游乐场唯一的出入口上方装着摄像头,所有进出的人物都不可能躲开。那天很少有孩子去玩,除了小女孩之外,只进去过奶孙两人,他们走的时候还看到小女孩在游乐场,短短22分钟时间内,小女孩就神奇地消失了。
警方甚至查看了最近半个月小区内所有的监控,仍然毫无所获。
在此之前,已经发生过三起类似的案件。
四起案件里,唯一的共同点是失踪的孩子都穿着红色衣服,现场按先后顺序从1到4分别留下了喷漆数字。
罪犯到底是如何不着痕迹地把孩子弄走了呢?
答案简单得让你目瞪口呆。
当然,严格来说,作者其实是倚仗了和读者信息不对等优势的,如果能将推理结果所凭借的线索不动声色地混入到对现场的描写中,可能会更加精彩。
每一部推理小说里,都少不了一位神探。
在这个故事里,他叫钟宁,开着一家律师事务所,主要打离婚官司,刚出场便秀了一把高超的观察推理技术——仅凭女客户发到朋友圈里的一张跟闺蜜吃饭照片,便断言对方和一个“鲁省籍,身高一米八,叫宋君的左撇子健身教练”出轨,“连孩子都怀上了”。
当他详细说出推断理由的时候,简直让我们五体投地。
后来,神探被卷入儿童失踪案,一步步抽丝剥茧还原罪犯的犯罪手法,随着真相渐渐揭开,“他为何要这样做”的答案也明晰了起来。
就在我们和神探都认为这个案子已经真相大白、尘埃落定时,最后20多页的篇幅,作者竟然来了个出人意料的反转。
网上看了下评论,大家对这个结局的评论两极分化比较大,喜欢的极力赞许,认为直接提升了整个故事的格局;不喜欢的直言牵强,觉得作者是“为了反转而反转”。
坦白说,刚看完故事的时候,我也觉得如果没有这个反转,罪犯的形象可能会显得更鲜明、更可怖,也更符合人性。
可当我翻开随书附赠的小册子“档案袋”时,突然发现,作者挑选的这几个孩子,家庭背景完全迥异,很可能是“别有用心”的:邓向柔家是白领阶层、杨妍家是知识分子、吴小虎家是再婚家庭、刘子璇家是豪门富户、肖壮家是堕落家庭、伍萍萍家是单亲家庭……
而在书勒口的作者简介里,分明有这样的句子:
立志写尽那些支离破碎的孩子,那些高举火把的勇者,那些深夜号哭的懦夫,那些逼仄潮湿的过往,和那些混乱不堪,如同你我的人生。
如此,便释然了。
也沉默了——故事里这些孩子们,何尝不是现实里无数孩子的缩影?
好好看看他们吧!
,